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2018-11-27韩玉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年18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韩玉红

摘 要:作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菌引发的全球性小麦真菌病害。小麦白粉菌具有极快的毒性变异情况,且生理小种多,导致我国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极易丧失抗性。为更好地抑制小麦白粉病发生,必须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今后小麦白粉病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A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及广阔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小麦病害研究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小麦产生白粉病后,其养分将因病害因素被夺取,叶片逐步蜕变发黄,呼吸及蒸腾作用加剧,光合作用减小,进而严重降低成穗率,影响产量。据相关数据显示,小麦因白粉病减产比例将达到5%~10%,最高将减产50%左右。由此可见,白粉病的产生,对小麦产量影响巨大。为此,必须结合当地地形、气候等条件,全面了解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采取的防治对策科学有效。

1 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

作为一种气传病害,小麦白粉病害流行的发病基地往往具有较高海拔或纬度,当菌源基数积累到一定量,可利用气流进行较短或较远距离的扩散及传播,进而扩大到全国。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如气候、小麦品种抗病性等。也就是说,于小麦白粉病而言,小麦品种抗源单一化及水肥用量的增加都会导致白粉病流行,但同时气候因素同样影响较大。如秋冬季节或早春时节,具有较高气温,且雨量充足,则会导致秋苗发病、病菌越冬及早春病害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小麦成长,将大大加重病害流行。相反,则病害发展速度较慢,对病害流行较为不利。

1.1 气温

目前,针对病害分析,春气气温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始发期的早晚。春气气温可快速回暖,发病较早;第二,对潜育期长短、病情发展速度影响较大。因气温快速回升,将大大缩短病菌潜育期,加快病情发展;第三,对病害终止期的时间影响较大。当小麦生长后期,高温天气过早到来,对病害发生及流行程度可起到减轻的作用。

1.2 雨水

作为影响病害流行最为重要的因素,通常来说,当小麦在雨量充足季节成长,将对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入侵、萌发极为有利,特别是北方地区,极利于病害流行。但当降雨量过大的情况下,则对分生孢子的发展、扩散极为不利,将有利于病害发展的遏制。

1.3 种植

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大化肥使用量,特别是增加N肥使用量,将大大提升小麦种植密度与单产水平,但也会随之加重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当增加大量氮肥,将加重病害发生,而合理配置使用氮肥与磷肥,则能够起到发病程度减轻的作用。同时,灌溉和发病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如与旱地相比,水浇地往往具有较重的发病情况,因此,必须重视排水问题,控制湿度。但在干旱条件下,因寄主具有较弱的抗病能力,少数情况下旱地也具有较为严重的发病情况,因此必须做好浇水工作。通常情况下,当小麦具有较大种植密度时,将加重发病程度,因此必须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如具有较大密度,极易出现倒伏情况,这也是加重小麦白粉病的直接原因。

2 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对策

作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白粉病对小麦产量、质量影响较大。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我国耕作制度及生产条件的转变,特别是在不断提升种植密度及加大水肥施用量的情况下,导致进一步扩大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范围,当前我国20多个省市地区小麦白粉病较为严重。在小麦白粉病严重时期,不仅会对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危害,还会降低光合作用,对植株穗部等造成影响,进而降低产量。目前,在我国小麦主推品种内,针对白粉病抗性频率较低的品种高达80%左右,特别是单个品种,在其种植区域具有较低抗性频率,当条件充足的情况,极易爆发白粉病流行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省曾流行过小麦白粉病,通过三唑酮的使用得以有效防控。但在不断更新小麦品种及增加种植密度的今天,小麦白粉病问题愈加严重,已成为和赤霉病等同样严重的病害。为此,必须在充分了解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护力度,降低病害,提高产量。

2.1 适时适量种植小麦

小麦种植期间,要求对机条播技术进一步推广,尽可能对用种量做好控减工作,要求必须在15kg/667㎡以内控制播种量,尽量减控基本苗,降低麦苗密度,减小麦群体密度,实现通风透光条件的有效改善。要求做好三沟配套,将纵向排水沟设置到田垄之间,随后用横向导水沟贯通排水沟,排水减渍,提高小麦抗逆能力,破坏白粉病发病环境,有效遏制白粉病发生。

2.2 合理选用耐抗病品种

耐抗病品种的合理选用,可对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有效减小,通过抗病、优质及经济型小麦品种的广泛推广,可降低病害发病程度。据相关实践可见,于各省白粉病菌株而言,江苏扬麦系列具有良好抗性。同样据实地调查分析,郑麦9023、扬麦20及22,相比其他品种,在该地区白粉病发生情况较轻,可增加种植面积。

2.3 大力推广高效药剂

由当前小麦白粉病防治成效分析,白粉病发生后及时喷射药剂,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也就是说,喷药时间的早晚,对防治效果影响巨大。早期喷药,则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反之,则防治效果不佳。相比抽穗后的喷药防治效果,喷药于小麦抽穗前,则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由此可见,喷药时间早,才能对早期病株病害发展加以遏制,才能有效避免后期健康的麦株造成病害的侵袭。

根据白粉病发病程度,可适量增加防治白粉病药剂的剂量。如选取40%环丙唑醇300mL/hm2、5%己唑醇1200mL/hm2、12.5%四氟醚唑600 mL/hm2等。通过试验可得,针对小麦白粉病此类药剂防治效果良好。在小麦白粉病流行早期,进行第一次施药,待7d之后,即可进行第二次药剂喷洒,连续两次喷洒药剂,防病效果可达到80%~90%,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进一步扩大应用面积。防治白粉病时,如选用化学药剂,应合理配置各类药剂轮换使用,尽可能减小抗药性能,保证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2.4 科学改进防治对策

近年来,小麦病害防治控制重点全集中于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较低时,往往选用和小麦赤霉病兼治的措施。但在白粉病流行时期,则选用“预防为主、抓小治早”的原则进行防治。要求单独组织防治,尽可能在发病早期阶段进行防治,降低穗期防治概率,以此降低白粉病发生基数,将药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也会选择在3月~4月和纹枯病同时进行防治,相隔7d左右进行两次施药,可选取对纹枯病、白粉病均有效的药剂,如三唑类药剂等。同时按照两种病发病实际情况,进行第一次用药时间的确定,要求水量充足,保证防治效果。加快白粉病防治药种更新的速度,以此最大程度的提升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因气候、种植技术及菌源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白粉病已经成为影响小麦生长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且白粉病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这对小麦品质、产量影响巨大。为此,必须全面掌握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提升小麦产量,才能为我国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文静.氯啶菌酯与氟环唑对小麦白粉病的配方筛选和田間药效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邵益栋,徐丽丹,吴德君,等.江阴市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田间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8(1):120.

[3]李晓华,郭慧娟,畅志坚,等.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现状[J].山西农业科学,2017(4):49.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镉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初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