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饮食文化在写作中的渗透

2018-11-28杜杏芬

名师在线 2018年33期
关键词:文蛤银鱼气息

杜杏芬

(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江苏启东 226241)

引 言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综艺节目的热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再一次风靡全世界,与此相对应的“舌尖体”也在网上蹿红。可见,饮食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味觉上的盛宴,更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也能把饮食文化渗透进去,让作文更有文化气息,这样既解决了素材问题,又提升了文化品位,何愁作文拿不到高分?要把饮食文化元素渗透到作文中去,笔者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素材的小众化

所谓“素材的小众化”是针对“大众化”而言的。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总喜欢用一些“大众化”的素材,也就是别人用过、用烂的素材。这些素材虽然具有代表性,也耳熟能详,但却存在缺陷:容易与别人“撞车”,老生常谈,更让阅卷教师缺少新鲜感[1]。例如,继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小巷面条香》和2016年高考优作《啤酒红烧肉》接连拿高分后,有些同学就陷入了“面条”和“红烧肉”的泥潭中拔不出来。试问,看多了同一种饮食,谁还会有阅读的兴趣?

因此,素材的小众化是写饮食文化元素作文的第一个重要关卡。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们的思维怎么可以固定在一两种饮食上?我们既可以选取中国的美食,也可以挑选异国的佳肴,可以是家乡的特色美食,也可以是他乡的闻名小吃,可以是山珍海味,也可以是粗茶淡饭……其实有些饮食朴实无华,看似普通却充满生活气息,写入文中毫无违和感。就比如张凌云在《芋头·甘味·新年》中这样写道:

蓦然间,无限怀念起故乡的芋头来。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芋头汤,已是多年未品尝到了,想必这残冬岁末的时令里,那些滑滑方方的小家伙,还在嬉戏逗闹我故乡的亲人们,咕隆咕隆地顺着味蕾,爬上鼻尖,洇进心肺,盛开成一朵朵不会褪色的记忆之花?

作者在写作时选取了“芋头”这一素材,看似寻常,却鲜少有人拿来入文,这样小众化的素材既让我们在读文时感受到一种新鲜感,又能有一种浓郁的烟火气息,特别具有亲切感,同时作者借助这个具有文化气息的物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对未来的希冀,让行文言之有物,情感有了具体的载体。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描写的细腻化

如果我们把饮食文化融入写作中,在文体上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记叙文或散文。但不管哪种文体,我们都要把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作细腻的刻画与描写。事实上,许多经典作品中对饮食的细腻描写给我们带来的感动与震撼绝不亚于纪录片。这些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细腻刻画与描写,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包罗万象、样式精美、情调满满的中华美食,更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顺利发展[2]。因此,描写的细腻化是写饮食文化素材作文的第二个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如果能将简单无趣的烹煮过程和品尝过程写得生动形象,勾起了读者的食欲,那就成功了一半。例如,有同学在写《等待》这个作文时用到了“银鱼羹”这道美食,他是这样写的:

“哒哒哒……”随着急促的刀声,父亲娴熟地把生姜切成丝,推入沸腾的水中“滋滋滋……”一股姜香弥漫了整个厨房。把香菇切成丁,用料酒把银鱼拌匀,一起放入锅中,接着便是长长的等待。

我想此时银鱼羹便可以出锅了吧。父亲笑着说:“急什么,等烧开两次便可出锅,慢工方可出细活。”于是父亲又盖上了砂锅,淡定地等待。而我的心却如猫抓一样,一次又一次咽下口水。终于,父亲又掀开了锅盖,撒入了香菜末,加入了些许鸡精,最后用水淀粉勾芡,浓稠的银鱼羹出锅了。在厨房略带蓝色的灯光照耀下,银鱼仿佛活了一般,通身透明晶亮,泛着莹润如羊脂美玉似的光泽,香菜的清香和香菇丁的醇香弥漫了整个厨房。

这银鱼羹很清爽很可口,入口顺滑,一口喝下,舌尖的清香久久不能散去,青绿的香菜,棕色的香菇,白色的银鱼,清雅素淡,香气氤氲,滋味清香醇美,这是油炸烟熏的肥腻厚重所不能比拟的。那些便捷迅速的菜品无法蕴含如此境界。一碗银鱼羹,缓缓饮下,淡忘膏粱厚味。

在选段中,我们看到,作者先用一连串的动词“切成丝”“推入”“切成丁”“拌匀”“放入”写出做“银鱼羹”的步骤,然后又用了一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再次加工的场景和“银鱼羹”的色、泽、香,使等待煮熟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最后又用生动细腻的笔触着重写了“银鱼羹”的色、香、味。这些描写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味觉,也在细腻的描写中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浮躁与父亲的沉稳,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更揭示了主旨:等待的重要性。描写细腻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立意的深刻化

将任何一种饮食元素写入文中,如果仅是纯粹地描写饮食本身,那就违背了将其写入作文的初衷。因为这样的文章往往仅停留于表层,缺少深度,显得比较肤浅。真正优秀的作文,除却选材的独特,语言的流畅,更要有深刻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立意一定要深刻。所谓立意深刻就是写作时能以小见大,将主题与时代、人生、人性、精神、文化等挂上钩,从小事物、小事件中发现大道理,揭示大主题,反映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立意的深刻化是写饮食文化素材作文的第三个要深思熟虑之处。如一位同学在《文蛤炖蛋里的怀想》中这样写道:

这样的文蛤带回家,尚要在盐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待泥沙吐净,开水焯过,去了腥咸,方可露出鲜嫩贝肉。文蛤似人,不是误认他乡作故乡水,又如何张开硬壳,倾吐怀抱?

鸡蛋则需要自家蓄养的土鸡生蛋,炖来方有蛋香。

本地人管土鸡叫“家户鸡”,不拘拿菜叶、玉米、人吃剩的饭粒喂它,或者许它在房前屋后漫步啄虫——家鸡不会走远。这种鸡生下的蛋蛋黄润泽而蛋清透亮。

蛋与文蛤一道上锅,只隔水蒸三五分钟便告成。其间一切油盐酱料,随心自适。香气氤氲间,金黄的蛋羹,雪白的蛤肉与翠绿的葱花相映,叫人垂涎欲滴。

文蛤肉嫩,只消壳边一吸,不盈数嚼;蛋羹软滑,更是入口即化,萦绕唇齿。

这一道菜在当地是家常菜,吃惯了便很难改口将就。至于市井巷口浮光明晦间的“秘制花甲”“碳烤生蚝”之类,带足了烟熏火燎的气味,且五湖三江举处均不若那碗几近人间至味的文蛤炖蛋——

它身上的风物气息太浓重,只属于农牧文明与狩猎遗风交错处特定的时空。想来它身在异乡,定当是我的莼鲈之思了。

首先作者选取了吕四当地的特产,有着“天下第一鲜”美誉的文蛤,给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家常美食——文蛤炖蛋,从选材到蒸煮再到品尝,本是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却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写得生动形象,而最令人叫绝的是,作者没有停留于食物本身,而是将它和市井巷口的“秘制花甲”“碳烤生蚝”作对比,写出这道菜的风物气息,有田家之风味与江海之韵味,传递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就将主旨上升到人生,读来有浓烈的文化气息与生活气息,作文立意自然就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结 语

有人说:“这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确如此,如果说真正的吃货是能将平常食物化腐朽为美食,于平淡中吃出滋味,吃出文化,吃出境界。那么真正的写作高手也定能将美食与写作融为一体,于酸甜苦辣中写出意境,写出文化,写出水平。

猜你喜欢

文蛤银鱼气息
浪漫抵达之处——读《银鱼来》
《银鱼来》创作谈
银鱼来
蕾丝气息
文蛤蒸蛋
银鱼和蚂蚁
如东文蛤 天下至鲜
“春的气息”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