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
2018-11-27邱健彬
邱健彬
【摘要】“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文化观念,“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书法、中医、诗词歌赋、太极等都讲“意”,只不过是表现的载体和形式不同而已。然而,中国画发展至今,在全国美展的风向标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没落和“工在当代”的盛行。有鉴于此,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形成“写意精神”没落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向。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缺失
“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文化观念,“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并渗透体现在生活当中。不仅是中国画要讲“意”,中国的书法、中医、文学、音乐、周易、太极等也讲“意”,只不过是表现的载体和形式不同而已。中医讲“望闻问切”,太极讲“气场”等都是“意”的表达和延伸。所以,中国的文化讲“意”,有着十分久远而且深刻的传统基础和思想内涵。可以说:“意”已经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画领域里“写意”也是中国美学的思想核心。
传统中国画处处讲究“意”,早在北宋时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观今山川,地占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郭熙在这里提出了中国画的造景乃“意”造,不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而直取物象的精神本质,画家们在宋代绘画中实现了传统绘画“应物象形”“传神写照”“格物致知”“察微观著”的文化求索,标志着一种艺术样式的完美。早在六朝时期,印度的晕染法就曾影响过中国绘画,但中国的古圣贤不愿从一个光线来描绘,而是将全幅意境带入到“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气氛当中。
然而,中国画发展至今,在全国美展的风向标及各种原因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迷失没落和“工在当代”的盛行。从制作手段来说作品更多的偏向以中国笔墨语言作照片式的工笔图绘,大尺幅制作性作品充斥画展,“柔”“细”“弱”之风成为画展主流。这些美展的入选作品,是辛苦“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作品整体缺乏创作激情,我们见到的作品多是情理之中的制作,少有意料之外的赞叹。从画展的整体创作审美走向来看,发现中国画所特有的写意精神已严重缺失,全国美展已成为“工笔画展”,历代国画大家所推崇的“写意精神”和“文人气质”已无从寻觅,创作者极力追求西洋画的逼真写实效果和装饰画的设计效果,精致唯美的工笔画俨然成为当下中国画画坛的整体创作趋势,而传统中国画那种以自然为上,追求气韵生动,注重画面空灵静谧、苍润浑厚的意境及“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蕴等意象精神正在悄然消失。这大概就是我们与前人、与传统、与过去的那个“文化精神”之间的距离吧。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没落和缺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视和解决。
一、要重视传统文化
历代画家皆才华横溢,诗书画印修养精湛而全面,这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能企及?随着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介入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愈来愈浅薄与游离。甚至急功近利地人为将书法与国画剥离开来,当代中国美术的教育体制严重西化,国画教学一直依附西式美术学府,长期受西方造型艺术的熏陶,学校又少设传统文化课,师生的知识结构与艺术观念明显西化,疏失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创建,当代画家对书法篆刻、古典哲学、诗词歌赋等都是一知半解,缺乏文化内功,便无法创作出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画作品。
要提高学养必须从传统文化着手,静下心来,博览群书,认真研究。多关注历代音乐、文学、中医、武术、家具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不可悖逆自然规律。学习传统绘画,不能只在流传下来的画上研究传统,而要多留意任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当代人要想很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吴冠中说,“当今中国人与古人的差异,比与美国人的差异还要大”。这句话很有见地,值得当代画坛深思。
二、要重视书法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道:“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吴道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受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书画同源”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标志之一。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见古人从来不会把书法与绘画区分来看待。
而当代画坛,轻笔重墨是普遍现象,很多画家都认为我是画画的,把画画好就行了,写不写书法与画画没关系,更为可笑的是,很多美术院校的教授也有此主张,造成很多画家不敢在作品上题字或尽量少题字。这也是当代中国画家对传统中国画认识的普遍缺失,这种缺失也可以说是综合修养的缺失。书法是画画的根基,一个出色的画家不但要写书法,而且还要写好书法,在成为出色画家之前一定要是一个出色的书法家,否则,没有书法用笔的前提支撑,一条腿走路,这条艺术之路是走不远的。反观历代大画家,没有一个不是诗书画印兼修的大家,如苏东坡、董其昌、唐寅、徐渭、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无不诗书画印全能。陆俨少说自己是“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综合修养。这也是当代画坛没大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要重视理法和综合修养
现在大部分人对“写意”的理解就是粗笔恶墨、信笔涂鸦,错误地理解“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由于元代倪瓒曾自我评价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因此,“逸笔草草”便被广泛沿用并被无限放大,以致今天人们认为“逸笔草草”就是随便涂抺。其实,作画能做到“逸笔草草”,是一种技进乎道的综合体现,非几十年功力和修养而不能为之,“逸笔草草”强调的是“中得心源”,是画家心性的自然流露,随意但不随便,简约而不简单。写意画固然是不求形似,但也不是信笔涂鸦、率意而为,不離范本画谱,刻意仿古,中得其皮毛而失其精髓,所以,写意并不能失去画理。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讲到“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以生理为尚,而运笔次之”。对于克服不观察自然,不锻炼视觉能力,不重画理,这句话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墨”并非单指画面效果,而是组成画面内在的语言系统。它看似一种技艺,实则是一种修养,所以画家要用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去修炼。古人强调,画品如人品,国画人更需要多读书,多走路,多感悟,多体味,不断提高综合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作品也才能耐人寻味。
四、工笔画不可无“意”
我国当代工笔画中出现“写意精神”迷失的现象,是因为很多作者错误认为,工笔旨在写形,工整为上,写意跟我没关系,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中国画传统的美学精神——“写意”。其实,工笔画也讲究写意,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如果工笔画只是为了表现形,那就变成了工艺画了。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传统的审美标准,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应该以此为准绳。纵观历代著名画家,如唐代顾恺之《洛神赋》、张僧繇《二十八宿神行图卷》、宋代李成《寒林平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黄居寀《春山图》《春岸飞花图》、董源《龙宿郊民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郭熙《早春图》等,他们的工笔(小写意)作品,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是形神兼备,笔墨变化微妙,意韵生动。后人评价他们的画的确不愧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他们并不会因为是画工笔画而丢失了最为重要的“写意精神”,而是做到了“形神兼备”。
五、走出“工笔”比“写意”难的误区
当代收藏界对工笔画的偏爱喜欢,也对当代盛行工笔风起到助推作用。初学国画者一般从画工笔画学起,因为工笔画易学易上手。而写意画则需要较高的艺术功底,需要一定的书法功底,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学养。现在人们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看到一幅画画得很细致,就认为这幅画难度很高,是画家认真画的,这幅画价值就很高。相反,如果看到一幅大写意,就认为画得快,是應付之作,价值也就打了折扣。错误地把画家的劳动时间和艺术品的价值划了等号。其实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重要是看其画面有没有强烈的艺术语言,艺术性强不强,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丰不丰富,而不是看画家用了多少时间来创作作品。从技法上讲,同样的高度,写意是比工笔更难。打个比方,同样的一幅画,工笔画多几笔和画少几笔,是没人看得出来的,而写意作品,多画一个点,都明显的凸现出来。大写意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与工笔画相比需要更高的鉴赏水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讲,只有大道至简,没有大道至繁,传统文化的内核是用最少的画面来反映最高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六、全国美展单一的“风向标”
全国美展和全国中国画展,代表着中国画的最高创作水平,同时引导着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但近几十年整体创作风格跟以往相比并无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履生曾说“……关于中国画的问题,应该说到本届为止已经显现出了危险的信号,‘写的传统正走向失传,‘写意的艺术正逐步消失……中国画缺少写意精神与意象的面貌,将失去中国画的精彩”。这并非危言耸听,许多画家戏称,按当下全国美展的评审标准,拿齐白石的作品投稿,也一样的落选。这正是中国画目前的状态。纵观近几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纵横肆意的笔意不复多见,真正写意性的作品难觅踪迹。方增先就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发表言论道:“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选500多幅,写意的只有四五张。整个展览,一笔笔画出来的基本没有,完全离开了中国画基本的‘写的要求。作品是描出来的,磨出来的,没有内涵,其审美也是浅薄的。”全国美展的作品追求“唯美”写实,过程全靠制作,创作者极力弱化回避墨线,以掩盖笔墨基本功之不足。唐代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
当代工笔画创作看似繁荣,却存在很多问题。各种形式多样的工笔画培训班,作画就像生产车间里的产品,是按一道道工序流水线制作出来的。看似精细,却缺少生机。更有甚者,一些人充分利用当代科技,把作品的线描稿打印出来,然后在其上填色。这样的作品,充其量只能算是工艺美术画,有何艺术性可言?为了入选美术大展,有人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画一幅画,因为他们知道,画得越精细,入选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一些画家平时画写意,参加大展时就画工笔。也有些画家没有闲工夫画工笔的,就只能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了。还有一些画家,为了入选全国美展,画了十几年(几十年)工笔画,加入中国美协之后,人也老了,画画习惯也定了,也就不会画写意画了。由此可见,要改变全国美展缺少大写意的现状,需要评委和画家们的共同努力。广大的画家要想方设法提高写意画的创作水平,评委们也要努力在评审中兼容并蓄,共同尽早走出重技术轻艺术的认识误区。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改变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客观上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以体制内专业机构和收藏协会为主的艺术机构,对全民艺术审美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主观上,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传统功夫得够,现代意识得有。这“传统功夫”不仅仅是指笔墨,更是指综合修养。而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你对你所生活的时代的切身感受,并用你的作品把它折射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和发扬“写意精神”,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是时代精神。纵观整个美术史,国画的写意精神都是通过不同的个性风格表现出来的并带有个性特征和时代属性,如汉代的“雄浑”、唐代的“壮美”、宋元的“逸韵”等。只有大家改变固有的审美思想和观念,提高审美意识和综合修养,才能根本性的解决写意精神的迷失,从而真正振兴当代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猛.写意花鸟画式微之忧与思[J].中国艺术理论研讨,2002.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