APP下载

对中学生片面理解《鲁滨逊漂流记》问题的探讨

2018-11-28麦鸣栩

文学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漂流记鲁滨逊

麦鸣栩

课外阅读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以阅读名著数量的多少体现,而是在于学生阅读的质量,能够理解文本,有自己的思考,而非照搬课堂中习得的阅读经验。现今学生对作品片面化理解的情况确有发生,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片面化解读作品的现象,分析其解读偏差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一.片面化解读表现

《鲁滨逊漂流记》是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读书目之一,在中学课本里也有该著作的节选课文,但在学生走出课堂进入课外整本阅读时,却不同程度出现了片面化解读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在学生看来,《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好玩的冒险故事。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片面化解读的表现,首先我们要了解著作的作者,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说学生对作品简单化解读了。《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笛福是个有着不同寻常经历的人。“他出生于伦敦一个信奉新教的家庭,笛福本应该成为一名教士,但在他21岁的时候,像他的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出海经商,投身工商业,参加政治活动,周游世界,经历过事业人生的大起大落”。可以说笛福并不是真正的作家,他只是一位资产阶层商人。《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会如此成功,不可忽视的就是笛福一生的经历,正是这些经历为这部作品准备了思想基础,笛福才能够在他的晚年年近六十时创作出这部作品。笛福的一生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他就是一位资产者,是中下层资产者的代言人,他一生最关心的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也是极力称赞的,甚至在政治上他热烈支持殖民政策,提出通过夺取、经营殖民地扩大贸易的办法,虽然这体现笛福政治观念的局限性,但对于作品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写了主人公鲁滨逊多次航海外出冒险,在一次冒险路上遇飓风翻船而流落到一座荒岛上,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存了28年后回国。通过对作品以及作者的解读,荒岛其实代表的是殖民地,而中产阶层资产者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求生表达的是资产阶级勇于开拓的精神,当然在荒岛上还表现出鲁滨逊的吃苦耐劳精神,但这都是站在资产阶级角度看的,而这样的解读才是作者笛福创作所要表达的旨意。但在我们的学生眼里,《鲁滨逊漂流记》却仅仅被看作是一部冒险小说,学生只是在阅读中体验冒险的快乐,并没有读出作者笛福创作的旨意,学生忽视的正是作者借主人公鲁滨逊荒岛生存所要传达出来的真正旨意。这都说明了学生对作品的片面化解读,没有全面深入理解作品。

二.片面化解读成因

在了解到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片面解读问题后,我们需要寻找学生片面化解读作品的原因,才能引起对问题的关注解决。而一下是我们认为学生片面化解读的原因:

(一)中外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英国文学名作,它的创作出现必然是植根于英国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英国人的思维方式。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熏陶是中国文化,思维方式也是在汉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但中外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学生阅读理解外国作品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中英历史发展轨迹不同,我国被殖民的历史使得学生很容易忽视作品中暗含的资产阶级的视角,对于作为殖民者一方的外国资产阶级殖民掠夺、殖民开拓历史的感受不多,因而不会感悟到作者对资产者开拓精神的赞扬。由此可见,中外文化历史,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因而造成片面化解读情况的出现。

(二)教师忽视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把作品当作教学的工具

《鲁滨逊漂流记》在中学课本里也有节选课文,但却依然出现片面化解读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探讨。我们都知道文本作者具有“创作主体性”。尽管作品被节选在课本里,但不代表作者是为教师教学和为学生学习而创作的,而是作者为了在自己所在的语境中想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但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教师把作品当作了达到教学目标的工具,忽视了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课文节选的是作品中主人公鲁滨逊流落荒岛独自生存的部分,课文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尤其重视通过课文的作品解析部分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从而弱化或是忽视作者的创作本意以及作品的整体性,仅仅从作品节选部分出发理解作品,使学生误以为这就是所有的解读,因此造成学生片面化解读。

(三)学生专研意识不强,存在被动理解惰性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模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呈现被动状态,被动学习知识、被动理解课文等等,于是学生主动性不高,专研意识不强。对于《鲁滨逊漂流记》,学生被动理解文本,把教师教学内容作为主要解读,课外再一次阅读作品时,根据学习经验,便把作品当作冒险小说了。如果学生能够不以教师的解读为自己的理解,主动专研,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对作品片面化解读问题的出现了。

由此可知,造成学生片面化理解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外部的中外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差异和教师教学方式问题的这些条件造成学生阅读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不足同样影响着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与理解。

三.解决问题的探讨

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存在理解偏差,根据我们分析的原因,我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探讨,发现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作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师担任导读角色

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方面有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当担任导读,给予学生提示的任务,尤其在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时候,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中外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差异的大背景下,如果不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提示,不提示阅读方向,那么学生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阅读该著作,因为语境的变化,他们有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所以在学生阅读外国文作品前,教师应当开展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著作,减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偏差问题的出现。

(二)转变为教学而教学的教育方式

其次,教师应当转变为教学目标而教的教学方式。每部作品的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才是文本的真正旨意,教师应当尊重文本,不能把文本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师“超文本解读”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尊重文本作者主体性,即教师必须充分理解额并体验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在以上限度内自由发挥。所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超文本解读,而这种限度下的创新也是我们非常鼓励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否定的是教师把文本作为“为教学而教”、“为学生学习而学”的工具的教学模式。《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课文,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学习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以及借助节选著作部分内容培养主人公的良好精神品质,如若一味为了实现这些教育目标而教学这课文,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片面化理解。对于课文节选,教师给学生的解读是鲁滨逊冒险而流落荒岛独自求生,体现的是顽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解读没有实质性错误,因为文本确实有所体现,但却是有偏差的,是片面化的解读。因为这种解读没有传达出作者创作的旨意,而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而把文本次要的内容放大了,而忽视作品这正主要的那部分,使作品成为了“为教学而教”的工具。当下,在中学生年龄阶段的确需要培养这种精神,但除此之外,教师更应当给学生补充作品真正旨意的解读。

(三)教授学生阅读技巧

最后,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的真正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能力,而这些能力既是在阅读中培养的,又会对阅读产生反作用。同时,能力的具备还需要教师的指引下培养形成。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良好学习方式。“知人论世”要求学生主动搜查与作品、作者有关资料,学会补充背景知识,并尝试在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去解读作品。对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背景知识、作者的了解,往后才不会思维定势在冒险小说的解读上,才能发现更深广的含义。教师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精神,进行课外研究性阅读。在中学阶段,也许这对学生的要求有些高了,但这种意识精神的培养可以从简单的内容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只有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意识和钻研精神,才能带动学生主动性,克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理解知识的惰性,为学生自己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当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以及具备钻研精神、研究性阅读意识,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理解偏差的问题,使学生在真正理解文本基础上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初中文学名著导读[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2]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漂流记鲁滨逊
我对鲁滨逊有了新的认识
漂流记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