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北蒙乡 薪火不息
——东蒙短调民歌传承人韩梅的艺术人生

2018-11-27杨雅淇

北方音乐 2018年19期
关键词:蒙语阜新民歌

杨雅淇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伊玛图河唱新歌”“唱新歌”“我和阿姨上山坡”“上山坡”“公社书记吴正国……”

这是韩梅人生第一次登台领唱的歌谣,生产队的大人们在后面应和她一起演出,那时的她四岁。

一、女孩与短调

1971年,韩梅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梁镇南梁村的一个蒙古族家庭,从小便有很高的艺术天分,父亲韩启祥是阜新蒙古剧的创始人,母亲是蒙剧团里的歌唱演员。韩梅五岁时通过在一旁看父亲和大爷的排练开始学唱东蒙短调民歌,从那时开始她已与东蒙短调民歌结下了缘分。韩梅的大爷小时候总给她讲故事,通过这种形式来告诉她短调民歌的历史,她学会了之后就模仿大爷的样子把故事讲给其他大人们听。在与她的采访过程中,韩梅不止一次地提到过父亲,她的父亲韩启祥不仅是东蒙短调的创始人、推动者之一,也曾写过很多蒙古族儿歌,才华横溢的父亲算是韩梅艺术人生的领路人。童年时的韩梅便很有表演欲,面对舞台从不怯场,天生有两个红脸蛋的她很受大人们的喜爱。据韩梅回忆,她年幼时去姐姐家玩,在阜新的农村人们需要去山上摘松树塔来给炉子做引柴,年仅5岁的韩梅根本够不着树,但是大家都爱带着她上山,跟她说:“你唱一首歌,我们就给你五个松树塔”,唱到最后韩梅收获了满满一袋松树塔,跟姐姐美滋滋地回家了。还有一年秋天在一个果园里玩,看果园的大爷看到她来了跟她说:“听说你挺能唱的,咱俩比赛呗,你要是唱过我了,我给你一箱梨,”韩梅说:“那咋不行呢”,他俩唱起来了,唱着唱着发现,这个大爷是一首歌来回反复地唱,“您这首歌唱几遍啦?”韩梅说,老爷子笑了说:“其实就是想多听听你唱的”,等到回家时真的给了韩梅两筐梨,至今她仍能回忆起那年果园里梨子甜甜的味道。8岁上学之后,韩梅便是班上的文艺委员,也是从上小学之后一直说蒙语的她开始学习汉语。

在父亲的鼓励下,韩梅15岁开始学三弦,19岁开始学扬琴。1986年,拜蒙古勒津(蒙古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著名短调民歌歌手图古乐和郑国贤为师,开始系统学习短调民歌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19岁的韩梅被选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后改为阜新民族艺术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刚进团的时候,团长有意培养她的综合素质,冬天大家都出去扫雪,团长唯独留下她在屋里抄乐队的分谱。为了贴补家用,韩梅也在夜总会唱过歌,夜总会要求一周要学会3首新歌,那时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听到新歌,她就通过看电视剧的片尾曲来扒谱子学习,正是这些看似与演唱无关的经历锻炼了综合能力,至今她仍有扒谱的习惯,大部分谱子都是扒谱整理下来的。

二、承与传

传承二字说起来容易,韩梅则是用自己的人生来践行这两个字。“承”有承上启下之意,而 “传”则是 “承”的下一步,将其传播出去,传递下来。当韩梅还是学生时她的老师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向她传授东蒙短调民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共有360余首,韩梅能够完整掌握的有近100首,据她本人回忆,老师教唱了《云良》《达雅博尔》《诺恩吉雅》《龙梅》《东山哥哥》《达那巴拉》《乌云珊丹》等歌曲,并留给她一本《蒙勒津500首》。在“传下去”方面,韩梅从事了10年东蒙短调民歌的教学工作,跟她学习东蒙短调的学生中最大的学生63岁,最小的5岁。自2009年开始,她共参加了10期阜新东蒙短调培训班,培训班一期为十天,学生们大多是零基础的农民,韩梅在培训班中会系统地教授学生们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的理论知识、演唱技巧和舞台经验。目前通过培训班已培养出学员300余名,这些学生对于学习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感冒了跟家里说去扎针其实是来培训班里学习,有的学生是种地的农民,走之前先把给伙计们的饭做好放在锅里,然后来培训班里学习。这些学员学成后活跃在东蒙短调民歌的演出舞台上,有一些组成了自己的民间业余团体。同时韩梅会携优秀学员随省非遗到基层演出,走遍锦州、朝阳、喀左、 黑山等地,也曾到沈阳航空航天、沈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非遗主题巡演。她一般会从培训班的学生中选出自己的徒弟,收徒的标准是必须热爱短调民歌而且要会说蒙语、懂蒙文。韩梅认为传承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她也从学生身上学习到很多,例如会有不少来自内蒙古的学生来找她学习,她在教授学生短调民歌的同时也与学生用蒙语交流,使自己的蒙语更加流利。与此同时韩梅也通过其他途径传承东蒙短调民歌,她常年为学校和民间业余艺术团队进行义务指导,各个乡镇的文化站也都会请她到站里传授东蒙民歌。有一次冬天,她带着自己女儿在农户家里住了三天教他们东蒙民歌,晚上房子是在太冷了只能戴着帽子睡觉,农户们为了解决她的伙食问题,每人一天拿一道菜,十多个人一顿饭凑出十几道菜。不仅如此,经常有爱好者们,直接来到韩梅家里找她学习或在微信上向韩梅求教,她就直接用微信语音范唱,在微信上传授东蒙短调民歌。

在教学方面与老师不同的是,韩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学生专业的发声训练方法,然后向他们讲解每首东蒙短调民歌的故事梗概与记歌词的简便方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演绎歌曲,且因为东蒙短调民歌是字头押韵,所以当你掌握了故事梗概和押韵规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该首民歌了。对于汉族学生她则会在蒙文的后边标上汉字的谐音来辅助教学,图1为韩梅在教汉族学生时的手写谱。

图1

从“传出去”的角度来说,韩梅是通过自己一次次的演出,将东蒙短调民歌唱到更远的地方,她所经历过的舞台,大至国际性舞台,小至村里的瓦舍之间。

2015年,韩梅代表东蒙短调民歌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答辩,并在过程中与乌炳安教授用蒙语交流并合唱了《诺恩吉雅》。2010年2月,韩梅代表辽宁省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民族”综合专场(一)的项目表演;2010年5月参与上海世博会辽宁周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2011年2月,随辽宁文化交流团赴宝岛台湾 进行“关东风情 宝岛行”交流演出;2012年9月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1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7月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0届年会“白山黑水东北风(一)”的演出且她这些年带领学生随辽宁省政府进校园进社区演出、随阜蒙县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演出共计89场。

三、今天的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韩梅作为阜新东蒙短调的国家非物质传承人,在网络上可以非常便捷地找到她的演出视频与音乐录影带,如《云良》《达那巴拉》等。借助互联网媒体,音乐爱好者们可以方便地聆听到纯正的东蒙短调民歌。传统的东蒙的短调民歌每一首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全曲最少是8段,最多能唱两个多小时,以四胡、马头琴等乐器作为伴奏乐器;而现在为了演出需要一般演唱4段左右且大部分用制作好的伴奏。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辽宁卷》中的谱例比较,韩梅的演唱更具现代气息,在传承东蒙短调民歌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余更易被现代的观众所接受,例如东蒙短调中著名的宫廷歌曲《天上的风》现在的演唱版本较之前更加有起伏感,乐句末尾的长音做了拉长、上扬的处理,使音乐更有连绵不断、余音绕梁的美感。

笔者与韩梅

韩梅下乡演出

“辽宁省人民政府惠民实事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于辽宁省工业大学演出

韩梅在阜蒙县第八届“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培训班的课堂上

2010年2月,韩梅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民族”综合专场(一)

2012年9月,韩梅随辽宁文化交流团赴2012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的文化交流演出

虽然东蒙短调这几年的发展态势很好,但是韩梅对如今东蒙短调民歌的传承十分担心,母语流失严重是东蒙短调民歌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家长认为,学习蒙语对于孩子的升学并没有帮助而不想让孩子投入时间,这必然会影响下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东蒙短调的传承上,仅靠一小撮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韩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越来越多的同胞认识到本民族歌曲的魅力,唤起大家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

猜你喜欢

蒙语阜新民歌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试析如何在小学蒙语课堂中锻炼学生口语交际
频率副词“又、再”与蒙语“дахин、бас”对比分析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