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物为荣,从社会刚需到精神信仰
——读《工匠之国: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

2018-11-28文禾刀

杭州 2018年43期
关键词:职人戴明江户

文禾刀

《红色家书》

作 者:[日] 北康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简 介:一本讲述日本职人、剖析日本制造的文化类读物

作为一部打捞日本工匠精神的读物,本书从日本职人历史发展、培养制度、文化信仰、技术传承等方面的深刻讲述,到12位现代“匠人”与12种古老而不朽的手工艺的详尽介绍,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严格与欢乐同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职人世界。

造物为荣的历史基因

工匠精神在日本就是职人精神。尽管今天日本职人技艺的历史大多较为久远,但现代观点普遍认为,日本职人文化“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源头应始自江户时代。换句话说,日本职人文化自江户时代起才实现“质”的飞跃。

尽管社会对职人需求量很大,但职人从事社会工作的门槛很高,所有职人必须从师傅那里取得“鉴札”,大抵相当于今天的毕业证书。这种证书并非由国家统一印发,颁发者来自职人的师傅,但要求之高令人抓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职人,常常先得师傅“面试”,然后经过长达数年的耳提面命和严格考核。正因如此,那些有意让孩子未来从事职人工作的家庭,往往在孩子9岁左右,便将他们送到了师傅门下,以便能够开始职人长达“数十年的扎实修行”。

正常逻辑下,职人技艺如此精湛,收入理当可观。事实上,除了“幕府御用的职人头领”外,一般职人家庭均较为清贫,因为幕府对职人设置了上中下等不同档次,且设定了每日收入上限。

职人之所以能够忍受物质上的低回报,主要是因精神层面得到权力的认可。“鉴札”就像是职人从事社会工作的一张极为特别的“驾驶证”。发放鉴札的要求越严,历经数度寒暑终于“出师”的职人便越有成就感。当精神激励远甚于物质激励,“造物为荣”自然蔚成风气,至而化为社会惯性认知。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职人发展早就从社会刚需升华到精神信仰,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虽然已步入21世纪,不同于美国人“主业成功以后卖掉公司,去牧场盖别墅”,然后过着“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日本人退休后依旧痴迷于“勤恳的造物”。

职人至上的上下同欲

日本人笃信,“地球上所有的文明都是‘手之文明’”。日本职人的骨子里都带有一定艺术家不断追求完美的气质。当职人与艺术家气质合二为一时,职人会感到“造物与自身的喜悦相伴”。

在世界快速变平、商业气息无孔不入的今天,日本的职人精神发展体现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传统手工业界的职人精神依旧光彩照人,另一个是现代工业制造与职人文化融合后发生蝶变。

本书介绍的日本12种古老手工艺,每个行业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特色,传承过程中浸润了历代人的改造心血,所以这些手工艺历久弥新。现今日本传统手工艺比比皆是,如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职人更是各显神通。

虽然日本职人精神可上溯至江户时代,但有段时间,日本制造里却难以寻觅职人精神痕迹。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急欲振兴工业,无奈产品质量堪忧,一度成了劣质的代名词。令人费解的是,本书对此段历史并未认真挖掘,不知是否因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来自美国的戴明博士。

就是这个被业界称之为美国“弃儿”的戴明博士,其推出的“质量管理十四法”,以及“戴明环”,为世界质量管理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帮助日本产品打了质量翻身仗。1951年,日本创设了“戴明质量奖”。至今已有超过160个日本企业获得“戴明质量奖”,其中包括丰田公司等。在戴明的带动下,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等为国外企业争相学习推广的质量管理新法,涌现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一批享誉世界的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戴明博士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正是日本上下同欲,共同致力于传统职人精神改造的结果。抑或说,戴明博士的成功也是日本职人精神接受现代化改造的成功实践。

职人精神的中国镜鉴

日本人相信,“只有职人的技术才是国际竞争力的源泉”,所以他们“以‘造物国家’的复兴为目标”,加大了政府对职人的扶持力度。一方面他们“仿效德国‘我的明星’制度”,制定了涉及金属、机械、电子、建筑、造园、裁剪等多个方面的国家技能检查测定制度,让职人技艺标准显性化刚性化;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评比“日本造物大奖”和“有活力的300家中小企业”活动,既“表彰那些对工作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的发明”,也奖励那些“秉承了江户时代以来的‘造物’精神的传统企业”。

沐浴在这样浓厚的“造物为荣”文化气息中,日本逐渐形成了以敬业著称的“职人气质”。有调查表明,“日本职员的努力是常人的一倍以上”,日本职员的敬业度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审视日本的职人精神,自然会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事实上,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中日历史上的匠人有不少相似之处。起初都是最好的工匠竭力为皇帝服务,久而久之,民间出现了如铁匠、漆匠、石匠、木匠等颇为吃香的工匠。所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匠人很少像日本江户时代那样聚集扎堆。另一方面,自江户时代以来,日本权力阶层始终大力推崇职人精神,而戴明博士先进质量理念的引入,更是实现了对日本传统职人文化的现代化改造。

近年来,我国民间特别是农村匠人群体正遭遇衰落的局面。虽然国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加大了保护力度,但相较于日本,保护手段还显单调,力度也略显单薄。还有,虽然我们早就引进了许多优秀的管理体系,但匠人精神并不稳定,经不起考验。

华为的任正非不久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曾说,“不搞金融、不炒房地产的华为能够以实业发展至今天地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条路走到底的坚持,28年来‘对准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

始终如一,深耕不辍,坐得住冷板凳,这或正是我国当前最急需的工匠精神之一。

猜你喜欢

职人戴明江户
知乎新增专业认证快速通道 启动“515职人节”
职人管家小程序,点亮明快小生活
Clinical efficacy comparison of moxibustion w ith different doses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造物为荣,从社会刚需到精神信仰
——读《工匠之国: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
职人刘德华
角色体验法融入戴明循环在手术室轮转护士中的培训效果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日本戴明奖:使质量改进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