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具运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8-11-28段晓斌
段晓斌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中心学校 云南 保山 678000)
正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数学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尤为重要;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而学具的有效性使用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效把握利用数学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存在一味地灌输数学理论知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学数学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应付考试了。山区小学教育中,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学习背景出发,让数学参与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学习,掌握良好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文就从小学数学学具使用的有效性出发,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如何把握山区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具运用的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对学具的兴趣
(一)运用直观演示学具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爱动,而且好奇心强。在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观念中,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更多更深的探究欲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学具进行直观的演示,提出学生对学具使用所感兴趣的问题,由此来激发学生对学具使用的欲望和兴趣。
(二)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学具使用的兴趣
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容易疲劳,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走神现象。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就需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教学活动,由此来调整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使之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表现自己探究知识的欲望,不断充实自己证明自己,给高年级学生融入学具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激发起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结合生活体验来提高学生对学具的学习兴趣
山区的孩子生活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较强,在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具的学习兴趣方式是比较多的,学具的就地取材有时可选择范围较广,数学教学中将生活实际与教学联系起来,选择适合学生发展学习的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地通过学具操作、制作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出适合自身长久发展的学习能力。
二、精挑细选学具
儿童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教学中使用学具正好符合这一规律。选择实用的、和教学知识紧密联系的学具尤为重要。如六年级教学中“比例尺”这一内容,借助教具、学具(卷尺、直尺、地图、规划图、平面图)这些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量一量操场,绘一绘图纸,算一算比例,把自己所量出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演算、验证,边操作边思考,通过教师相机指导就能轻松完成一堂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课,选择有效的教具学具让学生轻松悟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同时探索出“三量”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奥妙。恰到好处的学具选择,让儿童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同时培养了学生设计创造的意识形态。
三、课堂中学具的有效性的运用
山区小学孩子生活经验较为丰富,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学具的运用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具有抽象特性的,凭借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主思维而不借助工具是非常难以完成课堂教学的,而且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学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抽象知识,这也使得学生通过学具的利用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可以上课之前对本节课内容熟悉了解,创设出适合学具利用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带动课堂,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具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