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打开音乐这份礼物
——多元探索提升儿童的音乐聆听体验
2018-11-27李真
李 真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一、难道仅仅是听吗?
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在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儿童的社会音乐学习热度也在逐年上涨,近年更是出现了“儿童唱视唱练耳课程”“儿童音乐素养课程”等。比如“儿童音乐素养课程”,包含了读谱、节奏、听觉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为儿童开始学习乐器(比如钢琴等)或声乐进行基础知识的铺垫和介绍。目前的音乐素养课多偏重于视唱练耳方面的内容,真正的“听”仍然不够多。所以,儿童虽然学习了音乐素养,但着眼点在技术和理论上,内心的音乐热情仍然没能够充分地得到启发,音乐之美仍然未能充分体验。
二、这是一场大冒险!
如果通过声势律动、游戏、手工、歌唱、动画等方式让孩子聆听音乐,那么孩子在愉悦的状态下更能感受音乐之美。通过不同时段不同教学法重复相同音乐片断,让孩子真正记住一些音乐片断,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听了音乐了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家长和孩子进入音乐厅,形成并带动周围人群共同形成听音乐会的习惯。
从小学习音乐的孩子中能够走上音乐专业道路的毕竟是少数。尽管如此,那些大部分将来无法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学生仍然可以被陪养成为专业的音乐听众,提升他们每个人的音乐素养,推动音乐演出尤其是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蓬勃发展。这是重视音乐聆听的长远意义。
“浸润式”教学能够循序渐进地、螺旋式地引领学生的学习。不在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点时就要求学生“输出”。(当学生主要进行“看”和“听”时,称之为“输入”过程,当学生主要进行“说”“读”“写”“表演”等反馈动作时,我们称之为“输出”过程。)大量的浸润式输入之后,输出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反之,输入之后要求立竿见影地输出,违背了孩子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是剥夺了音乐欣赏的乐趣,早早将学习音乐的热情磨灭掉,是不可取的。
首次课可以在导入阶段通过描述、表演、演唱演奏等将学生带入一个“音乐冒险乐园”之类的场景中,引起学生兴趣,说明课程规则。若非首次课,则在这个阶段进行“上一次冒险旅途”的回顾,实为上一节课知识点复习,引出新课。
三、带上你的旅行图
现在就以“蓝色狂想曲”这一课为例探索游戏之路。
准备好地图,就要整队出发了。此时使用这样的问好曲(谱例见下):
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是到达的第一站,请你们听一听前面是什么声音、并把这一段声音记录在地图上。
此处播放9段音响。前8段为生活音响,如风声、水管滴水声、球落地声等等,让孩子依序在纸上画图,以启发孩子自己对于声音和图画的关联感受。每播放一段音响前都要提醒孩子们注意寻找纸上格子的编号数字,在相应数字的格子内做画,以帮助他们在完成后较为清楚地找到自己为每段音响画出的“作品”。
第9段声音播放“蓝色狂想曲”的开头部分,仍然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听到的在纸上画图,而第9段声音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活音响,而是有精密组织形式的“乐音”。
之所以从生活声音开始,是为了避免“你是否听懂了音乐”这样的框框被过早地限制在孩子身上,尤其通过这样的顺序启发旁听的家长,不要过分在意孩子有没有听懂音乐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有意思的声音都值得聆听,音乐只是其中一种。
播放完成后,请孩子们一同讨论都听到了什么音响并再次聆听音响,每次重新播放前都选择2至3幅学生的画作展示给大家看,通过图画来回忆音响,讨论几分钟后再播放音响。
讨论并重新播放完第9段音乐(《蓝色狂想曲》开头部分)之后,需安排一个转换状态的活动,以免静态活动持续时间过长。画画写字等精细动作相对来说是比较静态的活动,而跑、跳等大运动则动态活动占主体,在动静之间转换会使孩子更专注地跟上课堂节奏。因此接下来的活动为声势律动,给孩子们一条如下的旋律先请他们读节奏、读谱、视唱。
(英国动画片《peppa pig》主题歌)
这个视唱片断源自小孩子很喜欢看的动画片《peppa pig》的主题歌。这首主题歌旋律很简单,三个小乐节,均为大符点+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很像小孩子漫不经心地哼着简单的调子。先请孩子们跟着唱词,尤其中间有模仿小猪叫的部分,孩子会更加兴奋,唱完之后给他们看看谱子,他们会对这样“有故事的谱子”多一分亲切感,少一分畏难情绪。顺势而为地请他们注意小猪叫的那一拍四分休止符,他们也会更乐意对休止符加以注意并变换其他的声势填充这个休止符。
视唱之后,把每个符点变成八分音符演唱。
然后请小朋友们动手为每个四分音符和它后面的八分音符连线,画好同音连线再演唱一次。用这个办法来让孩子了解四分音符的符点和八分音符的关系,也让孩子换个角度看待大附点节奏。
如果孩子还很小,不太会用笔,或不知道画在哪里,也可以为他们设计成下图这样的虚线,只要沿虚线描画就可以了。
在每小节第一拍上加重音拍手,唱完一遍后,在第一拍上加重音跺脚。这样依次换到第二拍、第三拍和第四拍(哼哼叫)上,让学生感受重音不同带来的风格变化。
然后再将每小节第一个四分音符改成如下两个八分音符。
唱熟后将第一拍的后半拍与第二拍前半拍同音连线,读节奏、读谱、视唱,感受大切分带来的摇摆。在第一拍的弱位上跺脚,通过声势加强对大切分的感受。如下图。
单句视唱和改变重拍、变换节奏是一个热身,注意力逐渐到了读谱后,接下来引入本节的歌曲学习。可供选择的适合儿童的爵士风格小曲非常多。比如这首《Dinosaur Stomp》。
这是一首两个乐句的小歌曲,重点练习读谱和次强拍上的重音摇摆。学习的顺序为:读词、歌曲学唱、读节奏、读谱、视唱。原文为英文,笔者为其配上了简单的中文歌词。
孩子尤其喜欢找到相同的地方不断地重复,所以此处应从同头引入处就使用不同的歌词,从歌词上提醒这一个乐节要变化了,以免孩子下意识地完全重复前面的乐节。我们应提前设计帮助,而不是设置障碍,以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
为了配合声势与游戏,设计了一句“闯进树丛”。这句话时亲子互动,让孩子“闯进”父母的怀中,增加趣味性。
“动”的声势之后再次回到“静”的看、听和画图环节。播放动画片《蓝色狂想曲》,同步讲解。之后分段播放音乐《蓝色狂想曲》,引导孩子们感受不同段落,画出图画。
至此,课上已通过不同方式对《蓝色狂想曲》进行了多次聆听和模仿,布置的作业为演唱乐谱、观看《迪士尼幻想曲2000》动画片中的蓝色狂想曲段落。
师生演唱“再见曲”后,本节课结束(谱例见下)。
四、结语
不论是声势、律动,还是涂画、书写,只要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聆听音乐,都可以拿来建设这个多元的教学体系。愉悦的聆听和学习体验对于儿童音乐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作用对于后续的音乐学习是否较为顺畅、学生能否享受音乐有极大的影响。重视和提升孩子们的音乐聆听、学习体验将使我们高兴地看到“琴童”们在较小的年纪就触摸到音乐的灵魂、享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如果能培养出感性素质更高的一代人,那将是人与音乐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