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28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课文情感

海 鹏

(甘肃省张家川县川王镇中心小学,甘肃天水741506)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标中提出教育工作者要把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应用情感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最大化学习效果。其次,情感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情感,让他们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感受美和享受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创新传统的教学手段渗透情感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情感的发展,为新时代培养新型人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感教育策略

(一)创设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以情育情的作用,要创设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实践并不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文的活动,还要认识到课堂内外师生自己交流和讨论的重要性。教师要先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平平静静地教,学生也只是平平静静地学,不动心也不动情,显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会缺少一个具体感受过程,即使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学生也不会动情,打动不了学生的心,也难以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信任教师,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死板僵化的教育观念,放下架子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学习,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学会尊重他人,拥有一颗自信的心。

(二)挖掘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从日常的课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语句,例如:欢乐、雀跃、伤心或喜极而泣等语句,通过自己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用内心去理解和感受这些语句的内涵,进而深入到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正确地进行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品味佳句,使他们感受美好的画面。例如:教师在讲解《青海湖》时,就可以围绕“梦幻般的湖”这段优美的文字,来给学生们介绍自然风光中的特点,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在湖边旅游,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自然美景。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搜索课文相关的图片,图片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来体会爱国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既可以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我们要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采用合理语气和语调,掌握好朗读的节奏等,尤其是一些爱国主义课文的朗读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文学作品不是仅仅靠语言来创造的,作者的每一个词语都饱含着自己的深情。例如:教师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程时,就可以教授如何让学生如何饱含情感、铿锵有力地进行课文朗读,而不是那种单纯地大声的读课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联系朗读的内容,来想象年轻时候的周恩来的伟大抱负。学生通过体味朗读时产生情感,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课文的中心思想,产生对周恩来的敬佩之情,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发愤图强。

(四)走出语文课堂,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走出语文课堂,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延续。“走出语文课堂”即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某一个问题或作业特别放到课外,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继续讨论,自己去探究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通过延续的作业,可让学生及时回顾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和体会到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文字形式抒发出来,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中的情节设置虚拟各种情境,如某些突发事件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哪些感人故事。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让他们投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以主人公的身份来体验,使语文情感教育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课文情感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青铜葵花》选段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