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2018-11-28董莉
董 莉
(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江苏徐州 221000)
引 言
当代社会普遍赞同的教育理念,是基于特定的目的和规划来培养具有构建社会、推动发展的优质人才,即基于一定的计划来组织教育活动,从而使受教育者由内而外得到身心的优化与促进,也称教化培育。受教育者自然要从自身学识经验出发,结合具体教学环境来适当推敲解释,为学生答疑解惑。既然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培优实践,那么我们就会考虑受教者的心理活动,以及如何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受教者,助其快速消化和吸收,这便产生了教育心理学。可现实情况却并不理想。当今教育大都趋向于规模化,一个教师往往需要教授很多学生,无法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做到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因而因材施教就显得力不从心。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
少年儿童至出生起便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急需各种新鲜事物的填充,自我意识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所以少儿时期便成为世界公认的“心理卫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儿童强烈渴求独立自主,越大越想摆脱父母和老师的干预;另一方面,却又缺乏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无法解决诸多日常问题,故而更加依赖父母和师长。
由于周围成长环境的良莠不齐,一旦天真幼稚的少年儿童处于消极环境的不利因素下,并且父母和老师不对其加以正确、及时的引导,他们就极易陷入狭隘意识的诱导,心态发生不正常扭曲,再加上家庭教育通常弱化对孩子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视,导致少年儿童越来越偏离正常发展轨迹,性格弱点一再被放大,在今后的成长教育中埋下祸根。针对这一重要时期儿童成长中的问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有效施行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皮亚杰将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认知发展过程中新知识的形成机制,即每一项智慧活动都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吸收了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的条件下,逐渐改造成为“遗传的图式”[1]。但值得区分的一点是,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是预成论观点,皮亚杰则强调先天图式仅处于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起点位置,儿童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形成完备的认知[2]。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作用在儿童的后天活动时期,期望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发儿童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总共分为四个阶段。0至2岁上下的“感知运动阶段”是第一发展阶段。处于该阶段内的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来构建自身认知结构,即通过该图式来比对感知输入,协调反应动作,实现对陌生世界的探索打量与初步认知[3]。
第二个阶段为二至六七岁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会通过自身肢体语言展现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即“表象图式感知”。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因此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特性进行浅层次解读,一点点增强对周围世界的接触和认识,思维也在这一阶段产生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伴随着提升的还有少儿的其他特点,类似“泛灵论”的概念足以说明少儿不具有判断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能力,会把来自生命体的情感意志推广到不具有动机和意识的非生命体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女孩子给芭比娃娃梳妆,男孩子对着奥特曼模型憧憬。另外,少儿还缺乏“观点采择能力”,无法采集和判断来自外界的多种正误参半观点,会以自我为中心地大哭大笑大闹。
第三个阶段是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之间的“具体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心理活动会趋于抽象式的演算推理,虽仍需要具体外物的思维支持,但已能独立运算,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第四个阶段是从十一二岁后发展起来的“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后的儿童思维产生了飞跃式进步,提升到能抽象推理、逻辑分析和影射思考的高度。其思维形式也摆脱了具体外物,不需要借助具体可触的模型就能进行命题的假设和反推理(估算事物或命题的可能性大小)、逻辑的演算、实验的探究、过程的演绎和推断的评估。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事业中的应用
以中小学内的数学课堂教学发展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和其他文化课一样,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儿童在对数学解读和反映上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各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综合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领悟水平,采取或生动或形象的授课方式。然而,在我国已有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理论中,学校和教师多采用“多元智能”等理论研究作为实践的理论支持,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还是极其有限的。教师未能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和成长特点为其量身打造数学教学方案,授课模式相对单一、死板,导致其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未能尽如人意地实现身心各层次的全面发展。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用贴合现实的实践应用为儿童数学才能的发掘奏响了福音。通过对皮亚杰认知和发展理论的研究,结合儿童学习数学的实际特征,冯媛在书中写道:“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表现出数学才能的迅猛提升趋势,其从两至三岁始就可以辨认出之前学过的数字,四岁后就可以记住简单的运算,并做与数学相关的智力游戏。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注意力极其有限,兴趣容易分散转移,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所以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这一阶段还远不能称为数学学习的黄金阶段。当处于“形成运算阶段”时,儿童便开启了自我发展和才智开拓的高潮期,此时应进一步深造学习,通过前两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奠定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实现更精更专的开拓。
结 语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皮亚杰认知和发展理论纳入考量范围,结合儿童的心理、情感、需求和立场,适当调整教育方法,切不可全套照搬,做到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合理把握,灵活运用,以此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育价值的最高化。
此外,面对儿童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表现,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其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任务。对于现今的课程教学和设计而言,尽管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在教学设计中,很少有人重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立足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而且现实教学的可变因素繁多,为了赶进度达任务,以及照顾大多数儿童等因素,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应在今后教学中多协调均衡各方因素,通过对儿童情绪的观察和对其行动的观察把控整节课的弹性尺度,调动其学习兴趣,唤醒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保证课程质量,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