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城市墓园传统文化表达对比分析

2018-11-27张晓燕谢莉莉

设计 2018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张晓燕 谢莉莉

摘要:城市墓园是纪念性场所中的一种,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背景影响着墓园的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探索城市墓园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显得至关重要。文章首先将中西方传统殡葬文化进行了对比,并对城市墓园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寻找现代城市墓园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国内外著名墓园进行对比学习分析,总结国内外城市墓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表现。最后总结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更好地进行城市墓园设计。

关键词:城市墓园 传统文化 墓地设计

一、中西方传统殡葬文化

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殡葬便成为人类重要的生活活动之一。人的一生必定要经历死亡,而往往人们面对死亡带来的悲痛、伤心时的无可奈何让死亡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禁忌,因此人们将死亡加以神话。墓地是死者的城市,是死者得以长眠的场所,因此,墓园的功能便是为死者建造满意的住所,使他们得以安眠于地下,这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一个特定并充满神圣意味的场所。

(一)中国传统殡葬文化

中国殡葬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殡葬文化受到儒、道、佛的影响,在历史各个时期呈现不一样面貌。中国的殡葬文化同时包含这三家的一些思想理论体系,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墓园设计建设。与此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影响中国殡葬文化发展一重要的思想体系,对于现如今的我们,同样有着教化学习的作用。风水学是“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下的一种学说,用这种方式为死者选择安葬地址。

(二)西方传统殡葬文化

西方殡葬文化与东方的殡葬文化在本质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死观以及殡葬方式的不同。西方对死亡的精神意义更为重视,所以安静追思是西方殡葬仪式主要纪念形式,主要采取“简丧薄葬”的方式,让死去的灵魂得以解脱与升华。因此,西方人更强调死亡的深层内涵,对死亡精神意义更为重视,因此西方的城市墓地设计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观,给人以安宁、自然、生态的感受,这是中国的墓园建设需要学习和提倡的精华所在。

(三)本章小结

根据以上的总结梳理,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根源使得殡葬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别。中国殡葬文化历史悠久,受到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不同影响,在各个地区有着各异的形式去纪念先人,寄托哀思。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风水理论对于墓地的选址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一直影响至今。

西方殡葬文化以及墓地建设受到西方哲学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更注重死亡的深层精神意义,通过营造和谐自然的墓园环境,给死者以及生者以自然、安宁的感受,这是中国墓园发展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通过了解东西方在殡葬文化上的差异,多角度探索传统文化在城市墓园的应用。

二、现代城市墓园的设计现状

(一)我国当代墓园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带动社会各行各业飞快进步发展。设计行业同样变化巨大,然而墓园设计发展相对落后。墓园景观中的西化现象严重,缺少自身的文化属性内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当代墓园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墓园规划混乱,功能分区不完整,景观绿化随意。墓园景观中缺少个体性、艺术表现和文化准确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摒弃落后的土葬形式,规定实行火葬并提倡骨灰的多样化处理。从而我国的墓园出现了塔陵式公墓、草坪公墓、树葬公墓、(如图1)种植园公墓、骨灰墙(如图2)、骨灰堂(如图3)和“排排坐”式等多种墓园形式。(如图4)这些新的墓园形式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荒山绿化、移风易俗和殡葬从简方面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与此同时也有新的问题出现,新形式的水泥公墓对环境的破坏巨大,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墓园景观中出现了大量的缺少文化性、艺术设计的墓园。就如同一座座的山上生硬的覆盖着一层层水泥和石料,使青山白化。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笔者对八宝山公墓进行实地调研,八宝山公墓自1950年建成开始,墓园内便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革命烈士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等群体。前期八宝山建筑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建筑形式传承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同时与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墓园进行扩建,随着逝者的不断增加,骨灰堂需求量大,同时在公墓内又增建骨灰墙满足人们的需求。2013年9月12日,市规划委发布《八宝山革命公墓北院设计方案公示》,八宝山革命公墓北院将新建长达620米的骨灰廊,增加10020位骨灰龛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印证了墓园建设不仅要满足功能与数量的需求,还应该满足城市建设以及文化传承的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庞大自然而然对于墓地需求量巨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国家放开的“二胎”政策,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将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墓园用量高峰。当下人口的聚居形势有着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聚集的情况,未来在农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而城市居住人口会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同样带来了相关城市配套设施墓园刚需的上扬。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墓园设计也处于满足基本功能的水平,很难满足当代人对于墓园的新要求。

(二)国外城市墓园发展现状

国外城市公墓设计,国外这里指欧洲国家以及北美发达国家,他们对于城市公墓设计历史较国内要早好多,因此对于公墓设计有更为系统的理论实践经验。欧洲部分国家因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公墓不能沿用之前墓园的形式,殡仪形式改革为公墓设计提供新思路,大量建筑类型墓园出现,部分还结合风景园林设计,更好地维护了城市空间的环境与面貌。同时也促进风景园林与墓园的相互发展。墓园逐渐更为多元化,形式丰富,功能健全(如图5)。

随着生态理念在世界各国的普及,对于城市墓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上日程,绿色公墓、森林公墓的概念已经开始实施,结合现代科技研究新型墓葬材料,探索生态可持续发展墓园。

(三)本章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墓地发展现状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墓地发展空间巨大,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对于墓地的需要量增大。同时逐日增大的需求量与城市土地之间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国城市墓地需要在设计上提供新思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外城市墓地发展较早,理论实践更为成熟,依附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墓园向多元化、形式丰富化、功能健全化发展,值得借鉴学习。

三、城市墓園设计传统文化表达分析

(一)中国城市墓园

1.天人合一的文化表达: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国级别最高的园林式公墓(如图6),位于北京石景山东部。同时也是名人公墓的代表墓群,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以国家领导人公墓为代表,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各界名人墓以及进步人士和政府官员墓的国家公墓。革命公墓的建设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对称的形式,两侧设骨灰堂,建筑独立高耸,四周空旷,似与天相近,形成庄严肃穆的祭奠气氛。建筑屋顶采用中国古建歇山屋顶,沿袭了中国古代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采用歇山屋顶的传统。

2.传统殡葬习俗:香港荃湾骨灰收纳所,空间主要色调由白色的墙与红色网架组成,两者构建成了“方上”陵寝,在钻石山,清水石板有主要的材料,搭构空间。屋顶的台阶和墙边攀爬着的绿植,让前来祭祀的人自然想起“拜山”的传统殡葬习俗,设计从中国传统殡葬习俗为出发点,在理念和材料上加以创新。

(二)日本城市墓园

1.从属自然的文化表达:风之丘火葬场是桢文彦的代表作品(如图7),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场地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基地空旷宁静,有很大的设计空间。建筑分成三大部分,葬礼厅、休息厅和火葬厅,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不同的建筑形态决定了光线的进入方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选择。

建筑形态与现有环境紧密结合,低调沉稳。葬礼室建筑体量结合地形进行倾斜,休息室花园的斜板同样采用这种手法,使得建筑与地形与环境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建筑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将死亡的悲痛化到最小,将其视为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有伤感,无悲痛。

2.追求宁静的文化表达:日本著名建筑师设计伊东丰雄的日本岐阜县市政殡仪馆则是追求宁静文化表达最好的案例(如图8)。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与国人不同,他们将死者称为往生者,将死亡看成一件安详宁静的结局。正是这种理念的不同,在伊东丰雄设计的殡仪馆中,漂浮的屋顶,轻盈的玻璃以及安静的水面都在诉说着人们对安静祥和的追求以及生者对于往生者的希望(如图9、10)。

冥想之森周围环境寂静和谐,周围群山环抱,北侧为一个池塘,南侧生长着茂密的植被,建筑精巧的与周边景观融合在一起,成为周边山脉的延续。真正地面对自然,面对宁静,很好将日本对于死亡的文化表达。

(三)西方城市墓园

1.宗教信仰的文化表达:奥地利阿尔塔奇伊斯兰公墓设计理念是把公墓建成一个原始花园,公墓的设计基于宗教信仰和丧葬礼仪,反过来,宗教信仰和丧葬礼仪又传达出许多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独特理解。该墓地设计开放,不同高度的墙体嵌板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精致,形成了对墓地和所建结构的围挡。在靠近入口长长的建筑外墙上,首先迎接访客的是一段装饰了伊斯兰传统设计的八角图案的洞口,建筑内的礼堂空间光影交错,活泼生动。天花板上环形凹槽内置了灯具,给空间增添了额外的光源。(如图11)在祈祷室,祷告壁龛开了一个面向麦加的窗口,三个金属网状的母联挂在白色的木质墙壁前面,幕帘上有规律的编制了镀金的木瓦片,拼写出阿拉伯文的“穆罕穆德真主”的字样。

2.西方哲学的文化表达:莱克伍德花园公墓的设计完全遵循了鲜明的美国化的草坪绿化公墓的传统:大的家族式纪念碑和个人墓碑混杂交织在一起,置于开阔的、修剪平整的草坪之上(如图12)。

公墓所选材质形成鲜明对比,颜色或深或浅,表面或粗糙或光滑,风格或淳朴获精致,无论在视觉上还是触觉上,都为人们沉思冥想、怀念追忆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空间,同时这一设计还认识到将死亡看做生活的哲学态度,在思考死亡时,人们有不同的观点和独特的愿望。在为—万人设计一个永久安息之所时,充分尊重个性和人的尺度。

3.死后的精神永恒的文化表达:Kedainiai第一火葬场是立陶宛建造的第一个火葬场,建筑地点位于立陶宛中部的工业城镇,建筑选址在工业园区。这是一座单层混凝土建筑,外部和内部都采用了混凝土墙面,创造统_之感,为了和周围工业环境保持距离,建筑被设计成封闭式的,如同一个内向的人,建筑内部有一日式的庭院,院子创建了一处私密空间,这一建筑如同情感过滤器,通过建筑空间的过渡,缓解人们难过低落的心情,肃穆的内部风格让逝者家人平静,整体风格低调严肃,如同亡人死后的精神永恒一般,静谧的存在,单纯的混凝土不受任何色彩的干扰,纯粹自然。是西方文化死后精神永恒很好的表达。

(四)本章小结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日本以及西方部分国家的城市墓园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城市墓地设计的基础,而在如今城市墓园设计中运用较为僵化死板,创新性缺乏。日本殡葬类建筑由于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建筑与周围环境融洽,传达的氛围安静、祥和。西方墓葬类建筑探索较早,因此设计类型多样,设计较为成熟,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与尺度。

总结

(一)城市墓园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是时代的要求

谈及墓地,触及死亡的话题时,我们更多的展现出来的是恐惧、回避,这是历史文化延传至今在我们内心深处最直接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世界的密切沟通。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在逐渐发生改变。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并逐步迈向老龄化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致使人们对于墓地有更大的需要。城市墓园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是死者最后的安置之所,生者缅怀纪念之地,更是城市建设风貌的体现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场所。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墓地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在墓地设计中加以表达,是我们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对比中西方城市墓园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是墓园设计传承创新的必经之路

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墓园传统文化表达,是一个反思总结的过程,城市墓园中的传统文化表达是历史印记的标注,文化传承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表现让人们学习,而传承的过程也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丰富。我国现在正值“十三五”规划,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与世界的交往沟通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发展,对于城市墓园设计是一个良好的探索学习时机。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对于现有城市墓园的经典之处要得以学习保留,在墓园设计形式创新以及空间表达上可以向西方成熟案例学习,让城市墓园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出现城市墓园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新地标。

(三)城市墓园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需不断进行尝试,解决现存问题。

在城市墓园设计中,不断探索创新方法论,传统文化的选择内容广泛,结合中国传统文学、传统造园手法以及中国传统史学等,将文化设定在现代的立场重新应用。在设计中除了墓地建筑造型、景观设计考虑文化应用,在人的向量行走动线以及可触及的材料、可嗅的空气环境、可听的声学结构都可以结合传统的文化元素加以利用呈现,使文化不仅仅可观,还可以在墓地的体验空间中通过其他的感官感知、学习、体会,更加深刻立体生动。

根据人们传统祭拜仪式流程,将墓园空间创新设计,满足大众缅怀祭奠的需求,同时也要解决墓园现存问题,如清明时节人流拥堵、车位不够以及旧墓园升级改造等,丰富城市墓园功能属性,增设教育功能场所,传承孝道、尊师、缅怀先烈等优良传统。同时墓园是可以解释“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却”问题的一个优质场所。

(四)本章小结

城市墓园如其他城市必要配套建筑一样,有着独特的功能属性,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在利用其原本属性深化传统文化传承,这是时代对于城市墓园发展的要求,对比中西方城市墓园传统文化表达,让未来的城市墓园设计在相互借鉴学习中保持中国特色,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承担更多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