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行细节见汽车文明

2018-11-28

汽车与安全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交通规则斑马线行人

“到一个国家,只要先看看马路上的情形,你就大体上可以把握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了。”一位去过近百个国家的记者说。马路如同一个国家的脸面,展现着该国的社会人情;它又如同一面镜子,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文明程度。

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不得不感叹发展的迅速。发达国家用了百年的时间去发展和沉淀,不管是从群体意识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它们的发展步调与社会发展速度能够大致保持一致,但在我国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看看发达国家的文明,那将是我国汽车文明不再缺位时的美好形态。

日本:尊重弱者

日本的交通规则和交通习惯,是彻底的“弱势优先”的原则。首先,对于驾驶人来说,日本的交通规则规定:“在道路上,步行者的安全最为优先”,一般在交叉路口,都是车辆让行人先行,绿灯时,行人可以大摇大摆地过斑马线,不会有司机会顶过来。如果过斑马线时,行人停下来让汽车先过,有时驾车者也会礼貌地在伸出手来,示意请行人先过。

自行车也是如此。日本有许多人行道上可以骑自行车,但是原则是步行者优先,自行车不能妨碍步行者通行,不可在人行道上骑得太快或打铃让步行者让路。此外,如有步行困难的人通行,必须暂时下车。在过斑马线时,如妨碍通行者,需下车推车步行。自行车在转弯时不能妨碍步行者穿马路,在看到高龄者、残疾人与孩子在前面行走时,需要慢行。

残疾人优先,在十字路口,一般都有残疾人等专用的信号灯按钮,如果残疾人等弱势者按亮红灯要过马路,所有的车辆都需要在这个时刻给他(或她)让路。

在日本,无论是大小城镇,还是乡村僻野,公路路口都安装着交通信号灯。在东京繁华的银座地区,人流潮涌,而当红灯亮时,就是马路上没有车辆行驶,路边的行人也没有一个会闯红灯过马路。日本人在繁华闹市如此,在乡村僻野也是如此。

日本人对于交通规则的自觉遵守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源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

日本的儿童从小就必须接受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知识编入了语文、算术、图画等科目中。文部科学省制定出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实施计划,开展“交通安全标语比赛”“开设交通安全茶馆”“作成交通安全地图”“成立儿童交通安全义工队”等活动,同时开设专门的交通安全课,组织各种活泼、有趣的交通安全常识普及活动,还经常有警察去给孩子们讲交通安全常识。每个学童的帽子、书包甚至胸前姓名牌子上都有黄色的醒目交通安全标志。

美国:礼貌谦让是常识

有“汽车王国”之称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公路交通网,同时也有着完善、高效的交通管理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便在人口拥挤、道路狭窄的大都市,马路秩序也能保持井然。美国人很少按汽车喇叭,除非驾驶员车技太差,挡了人家的路,或者提醒驾驶员后车门没关等相关事项。而在国内,很多人都把喇叭当成了泄愤工具。

在美国的马路上,行人是“老大”。交通规则讲究“路权”,行人穿越马路时最优先。只要人行指示灯一亮,所有汽车都得停下来让道,许多美国妇女在过马路时根本目不斜视,因为她们平时就被礼让惯了,现在更没有人会与她们抢道。在城市的社区、校园或办公场所附近的道路上,通常会有专门的行人通道和限速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行人安全。

在美国,“最牛的”车要数校车,这种车一般通体黄色,如果它在路边停下来接送孩子,并打开了延长停靠的指示灯,它左面和后面的车辆都得停下来,直到马路上没有孩子才能开动。

美国马路上的礼貌谦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国人视时间为生命,但在开车的时候却争当君子。在美国遇到与人“争抢路段”的时候,对方总是挥挥手示意对方先行,几次下来,人的急脾气被磨平不少,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在车辆较多的城市如纽约等,难免遇到两方车辆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狭路相逢的局面,如果互不相让,很容易造成堵塞。美国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人们通常奉行“一让一”的通行规则,即A方向的车辆先过一辆,B方向的车辆接着过一辆,然后A方向的车再过一辆,大家都不占用公用的空间,一会儿功夫就畅通了。

一个国家马路文明的程度与其法律制度和公民道德意识息息相关。美国是法制国家,交通规则被视作法律规范,如不遵守就会受到严厉惩罚。例如,在首都华盛顿市区,公共停车位很紧张,一般都是投币计时收费,巡警随时抽查计时表,一旦过了时效,哪怕是几分钟,都会贴上罚单,或者干脆让拖车拉走。这既保证了停车位的高效使用,也防止路边乱停车的现象。当然,警察的眼睛不可能无处不在,更多的情形下还是靠公民的自觉。纽约市的许多路口没有摄像头,也没有警察把关,但人们在看到路边红色的停车路牌时,还是会把车停下来。如果有人超速闯了红灯,后面的车辆甚至可能报警。

当然,美国人也有不文明的时候,遇上节假日回家堵车厉害,驾驶人“路怒症”爆发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新奥尔良水灾,人们开车大撤退,高速公路上一堵就是几个小时,汽车喇叭响个不停。不过,与在国内开车的情况对比,国人的马路文明仍有待提高。有人总是抱怨车多路少,其实要论车的数量,北京、上海的车辆密度远不如纽约、洛杉矶多,除了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外,关键还是看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心态。

欧洲:交通文明“以人为本”

在欧洲,德国可以称得上是个人多、自行车多、汽车多的“三多”国家。但是,在德国工作多年,虽然街头几乎看不到交通警察,但路上总是秩序井然。

刚到德国时,习惯地站在斑马线前等待疾驶的车辆通过,但汽车却主动停下来,开车人打手势示意让行人先行,这是行人的权利,无需致谢。在德国,对人的尊重体现在道路交通的每一处。难怪,德国人会说,“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

同样,前面有行人的时候,司机就不会按喇叭示意行人让开,而是等待行人觉察后自行闪开;或者在后面慢慢开着,想办法绕开行人。斑马线则是行人绝对的安全线。有时候,行人即使离斑马线还有一点距离,车子也会停下来,等行人穿过斑马线。此外,德国的公交车像火车一样准时,几乎分秒不差。乘客们均排队上车,车上设有老人、残疾人专座,一般乘客不能也不会占用这些座位。

德国人驾照首次通过率不到一半。一旦违章,驾驶员不仅会被罚款和扣分,其违章情况还会在网上公布,今后驾车、购车和享受相关社会福利都会因此受到影响。除了严格的法规约束之外,民众也很自觉。有一次,骑车穿过一片绿地中的小路,发现一位老人在不停地挥手,便停车询问,才知道这里不是专用自行车道,只能步行或推车通过。德国人的马路文明还从小开始培养。如在一些著名的汽车公司销售厅里常备有特制的电动小汽车,经常有大人带着孩子在那里“路考”,过关后还发放“执照”,以鼓励孩子从小了解、重视并遵守交规。

德国各级政府为马路文明推出的“人性化”服务也值得国内借鉴。德国城市绝大部分的马路两边都可停车。为充分、有效利用空间,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流量情况,分时间和地段,规划了限时和不限时、收费和免费等形式不一的停车带。此外,公共场所还随处可见自行车停车架,并对小摊进行集中管理,定时定点开放。德国对信号灯进行智能化控制,如果没有机动车通行,人行横道的红灯时间可以缩短,提前切换到绿灯;如果这一时间段人流量相当大,可以把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延长。研究显示,行人对马路口红灯的等待时间忍耐限度是60秒,所以红灯最长时间都不超过60秒。

欧洲许多国家的情况和德国有些类似。英国的汽车是右驾驶,所以在路上骑车的行驶方向也与许多国家不同。初到英国的人在过马路时往往出于习惯看错了方向,危险也就接踵而至。于是在游客聚集的大城市,当局会十分细心地用油漆在马路上刷上箭头,以及“向左看”“向右看”的字样,提醒路人。

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英国马路上也到处都是摄像头,这主要是为了反恐考虑的,当然也可以起到管理交通的作用。在英国,往往在汽车驶入摄像范围之前,马路边就会多次出现提示标志,司机将会被告知他的行为即将被监控,这样违章行为也就被提前制止了。

瑞典被称为世界上交通最安全的国家,政府有健全严明的法规,公民有高度的自觉性。该国交通法规严格,且有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如瑞典法律规定,车辆白天行驶必须开灯。瑞典的交通规则是以人为先,行人第一。马路上的信号灯在离地面2米处,与行人的目光高度持平,且周围不准立广告牌或栽树,以免遮盖信号灯。每条公路和街道上都设有雷达跟踪测速器,只要在规定的地区(段)超速。在瑞典,不仅政府和交通部门重视交通安全,企业对此也很重视。一旦某企业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企业的调查组一般会比交警和救护车还要早地奔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韩国:用应急灯表示歉意或感谢

初到韩国,车多而秩序井然的韩国交通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韩国,开车的人都会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矩。行人总是站在人行道尽头等待变灯,即使没有车辆经过,也耐心注视着人行道上灯的颜色,很少看到抢灯的现象。特别是行人一般不会在没有斑马线的地方乱穿马路。韩国人等公共汽车时,即使只有几个人,也会认认真真地排个队,按顺序上车。

在韩国大街上开车,发现有人插到前面时,都会闪起应急灯,开始时十分不解,后来才知道,这是表示歉意、感谢或请求谅解的意思。虽然这不是交通规则中的项目,但人人都认可,已经习惯成自然。当急于并线时,先打起并线灯,再打应急灯,人家也会让一下。这个做法可能减少了许多马路纠纷。开车的人能找到这样一种不用下车就可交流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则斑马线行人
交通规则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创意斑马线
机智的斑马线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小脚丫斑马线
我是行人
交通规则要遵守
印度的3D斑马线
任何时候都要遵守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