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在中学新诗教学中的运用

2018-11-27王亚宁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课例

【摘要】新诗由于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中学生解读有一定的困难,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最佳关联和最大关联理论。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理论为中学新诗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关联理论;新诗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斯珀伯和威尔逊曾对关联下过定义:推理只有在某个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时,才在该语境中具有关联,并认为关联性是认知的基础,是交际中最根本的东西,他们提出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概念。关联理论运用到新诗教学中,需要将上下诗句、作者信息、诗歌背景,以及学生的认知背景联系起来,达到最大关联。还要将不在同一时空的意象,跳跃的诗句,通过最佳关联,前后联系,把语段意连、跳跃性诗句的前后语境相关联,挖掘新诗内隐的深层意义。

一、关联推理,鉴赏新诗

依据关联理论,教学新诗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与诗人的交流过程,即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明示—推理的过程,不仅要理解诗人的诗面意思,还要从诗面上结合语境做出一系列的关联、判断、推理,了解诗人真正意图。洪镇涛老师的课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洪老师提问:“第一节有两句话,颠倒一下,变成‘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怎么样?”引导学生关联推理,判断哪里是实景哪里是虚景,哪些是想象哪些是联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诗人创作是从实景到虚景,从联想到想象,从街灯、明星、天上街灯、天上街市、牛郎织女和天街闲游,学生在知道不可颠倒的同时,也学习到很多。

二、信息关联,比较品读

(一)同主题并置,感受多样表达

在新诗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同主题诗歌,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多样表达,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懂得诗歌精妙所在。很多经典的主题经常被诗人拿来创作,乡愁、思乡这个主题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有些教师将余光中《乡愁》与他创作的《乡愁四韵》或者与洛夫的《边界望乡》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同主题对比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具体文本的把握,也可以提升学生解读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联想思维,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还有利于教师把握重点,突出文章精髓,学生可以更深入理解诗歌,积累知识,提升解读、创作诗歌的能力。

(二)诗句改写,体会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力求准确精练,诗歌用词更是经过诗人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有些词语更是内涵丰富,需要用心品读,通过词语替换,可以发现诗人所用之词之美,之精准,还可以更深入理解用词之意。某位教师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将原来的诗歌和删节了某些修饰词语的诗歌让学生对比品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作者的匠心,体会到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意象,意境优美的语句,就是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和自我审视。大堰河,一位在如此的条件下,却仍然抱养了诗人的农村妇女,立现眼前,且与作者产生感动之共鸣。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些修饰语在诗中表达情感的作用,也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

三、关联想象,读写结合

(一)从仿写开始,激发兴趣

有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为了表达情感,喜欢引用新诗中的经典诗句。其实这里已经看出学生对新诗的兴趣,教师便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仿写也有多种类型:1.同题异构,教材中母爱专题的诗歌。比如冰心《母亲》,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不必拘于篇幅,一两句也可以,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谱写独特的母爱之歌;2.内容改写,诗歌品读过后,结合自身感悟,改写诗歌意象,将原有诗歌赋予自己的灵魂;3.技法迁移,即通过学习某首新诗的创作技法,进行仿写。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写对象,诗人将自己的人生重要阶段,赋予特别的意象,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结构四节排列,节中长短交错,利于学生仿写。新诗仿写,可以在仿篇、仿段、仿句等多方面进行。

(二)厚积薄发,体验创作

学生积累一定的诗歌常识和写作技法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创作新诗,抒发独特的情感。尤其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正需要情感宣泄口,新诗会是不错的方式,用懵懂的心抒发诗意的情感。余映潮老师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将教学分为三个乐章,在前两个乐章——吟诵品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对比品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之后,余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诗歌创作。在这里,余老师的引导很关键,“你结合生活体会自由地写诗,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接着再写一句便是两句诗,或者再写三句,就是四句诗了”,在诗的篇幅上未作硬性要求,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而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写作,为学生写诗提供素材。学生在前两乐章品诗的积累与激发下愉快地分享了各自写的诗。

诗歌创作这个出口让学生情绪诗意地释放,情感优美绽放。品读积累,体验创作,让学生在学诗、品诗和写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怀,创作的乐趣。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新诗教学,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诗课堂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附 注

本文为2017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语用学视野下的现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索;项目编号:SJCX17_0691)

作者简介:王亚宁,女,1990年生,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教师。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课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