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2018-11-27王明星
王明星
摘 要:大學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不断改变老旧传统的教学理念,引进新型教学方式,通过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制订有效评价标准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大学生学习语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措施
探讨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大学生阅读能力减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二,网络信息诱惑较多,没有充分利用语文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其三,高校语文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合理把握大学生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和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途径更是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影响,大学生很难在既有的语文课堂中寻找到乐趣,更难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人文素养是个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尊重和学习中国文化精髓的外在表现。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在此环境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大学生应该树立学习意识,加深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不断通过语文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
二、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建议
1. 处理好大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大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于转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大学语文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大学课程,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课程,更深一步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指导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挖掘传统文化魅力,进而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于高校语文教师而言,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资源或典型案例,结合语文书本知识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擅长点,为后期挖掘语文学习兴趣做准备。
2.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原有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助,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很难发现和探索语文的魅力,更无法提升人文素养。因此,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大环境下,对于教师来说,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真正了解和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和着力点。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争取在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同时,做好人文素养的塑造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要转变自身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向教师表明自身学习需求,帮助教师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3. 让大学语文教学及人文素养培育走上职业应用化道路
让大学语文教学及人文素养培育走上职业应用化道路,就是让大学语文接上社会的“地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靠近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塑造人的课程,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能力着手培养能说会写的学生,否则将延续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没有突破性和实用性。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创设具有思辨性、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教学氛围很重要,学生只有在思辨的氛围里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逻辑性、条理性训练,才能逐步具备职业汉语的应用能力。
三、结论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弊端会逐步被摒弃,大学语文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偏好,在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使语文知识学习融入学生生活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璇.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2]郭兴.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