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菜谱艺术菜名英译的互文性研究
2018-11-28韩敏
韩 敏
1.引语
随着中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愈加受到外界广泛关注,成功的英译寓意丰富的中式菜名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西方菜谱和中餐菜谱的命名方式不尽相同,西式菜谱多以传达菜品的原料信息为主,少有过多的修饰或是文化背景,相对简单,而中式菜谱的命名方式因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十分讲究,既有写实主义的手法,也有浪漫主义的笔调。很多菜名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果英译处理不当,不仅无法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还会影响客人的食欲,造成外国游客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误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因为一些餐厅中餐菜谱翻译不当造成的一些笑话,例如将“夫妻肺片”翻译成Husbandandwifelung slice,这种字面直译的翻译方法不可避免会造成外国游客的不解,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应该在翻译菜谱时极力避免。
总体来说,菜肴命名主要包括写实命名法和写意命名法两种命名方式。所谓写实命名法,即在菜名中如实反映原料,烹调方法或风味特色,常见的如凉拌黄瓜,糖醋里脊等。这种菜谱的命名方式较简单,已将食材原料全盘托出,食客见菜名即可了解该菜品的大概信息,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外国游客的理解造成障碍。而另一种写意命名法是指菜名中采用比喻,象征,引用,夸张,借代,仿拟,双关等修辞格,在选词造句上,用三至四个构成精炼的专名,讲究音韵和平仄,针对顾客的猎奇心理或风俗人情,对菜名特色加以形容夸张,另立新意,已达到引人入胜的命名方法。(翁 2012)比如大众所熟知的佛跳墙、东坡肉等,仅观字面意思食客很难知道这道菜到底是什么,菜品原料食材的构成也完全被掩盖。这种菜谱命名方法中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信息,对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就相对复杂了,食客如果仅拘泥于菜名的字面意思会很难领会这些中菜的含义。
通常,对于写实命名法菜谱的英译主要采取直译,按照菜名译出原料、烹调方法即可,而对于写意命名法的菜谱因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相关性,翻译不得当很难起到吸引外国游客,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因此在翻译此类中式菜谱时,讲究翻译的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本身是一种互文性活动,通过不同文本间的相互映射和传递能够帮助实现文化间相互交流和对话的目的,中餐艺术菜名尤其是引用式,典故式菜名中存在大量的、显而易见的互文文本,这一特征,为互文性理论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也为艺术菜名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因此本文以典故式和引用式中餐菜名为例分析不同翻译策略的可行性,旨在为中餐菜谱英译工作和互文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互文性概念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文本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透过文本之间的联系学者能够体会潜藏在每一个文本背后的含义,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互文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翻译因涉及至少两个文本之间的互通,读者需要从一文本中透析另一文本的内涵,会在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之间形成一定的映射,因而中菜的翻译与互文性这一概念的相关性就更大。翻译的种类涉及多样,以中式菜谱为出发点,研究菜谱翻译中的互文性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典故式菜名来源及其翻译策略
中式菜肴中有很多是依据典故命名,用典涉及名人、帝王将相、传说、历史等各个方面。现将常见典故型菜名的来源整理如下:
1)“左宗鸡”:该中菜名称来源依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帝王将相的传说。左宗棠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着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曾经带领十几万大军,扫平西北回乱和新疆叛乱,抵抗俄国的侵略,“左宗鸡”是为纪念国家英雄而命名的一道菜。类似以人名或职称命名的中式菜肴还有“东坡肉”“宫保鸡丁”“诸侯鹅”“太爷鸡”“娘娘爱”“毛氏红烧肉”,这一类菜名是因烹调此菜的历史人物和独特的烹调手法而得名,如“东坡肉”这一菜名的历史渊源与中国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息息相关,他不仅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遂以其名字命名。
2)“麻婆豆腐”: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史人物,在清代同治初年,成都北郊护城河上万福桥头,有一小店,因其饭热菜香,经济实惠,故招来不少顾客。店主陈氏,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被称为陈麻婆。她烹制的豆腐又麻、又辣、又香、又香,独具风味,生意越做越兴隆,远近闻名。顾客为了区别于其他的烧豆腐,遂称其为“麻婆豆腐”。后来,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该店改名为“麻婆豆腐店”。与此类菜名命名方式类似的还有“宋嫂鱼羹”“东安子鸡”等。
3)“叫化鸡”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化子偶然得到一只鸡,但他没有炊具和调料,没法做熟了吃。于是便将鸡宰了,除去内脏,连毛一起裹上泥巴。他又找了一些枯树枝,点成一个火堆,将鸡放进火中煨烤,等到泥烧得干裂了,敲去泥壳,鸡毛也随着泥壳脱落下来,鸡是又香又烂。明朝大学士钱牧斋散步路过此地闻到奇香,回家后便如法炮制,并将其命名为“叫花鸡”。与这类菜名命名方式相似的还有“神仙鸭”等。
4)“佛跳墙”也是源自历史典故,这道中菜因其味鲜色香,早已声名远播,为很多中外食客所青睐。它的来源是:相传清代时,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坛起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遂得名“佛跳墙”,在中式菜谱中类似的菜名还有“护国菜”和“大救驾”等。
以典故命名的中菜不在少数,在翻译包含人名的菜名时,可保留人名以便告知外国客户这是一道有一定历史的传统名菜。事实上,国外西餐菜谱也有不少这类包含人名的英文菜名,如“Caesar Salad”“VictoriaSponge”“Queen Mother’s Cake”“PrinceAlbert Filet of Beef”“Garibaldi Biscuits”“Apricotswith Rice à la Jefferson”“CheeseWellington”这些西餐菜名一般涉及从女王、国王、王子、将军、艺术家到厨师的姓名。鉴于中西菜名之间有这种共性,翻译这类包含人名的典故菜名时可以保留人名,如“左宗鸡”可译为“General Tso’s Chicken”;“太爷鸡”可译为“The Magistrate’s Chicken”;“叫化鸡”译为“Beggar’s Chicken”;“麻婆豆腐”译为“Mapo Tofu”;“宫保鸡丁”译为“Kung Pao Chicken”;“东坡肉”译为“Poet Dongpo’s Braised Pork”;“宋嫂鱼羹 ”译 为 “Auntie Song’s Fish CubeSoup”;“ 诸 侯 鹅 ” 译 为“Duke’s Goose”;“娘娘爱”译为“Lady Li’s Chicken”;“毛氏红烧肉”译为“Mao’s Family Style”。这种菜谱翻译方式因其在西方菜谱中有共通性,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即使他们可能通过菜名的翻译不能完全理解隐藏在菜名背后的传统和含义,也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误解,包括一些中国食客可能也不能完全了解所有中菜背后的含义,但是只要明白这是与一些名人典故相关的就不会造成太大的误解。
然而,像“佛跳墙”“大救驾”这类涉及传统故事的典故菜名一般建议采用“意译”或“意译+注释”法,如“大救驾”译为“Pork Tenderloin with Rice Cake(a dish of lifesaver)”;“ 护 国 菜 ” 可 译 成“Wild Vegetable Soup”或“Wild Vegetable Soup (soup forsafeguarding the nation)”;“佛跳墙”可译为“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Sea food and poultry)”这是因为西餐菜单上极罕见这类只提故事不提其人的菜名,况且这些中国历史典故对西方客户来说太陌生、太费解,这种情况下只能舍弃原文形式,追求其实意,或采用注释告知外国客户这不是一道普通菜。直译的方法舍弃了与原文的互文性,尤其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只能看到表面意思而不知其深意,释义的方法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与原文的互文性,但如果在释义中过多赘述又会显得繁琐。
4.引用式菜名互文来源及其翻译策略
中餐艺术菜名中有很多引用了中国诗歌和成语,以便唤起食客的审美情趣,愉悦精神,增添餐桌气氛,现将常见此类菜名进行整理并指出互文来源。
1)“凤鸣朝阳”:这一菜名语出《诗经·大雅·卷阿》中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实为炸鸡配荷包蛋。
2)“采菊东篱”:语出晋朝诗人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菜实为蒸菊花卷。
3)“霜叶红花”:取意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此菜实为蒸大虾配以鸡蛋、番茄酱而成。
4)“黄鹂鸣翠柳”:取名源于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七言绝句,实为两只蒸熟龙虾配以芹菜。
5)“春色满园”:源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实为蔬菜沙拉。
6)“梅花傲艳”:这一菜名取义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描写梅花傲骨嶙峋的气势,实为番瓜雕刻成梅花形状再辅以各种食材。
此类菜名能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但中西文化有差异,西餐菜谱中并无此类诗句型菜名,西方人很难把诗歌与菜名联系起来,况且这些诗句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更谈不上共鸣与吸引力。这种情况下译者不妨抛弃其形式,取其实意,采用意译的方法,“凤鸣朝阳”可译为“Fried Chicken with Poached Egg”“东篱采菊”译为 “Steamed Chrysanthemumshaped Buns”;“霜 叶红花”译为“Steamed Shrimps with Ketchup”;“半月沉江”译为“Soup of Black Mushrooms and Wheat Gluten”“黄鹂鸣翠柳”译为“Double Lobsters with Celery”;“春色满园”译为“Assorted Vegetables with Peanuts and Sesame”;“梅花傲艳”译为“Wheat Gluten with Assorted Vegetables”。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失去与原文诗歌中的互文性,但能够简单便捷的向西方游客传达菜式的含义,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这就涉及到翻译中的取舍问题,互文性的菜谱翻译虽然能够帮助游客理解一部分菜品的含义,但严重缺失简洁性,点菜消耗过多时间也会造成游客的心里负担,所以在这里只能暂时性的舍弃互文性。
5.菜谱英译策略的互文性评价
所谓互文性在译文中的体现,即互文性翻译,指两种情况:一.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在译文中得到完整体现,也就是说,译文读者意识到了原文中存在着这种互文关系;二.译文读者读到这句俗谚时,能意识到这句译文与自己本族语的另一文本存在互文关系,就像中国读者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知道或有可能知道,此句出自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著名诗篇《过零丁洋》。(祖 2010)菜谱翻译策略涉及直译、意译和释义三种,上文中建议的典故式和引用式菜名翻译方法,如“春色满园”“左宗鸡”的翻译方法,以意译为主,即翻译出菜品原料及烹调方式即可,但这种方式于原文互文性上是没有任何体现的,而对于直译+释义来说,读者能通过所示意义了解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互文性有一定的体现,如“佛跳墙”的翻译,但也不能完全实现互文性翻译的要求,不能全面传递中国饮食文化。
6.结语
基于现实需要,互文性翻译在中餐艺术菜谱的英译中很难得到完全体现。但是互文性翻译是有利于外国游客更深刻的理解中国菜的内涵的。要实现有效传播饮食文化的目的,还需要对中餐菜谱的翻译进一步加以完善,应按照不同的实际需求来翻译菜谱,充分发挥互文性在翻译中的作用,这样才能起到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更广泛的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