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顾茅庐》为例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说教学
2018-11-28江苏省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徐星蓝
江苏省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徐星蓝
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也应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小说是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根据小说这一体裁的特点,我在这里着重阐述一下如何通过圈点批注教学法和抓环境描写来进行小说教学。
一、抓文字,写批注,明文意
批注是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说阅读批注教学呢?一位老师的一堂《三国演义》对我们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在这堂课上教师围绕批注这一读书方法,设置了三个环节:(1)明白批注的重要意义;(2)师生一起读课文,作批注;(3)师生交流批注,理解文章含义。实施第一环节时,教师展示金庸先生读《三国》的批注,引出了批注读书法。接着教师也展示自己的读书批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列举两个事例意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文学大家还是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在读书时都可以或者应当学会批注读书法。实施第二环节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自己读课文有目的地进行批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进行批注交流,教师适当点评。这堂课上最精彩的环节是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默读2-3自然段,找出哪些地方显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作出批注并交流。根据问题进行阅读批注,学生在默读批注时非常细致专注,并且充满了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批注完成之后,教师让每一个做了批注的学生进行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仅找出了“轻轻敲门”“快步”“恭恭敬敬”“一个时辰”等词语,还根据自己找的词语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即使是同一个词语,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几个环节的设置,让整堂课的学习氛围达到了高潮。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读书时要作批注,也更加愿意在读书时作批注,并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得到了认可,因而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师生交流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学生可以思考得更加全面,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课堂到这里已基本结束,但是课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反思: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批注的作用呢?首先是教师的引导点评。在这堂语文课上,学生阅读批注的积极性很高,很愿意分享自己的批注理解,同时由于思维的碰撞,学生这个时候的理解得到了很大的拓宽。但同时由于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某些理解和看法未必十分恰当,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进行适当的点拨。例如一个学生抓住了“轻轻敲门”这一动作进行点评,短语找得非常精准,然而他对此的理解是这样的:刘备如此做是为了认真完成统一大业。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兴复汉室,一统天下。因此在这一故事中,刘备的一言一行或许到最后都能与完成统一大业挂钩。但仅仅就这一动作,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刘备所具有的礼貌和对诸葛亮的尊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点评,让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到深更好地理解文意,做出批注。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点评是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在交流批注时,可以说是万千种思想在班级上空碰撞。这个时候教师必须保持冷静,客观对待学生的理解分析,力求做出精准恰当的点评。其次是对课堂教学思路条理的把握。由于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如何让课堂有条理地进行下去也是值得思考的。例如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二、赏环境,知人物,晓才干
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小说三要素。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说当中,环境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刻画。《三顾茅庐》中就有一段环境描写:“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课文《三顾茅庐》讲述的是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一统天下的故事,但全文却没有任何正面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唯一相关的便是上文提到的一段环境描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抓这一段环境描写。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1)读了这一段环境描写,你觉得隆中的景色如何?(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你的理解。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文字谈谈对隆中之景的感受。基本上,学生可以答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答出秀丽不俗,雅致清新等等。然后由景及人,教师进行追问:住在这里的诸葛亮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自然地,学生可以答出品行高洁,志趣高雅等等。在这里,教师也可以适当引用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两相联系,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对居住环境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务必要求其高雅不俗。因此,从居住环境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品位人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课文当中的比喻句。其实在这里本体、喻体表面的意思学生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不妨更深一层,教师抓住“卧龙”一词,设置问题:卧龙在课文中指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不难看出,在这里,“卧龙”一方面指的是诸葛亮隐居的卧龙冈,一方面指的是诸葛亮本人。因为诸葛亮本人就有“卧龙”的称号。由这一称号,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称他为卧龙?不难理解,“卧龙”的称号告诉我们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拥有雄才大略的人,只等着遇见刘备这样的伯乐,让他腾空而起,大有作为。因此,这样一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既看到诸葛亮居住环境的秀丽不俗,也透过景色看到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高洁品行。当然,景物描写的作用不仅仅于此,它还可以揭示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暗示结局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而言之,小说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小说教学,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找寻适合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