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和思考
2018-11-28李婉琼
李婉琼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广东 梅州 514787)
引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孩子人格形成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课,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捕捉合适的教学材料,生活情景和课程教学材料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实践和生活切身体验中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彻底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灌输式的教育。
一、创设课堂情境,角色扮演体验
对于小学生他们没有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还不到位,而且年龄较小,对于很多问题的接受能力较弱,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如果教师一味的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讲授不仅无法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讲授甚至会让学生对于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程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小学教师在面对思想品德课程时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舍身体验思想品德的精神。教师在课程开始之时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扮演情境,让学生举手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并且让她们表达一下为什么想要扮演自己所选择这个角色的原因。这样的活动不仅《我送老师一枝花》这课的讲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学生,到讲台上来讲授,并且适当的做板书等,让学生在自我的舍身体会中感受老师的辛苦,并且角色扮演过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是让学身在自身体验中体会老师的辛苦,并且心怀感恩。而且教师也可以进行引导,让他们感悟生活中各个职业的不容易。
二、走进生活,实地体验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口头表述还是没办法让他们从根源上体会到情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仅仅靠老师的口头阐述和课堂情境的模拟是往往不够的,所以教师要利用身边的条件,结合教材,适当的将学生放到实际环境中进行操作。比如教师在讲《春天来了》、《劳动的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时可以讲学生放到实际的环境中去,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只有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她们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再例如:老师在讲雷锋等方面的内容时,如果仅仅靠口头讲述是无法传承到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乐趣,所以老师可以将同学们带到学校附近的孤寡老人家中去,让他们尽自己的所能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进行引导、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们在心灵上获得肯定,这样他们才能正真体会到助人为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三、结合教材,多重教育
以《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一课为例,本课开头的导入是播放社会生活中乱踩乱摘、乱丢垃圾、乱穿马路等破坏个人形象的视频。并设计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思想品德书中所学的“爱护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用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等课,讲的都是在什么场合下应遵守的行为要求?目的让学生知道,我们已学过的这些课讲的都是在公共场合下应遵守的行为要求,从而引出“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这一首授课主题,让学生在回顾和思考的过程中明白新的知识。在反思、回顾中前后结合,在回顾反思中学会自我认识,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每一个教材中的教学案例都是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素材,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结合教材,挖掘素材,开发学生内心情感潜能。
结束语:“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最切实有用的教学材料”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所在,不管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心创设的教学情境还是教师实际将学生带到生活中去体验,都是在强调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以生活为材料,以生活为根本,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近学生生活,只有真正做到将课堂放到社会中,教师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会正确的作用素材,才能正真避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假、大、空”,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