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河工程”热议后的冷思考(讨论)

2018-11-27包存宽

环球时报 2018-11-27
关键词:科学界天河科学研究

包存宽

近日,一项名为“天河工程”的“空中调水”科研计划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多位知名气象学家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反对。这里并不对“天河工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只是觉得从这一看似荒诞的“天河工程”热议中有值得深思之处。

千百年来,好奇心一直推动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尽管有不少所谓的“科研”,类似于“人定胜天”的狂妄和“永动机”“水变油”的无知,但也有很多当时看似不可思议甚至荒诞的科学或理论,最终真正转化为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对于那些基于“奇思妙想”的科研,我们或许真的很难在最初就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过,笔者依然认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构建宽松的科研环境。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建立宽松的科研环境,允许科学家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开展研究。很多看似奇思妙想,甚至怪诞的研究,若干年后也有可能会变成现实。一味地以功利性目的为导向,一味讲究“有用”的科研风气,将那些“荒诞”思想杀死在萌芽期,可能会阻碍科学的创新发展。面对现在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学术作风,我们应该强调科学研究无禁区,从政府到社会,建立起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鼓励科学家们开展以兴趣和探索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其次,要构建科研“容错”机制。科研方向并不一定总是对的,尤其是科研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往往都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科学界不仅需要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更需要一套容错纠错机制“保驾护航”。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估审核,要突出科研的创新导向,以是否有创新点、新思想为重要遴选依据,而不是因为想法过于大胆而被否决。建立科研容错机制,既能保护创新思想,更能从失败项目中吸取教训,为后续的工作积累经验。

最后,要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资助体系。我国现在的科研资助体系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而且分为不同等级,例如国家和地方课题等。这样的资助体系和考核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界的自由选择和“兴趣”偏好,科研工作者们更多地去竞争国家项目、纵向课题,而忽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一些比较“冷门”、比较难获得竞争性经费的领域,难以得到持续、稳定的支持,长久下来研究领域逐渐萎缩。对于科学界而言,更希望社会和企业的资助体系能够发展壮大。科研资助体系的多元化,能够促进科研主动调整结构和方向,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和关键技术,更好地促进科研技术创新,解决现实问题。把市场、社会的力量引入到对科研的导向和支持中,从而激发创新能力自下而上地不断发展提升。

当然,科研无禁区并不意味着缺乏充分、科学论证就“匆忙上马”,重大工程的决策更由不得“拍脑袋”,更需要充分论证和慎重考虑,而科学研究无疑是充分论证的基础和前提。形成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科研的容错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资助体系,才能激励科学界更多更好地从事创新研究,支撑起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郑欣璐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科学界天河科学研究
对天河览胜
巾帼担当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一条天河走运来
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 “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
霍金,科学界的传奇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艾滋病疫苗大规模试验将在南非进行
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