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2018-11-27李淼
李淼
摘要: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也能自主解决基本字词。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一、预习字词法;二、预习问题法;三、圈点批注法;四、预习作者背景法、五、拓展预习法。
关键词:预习;字词;问题;圈点批注;背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8-0046-01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也能自主解决基本字词。当然也会对读不懂的内容产生疑惑,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多次读文,自己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记录下来,课上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这样不仅为学习新课扫清了障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一些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1.预习字词法
读文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第一步,学生要在读文时,做到能把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主查找新词的意思,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读通课文。上课时,老师要做到及时检查,做出相应的评价,让学生交流汇报,这样共享让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做到知识互补。
2.预习问题法
老师课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通过预习课文找到答案。教师布置的问题尽量简单一些,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解决。在上《北京的春节》时,我布置了几个问题。(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4)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能大致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内容也预习得差不多了。“学贵有疑”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感到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在课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往往这也能让学生之间碰撞出交流的火花。
3.圈点批注法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的情况下,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认为重点的句子、段落进行圈点批注,发表自己读后的感受和想法,这是对学生预习课文深一层次的要求,这个要求不能太多,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在课上交流汇报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想法越多越好。这样激励学生善于思考,把自己的观点总结,这是学生思维闪光的地方。在《匆匆》一文中,有学生在“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旁写到: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要好好珍惜时间,时间去了就不会再回來了。可以看出,学生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是有自己的看法的,这为品读课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预习作者背景法
每位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同的时代色彩,其时代背景会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了解了作者,会方便于了解他作品传达的信息,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六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鲁迅的,让学生通过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知道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写作风格,再来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感情基调就出来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学生就能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崇高品质。
5.拓展预习法
有的课文只讲了某一个方面,但还有很多和它相关的或是同类的内容,学生要主动去收集这样的资料,便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比如《藏戏》课前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不同地方的节日风俗,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预习《各具特色的民居》时,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课上大家互相交流,这些都是对课文的拓展,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加人文气息,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多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老师要适量布置预习任务,不能布置得太多,一定要在大部分学生的完成能力之内。难易要适度,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预习任务,为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做铺垫。假如过多过难,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导致效率低下。教师在上课前检查时可以选择性的进行检查,不必每一项的检查,但一定要对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评价,鼓励为主,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预习兴趣,也能在学生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带动全班学生的预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