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米∙采米∙造米:孩子习作成“有米之炊”
2018-11-28王斌
王 斌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浙江杭州 310007)
引 言
有不少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痛,一看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写出的文章也是干巴巴的,不是捡到钱包交公,就是送盲人过马路。学生写得吃力,无材可写,教师改得没趣,无法可施。这些现象,向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帮助学生攻破习作壁垒,采集素材、积累素材、活用素材。
一、寻米:单元习作目标分解在阅读教学中
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写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因此,将单元习作目标分解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特点,有序有点设计小练笔,架起了阅读与习作的桥梁,巧妙地、自然地将在阅读中所悟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让学生亲身语言实践,循序渐进,逐渐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在单元阅读中“寻米”,让习作成为“有米之炊”,从而提高单元作文教学效率[1]。
1.初步练习,学会想象方法
单元文章一《山中访友》,作者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时,我引领孩子们充分理解内容,充分感悟作者的这种表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在鸟儿、露珠、山泉、溪流、飞瀑、悬崖、白云……中,任选一位老友,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表达‘我’的情感。”目的就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试着将物我融合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再次练习,表达独特感受
单元文章二《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我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文本,领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后,进行了一个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义。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3.提升要求,逐步达成单元目标
单元文章三写了索溪峪的“野”,本课练笔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一定的要求,除了继续运用“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这个方法外,还要求学生学习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练笔设计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练笔要求逐渐提升,逐渐形成技能。
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已经能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并自如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有了每课阅读小练笔练习积累,学生单元习作水到聚成,笔下生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
二、采米:用作前学习单采集习作生活素材
“作前学习单”是帮助学生采集材料的好助手,教师要根据本单元习作要求精心设计好,提前一周发给学生。作前学习单中有教师温馨的提示语,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提示语,从心理上做好了习作的积极情绪准备,在主动思索回忆,拓展思路的过程,善于使用自己的眼睛,摄入种种物象;善于使用自己的耳朵,听到别人之所未听的细节,提高观察的精密度。启发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找到自己乐于表达的人和事。
1.搜索关键词——原来我的材料很独特
“每一天,每一个学生,都演绎着他们的‘大事’。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大事’,哪怕这些‘大事’在别人看来是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作前学习单不能加重学生负担,但要帮助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采集典型的习作素材。
2.写三言两语——原来我的材料很典型
在记叙文的指导单中,我经常请学生用三言两语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三言两语”只需要两三行,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乐于回忆比较筛选确定典型材料,为课堂习作做好了铺垫。三言两语,任务不重,但是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尽显趣味,为课堂习作采到优米,让那个孩子的习作成为“有米之炊”。
3.细节演一演——原来我的材料很生动
通过作前学习单,学生完成了材料的搜集、比较、选用过程,但是在实际的习作过程中,如何抓细节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始终是学生的难点。托尔斯塔娅回忆父亲托尔斯泰写作,说父亲常把自己关在房间,模仿故事里的人物说话,做动作,还模仿小说里的狗,爬着,叫着。作前指导单有时还有这样的要求:请再去好好观察一下,要写的人或者事情,再学着演一演。
三、造米:从普通题材中挖掘独特意味的素材
同学们早已用滥了的校园题材如“运动会”“科技节”“读书节”等经常参加的大型活动,虽是学生最本真的生活,如若不加引导,学生的表达常常大而无当,主题单一,空洞乏味,少个性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刨根问底法”“众星拱月法”“剑走偏锋法”等方法,将学生的视野关注到细微处、独特处,然后从普通的事件中寻找出一些细致的、感人的、有意味的素材来。
1.“刨根问底法”
教师不断地追问,让学生从大事件中层层推进,逐步推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化为习作素材。如运动会有哪些活动?(开幕式、广播操团体比赛、学生个人单项田赛与竞赛等)——你参加个人单项比赛了吗?(有、无)——你参加了什么竞赛?你获奖了吗?怎么获奖的呢?——赛前有什么准备?赛时有什么做法?赛后有什么感想?——当看到有人比你跑得快时,你怎么想?怎么做?
2.“众星拱月法”
任何大型活动必有大家关注的人或事,这些“明星人物”“明星事件”相较于一般人物、事件往往更引人关注,更具典型性与丰富性,是引导学生关注并采集的好素材。如教师可启发同学挖掘——运动会上,你觉得最亮的明星运动员是谁?他的哪些言行引起了大家和你的关注?你还听说过他的其他故事吗?对于这个人物,你最关注什么?“众星拱月法”其实是引导学生聚焦重大事件,聚焦个性人物,聚焦关注话题,以培养学生对典型性材料的感知与把握。
3.“剑走偏锋法”
有时,剑走偏锋会给人出其不意之感,更有一种奇崛美。对习作素材的开掘也会产生特殊的功效。教师可以引导一些优生有意回避大家共同关注的题材、时常叙述的题材,换个视角,别样的视角往往能挖掘出具有新鲜感的素材,会有出其不意的审美效果。如运动会后,教师启发学生用以上方法开掘运动会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元素,筛选后成为习作素材。同学们静思默想后纷纷举手发言,选材角度新,立意巧,竟无雷同者:王同学每天在家练投掷——超越自我;刘同学到校指导同学练短跑——合作共进;胡同学虽不参加比赛,但忙着做彩旗——天生我材必有用。
结 语
同一主题、不同题材的文章最能体现作者选材的功力,学生在选材的实战演习中品尝到“选材角度新,立意巧”的成功喜悦之后,其对材料的关注度、敏感度、辨别力、筛选力也随之增长。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