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四步走
2018-11-28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实验小学 王 婷
诗词是我们与古人穿越时空的一次对话,它是我们得意时的恣意洒脱,是我们失落时深思的港湾,无论怎样的心境,总有些诗词引领着我们,度化着我们找到一块人生的净土。
一、了解背景,代入诗情
古诗词大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学生和诗人之间往往会产生情感距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情趣也深受影响。因此,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中,特别是放在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中,这样才能深刻地领悟到诗歌的真正内涵。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表面看,“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写作者对悠闲自在、恬淡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而结合当时文化背景来看,则是张志和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他看破官场,毅然辞官返乡,“不须归”多少会有些不愿再入仕为官之意。再如盛世的李白、杜甫;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其作品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现实的人生态度。
二、主题背诵,兼收并蓄
对诗词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大量诗词背诵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已背过的诗词经常会顺口混淆。为此,我设计下以下主题背诵方法:
1.情感主题背诵
这类诗词背诵建立在理解诗词情感的基础上。例如入仕不顺,选择悠闲恬淡生活的诗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陶渊明的《采菊》《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再如梅尧成的“梅妻鹤子”,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夏意》等,都是诗人仕途不顺,归隐后寄情山水之作。再如我们通常所提的边塞诗、羁旅诗、送别诗都可归类为某一情感主题的背诵,这样便于以后对诗词的提取。
2.主题系列背诵
例如韦庄的《菩萨蛮》系列。如果只单看其中的一首两首,你无法深刻理解韦庄的情感,必须五首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能体会其中五味杂陈的人生。
韦庄在年少轻狂之时,沉浸江南情事而不懂珍惜,只识“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到了人人尽说好的江南,却沉醉垆边人月,不肯还乡。等到了晚年羁身蜀地之时“却忆江南乐”,飘摇一生,直至迟暮之年才意识到“尊前莫话明朝事”的真理。只可棤“忆君君不知”。韦端己一生“历尽漂泊,追逐善变风暴”,不可谓是一段平凡之路。他经历了世态炎凉,沧海桑田,懂得并告诫后人要珍惜眼前。
3.作者前后诗词作品对比背诵
例如“诗史”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前句细腻至极,有大智慧;后句有其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再如李清照前后词风的转变,靖康之乱前,词风多清新明快,多写少女、少妇的闺中乐事,小儿女情怀多见于此;如《如梦令》《点绛唇》;南渡之后,长期的流亡生活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如《菩萨蛮》《声声慢》,令人为之动容。
三、以“诗”为鉴,遇见自我
对于诗词,读多了自然会赏析了,诗词之间的联系也就多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慢慢发觉诗词对于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慢慢发现,越长大越与一些诗词惺惺相惜。
真正的喜爱总能浸染人心。印象最深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总会想到红楼梦里黛玉死后也有段月夜的描写,“只见竹梢风动,月影移墙”……明明是同一个景色,换了种笔法,意境就全然相反了。 再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点经历或者能代入作者感情的人,都能体会前面淡淡的温情、回忆、平淡而亲切的怀念。而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情感则如同湖中心一波突然荡漾开的水纹,一瞬间漫过整个内心,扫过心中每一片空掉的地方。没有声音、没有震荡,只有一瞬间。然后复杂的情绪、深沉的想念、岁月无法溯回的无力,这些感觉一下子让呼吸都变得伤感。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其实,诗词源于生活,只是背多了,你才会发现,生活因为诗词而慢慢美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心中开满了洁白纯净的花儿。而诗词就是引领学生在生活的学校里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四、合理的想象,浸染诗情
诗词赏析的最困难部分在于了解作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经历了什么,才说出这些话。当然有些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而非忘我的“表达”。因为情绪只有在内心才是最真实的,一旦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出来,且对于语言和文字的限制越多,真情就越难保持。通过文字试图了解原作者的“真实的”内心是不现实的真正的人世悲苦是不可言说的。而对这种诗人在创作的时候掩饰不住的真情流露,虽然经过了很多艺术的加工,但那些都是表面的,诗词的内里还是原生的,甚至是混乱没有逻辑的。这种诗歌最难赏析。
对于这些诗词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尽力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我们了解的都只是大背景,很难搞清楚具体的情感触发和诗人的内心挣扎;另一方面通过想象补白,可以让诗人笔下描写的场景浮现到你眼前,自然而然的内心会有一种触觉,这种触觉可以很大程度上接近诗人当时的感觉,也可以是超出诗人本身的但却合理的触觉。
真正的诗词可以点化善良,淬炼灵魂。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对于诗词的理解既基于其本身去理解诗词人当时的情怀,又可用于当下浸染自己的心灵。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形式非常简单的句子可以成为千古之绝唱。你可以说是景物博大,可以说是意蕴安静、幽深,这每一种物象都直戳你感官,这来自你的经历与这首诗的共感。“姑苏城外寒山,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客船很容易让读者脑海里构建出幽寂的氛围,寒山寺、客船都是静态的,但钟声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幽寂难言,又余味无穷。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其实,读诗词就是读自己,用这些唯美意象来浸染了诗情,补白了想象,其美妙就不止于诗词本身。
所谓“遇见”是因为“缘分”;所谓“懂得”是因为“共情”。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因而,读诗更是读人、读心、读自己。犹记当年问母亲诗意时,母亲总会说:“在心里生了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