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与保障机制研究”成果报告
2018-11-2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中国地质大学陈翠荣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与保障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20263),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高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高低与学术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势。该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
1.对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开展调研,把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选取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调研,以期全面掌握研究生的学术精神与学术态度,对学术活动和学术规范的认知情况,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以及学术道德建设的认识情况和思想动态等。并从社会失范理论中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控制力量和研究生自身的文化目标等方面,归纳学术道德失范与社会失范的联系,从行为经济学里的博弈理论、展望理论、锚定效应、诱饵效应和金钱悖论角度观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2.分析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严重程度,从社会学、经济学视角系统探讨影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目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不足、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学术剽窃、捏造实验数据、抄袭等。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主要有:部分研究生学术研究动机不纯、少数导师的指导作用不足、不良学术风气、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术道德监督惩处机制不健全以及期刊出版机制不合理。
3.以美国为研究个案,比较分析其在解决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方面的有效措施及经验。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监管机制主要包括以政策法规为基础的政府层级监管机制、基于学校自身特点的高校学术监管机制以及以职业道德为内核的专业协会学术监管机制等内容,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形成了统一协调的学术监管机制。深入分析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监管机制的设计理念,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四大设计理念,即学术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监管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监管理念,注重过程监管的理念和多元监管理念。这对我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研究生学术不端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增强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题组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从相关社会学、经济学理论指导出发,总结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经验之后,提出以下解决对策:研究生要加强个人学术道德修养、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健全学术惩处机制和规范学术刊物发表机制。从美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完善、健全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师生、学术及管理单位的配合,还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广泛收集有关学术道德方面的资料,认真阅读大量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完成基本资料的分类、归纳、比较及总结,并采用综合分析法逐步形成并确定了该研究的基本思路。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湖北地区部分高校全日制研究生进行预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问卷,再在全国范围内对3000名研究生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并采用正交设计分析及逆向思维方法,对学术失范和失范规范予以明确,并从主观认知和客观行为两个维度完成了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测度。
3.访谈法。通过与高校教师及研究生管理者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就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等实际问题,倾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进一步为该研究提供参考帮助。
4.比较法。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管机制比较健全的美国的做法,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的有效策略。
二、结论与对策
在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分别在吉林、北京、湖南、湖北、广东、上海等省(市)随机抽取了部分211院校和普通院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91份,有效回收率为89.7%。采用SPSS19.0、excel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一)研究结论
1.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不足
调查问卷中,关于学校是否开设了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高达62.6%的同学表示学校没有开过。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知识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其学术不端行为的频频出现。访谈中,当问到“学校有没有定期举办学术道德讲座、报告或会议”,相当部分被访问老师表示所在学校并没有特别开展过相关活动。而缺乏学术道德相关知识和规定的了解,致使部分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认识出现错误,将一稿多投、花钱发低水平论文等不端行为仅仅看作学术不规范问题。即使周围同学或自己在开展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做出了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不少研究生还认为这些行为只是属于学术不规范,表示以后会加以注意,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淡薄
学生之间相处时间最长,交流最多,因此更容易发现学术不端的行为,学生自我监督和互相督促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周围人学术违规行为的态度调查,有40.3%的人却选择“视而不见”,34.6%的人选择“有利益冲突时才揭发”。可见学生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迫切需要加强。对其他同学非常巧妙、难以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式,虽然54.3%的人选择“坚决不模仿”,但仍然有37.3%的同学选择“必要时借鉴模仿”。而且选择“举报”的人仅为8.4%,与仅有5.6%的人对周围同学或老师的学术违规行为选择“公开举报”是相一致的。由此看来,如果我们高校和社会再不从严治理学术失范行为,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学术失范的案例也将会越来越多。
3.“学术剽窃”“修改、捏造实验数据”现象较为普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一些研究生利用强大搜索功能查询到国内外类似的研究成果,然后将别人研究中的数据、图表略作修改,就变成自己的劳动成果,甚至部分研究生把外文论文直接翻译成中文,投稿到中文杂志上,严重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在该次问卷调查中,最典型的研究生个人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分析其严重程度可以看出,失范最严重的行为是“学术剽窃”“修改、捏造实验数据”这两种,分别有54.7%、54.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三种行为程度“严重”或“较严重”。此外,除了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外,“没有参与研究,论文互相添名字”和“未读过的文献列为参考文献”现象也比较突出,50.4%、50.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两种行为程度“严重”或“较严重”。
4.“作业抄袭”与“考试作弊”问题明显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情况,24.6%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问题严重,29.5%的被调查者认为“较严重”。长期的抄袭或作弊行为会逐渐形成个人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观念。不少学校评价学生的方式和标准过于单一,仅以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出勤率和期末考试成绩考核学业,使得学生的投机取巧、临时突击行为有了很大的市场。学生更易把精力放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通过单一的考核而不注重真才实学。抄袭、作弊的泛滥是受考核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关键问题还在于学生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诚信的品质、价值观念深刻影响学生在大学中的行为和状态。
5.“网上买论文”或“花钱发表低水平论文”现象严重
调查表明,44.4%的人认为“网上买论文”现象严重或较严重,49.1%的人认为“花钱发表低水平论文”现象严重或较严重。我国高校出于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规范管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校品质等考虑,不少学校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方可毕业,其初衷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声誉。然而把发表论文与毕业强行挂钩,客观上增加了研究生的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随着我国科研评价体系越来越功利化和一些学术期刊用版面换钱,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初衷被扭曲了。
对于学术道德失衡现象,我们结合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从以下六个方面总结原因。
其一,部分研究生学术研究动机不纯。
学术动机包括考研或考博的目的、开展学术研究的目的、进行论文写作的原因。调查表明,无论在职与否,都有超过50%的学生考研目的是为了拿文凭。相比之下,仅有12.5%的在职学生与13.4%的不在职学生考研目的是出于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可见,大多数人考研或读博只是无奈之余采取的权宜之计,难以把从事学术活动转化为内在动力,学术信念的丧失和淡薄,必然导致会越来越多的失范行为。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学生开展论文写作的第一大原因是“学校规定”,分别占该年级调查人数的36.6%、46.0%和44.7%。显然外在的要求而非内在动机驱使在论文写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也是在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
其二,少数导师的指导作用不足。
研究生在校期间,联系最多、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导师。在最能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观因素中,绝大多数访谈者表示是“导师”这一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导师的作用中,有55.9%认为导师应该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同样,在针对导师部分的访谈中,当问到:“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道德培养中,导师能够从哪些方面发挥作用?”被访问的导师们都一致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和学术风格将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但现实中的确存在部分导师因为自己的工作事务繁忙,导致与学生思想沟通及学术交流不够,缺乏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及管理,甚至有的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部分导师指导作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三,不良学术风气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在问卷调查关于“您认为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选择“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影响”“社会诚信缺失环境的影响”这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3.4%和47.6%。其次选择的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和“网络信息工具的便利”,比例分别为37.7%和31.2%。社会上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及其他不良风气,显然对高校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充斥研究生周边的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现象,学术约束机制的弱化等学术环境及氛围,直接影响着高校研究生的学术态度,导致高校研究生渐渐淡漠或丢失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规范要求,也为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带来隐患及弊端。此外,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资源,加上无孔不入的剽窃行为,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已经难以应对。
其四,研究生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于学校规定必须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才能毕业,64.6%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另外,在课题组针对任课老师的访谈中,当问到“您认为当前高校的研究生考核标准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之间有必然联系吗?”,80%的老师表示有一定关联,认为学校过多的“量化”考核标准也是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因素之一。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及其激励机制,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术水平通常是以论文和著作数量的多少作为重要条件,为了使管理者的操作快捷明确,量化后的学术评价制度尽量将纷繁复杂的学术水平评价变得简单清楚。但其缺陷明显:学术研究忽视了质量,盲目地追求数量和速度,其结果必然会窒息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学术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其五,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督惩处机制不健全。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提及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的学术不端认定流程规定及惩处制度,尽管46.6%的被调查者指出“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47.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这一数据表明,学术道德规章制度远远未被学生所知晓。在对任课老师部分的访谈中,当提到:“如果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设立专门的学术诚信监督机制,将会对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有帮助吗?”被访问的老师表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专门颁布一些学术诚信制度的文件。学术失范不仅是学术监督体制不健全,更主要是学术失范的惩戒执行力不够,学术失范的风险成本低。
其六,期刊出版机制不合理。
部分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2006年4月,“我国科技期刊中不端行为调查、分析研究和治理建议”项目组对中国科协所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10个期刊编辑部的调研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调查过的每个期刊都曾发现或发生过不端行为的事例,有些情节比较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稿多投”和“署名不当”类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学术泡沫能够被发表、出版,与编辑出版界科学精神与学术责任感的缺失有关,更有甚者,一些编辑出版部门受利益驱动直接参与学术腐败,为这些粗制滥造、伪劣造假、抄袭剽窃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编辑出版制度存在不规范之处,应该分门别类地与国际学术编辑出版规则接轨。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端正其学习态度
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研究生本人的主观努力。依据“元认知”理论,人的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及自我调节等自我认知概念,也即我们常说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过程,是影响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效果的关键。在引导研究生加强个人学术道德修养时,要着重强化研究生对于学术道德的元认知意识,在日常行动中不断提升学术修养,端正其学习态度。要大力促使研究生对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领悟与认同,使其健康成长为既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又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的科研中坚力量。这就需要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任课教师、研究生共同努力,有意识地构建“学术道德共同体”,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共同体成员传递学术规范与准则,引导研究生自觉地追求学术真理、科学精神,主动规避学术不端行为。
2.强化导师和任课教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的作用
在与研究生管理教师的座谈中,笔者也了解到部分出现学术失范行为的研究生源于相关知识的欠缺,属于非主观、非意图的失误。这也表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了日常的研究生管理,还要强化导师和任课教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的作用。(1)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导师制已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机制,导师在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管理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重视并加强导师在其研究生教育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任课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引导。要依托大学课堂教学课程,全面实现学术规范教育。要重视任课教师的学术规范教育责任及作用,依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进行多种多样的学术规范教育。(3)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宣传要采用多种途径,可以通过安排研究生自学、开设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学术道德知识问答竞赛、学术道德讲座及学术道德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形成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习惯。
3.制定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例如人文科学主要侧重的是教育功能,社会科学则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其功能,其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即使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科学评价标准应是侧重新的发现而技术评价标准则是侧重新的发明,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上而技术价值更体现其实用上。其次,要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避免唯“量化”论。对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的评价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重点考察研究生的学术态度的养成、研究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发展状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只是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最后,要加强学术道德的监督管理。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价,除了激励研究生科学探索的积极性,还要进行学术道德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查和监督。监管机构应建立完备的制度,对举报进行及时的调查核实,并按照规定进行对应的惩罚,必要时可以载入诚信档案袋,实现对学生的学术行为监督约束。
4.健全学术不端惩处机制
从博弈理论来讲,研究生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是否实施学术不端行为是基于对该行为的支付成本、全面收益的综合评判,不会去干“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学术不端曝光平台、与期刊社及用人单位联手等方式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支付成本”,并对已经证实的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使研究生不敢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笔者认为应该从调查程序、责任认定、处罚及善后处理这四个方面,去深入探讨如何健全和完善学术惩处机制。(1)严格遵循调查程序。在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时,学术道德管理部门的监管人员应谨慎对待,及时报告到负责学术道德管理工作的副校长,并按规定启动调查程序。(2)多方机构共同开展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中的责任认定。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应该由学院、学校学术委员会、社会第三方监督机构等分工合作进行处理,不能由一个部门进行独裁,以防止程序中出现偏颇。(3)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及造成的后果,制定明确而合理的规章制度。(4)对学术失范研究生的救济及申诉。失范行为查实后,在给予学生相应处罚的同时不能忘记“惩罚是为了教育”的宗旨,及时开展对研究生的救济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并认真对待其正当权益,要保证其有合适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申诉权利。
5.要联合学术期刊、学术团体等共同加强学术道德监督管理
学术期刊、学术团体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一举一动可以说是学术发展的风向标,指引着学术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上,高校离不开学术期刊、学术团体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高校应该联合学术期刊、学术团体的力量,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规范、论文评审及发表、学术成果认定的规章制度体系,让研究生对整个学术活动有更加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及时纠正学术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学术期刊是各类学术成果发表和传播的阵地,在一定的意义上具备着相应的学术权力,所以在面对诸如抄袭剽窃、伪造作假及低水平重复等学术失范行为,显然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专业期刊评审机制。学术论文的发表应该遵循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坚决杜绝关系稿和金钱稿,始终如一地秉持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竞争环境,为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