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编织一张美丽的阅读网
——中段“整本书阅读”的别样精彩
2018-11-27江西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熊家昌
江西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熊家昌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吧,在共同的阅读讨论中,家庭会发生奇迹,变得更和谐更温暖。在现代社会,其实更需要夜晚灯下亲子共读的时光,更需要通过童书沟通亲子之爱。有了无数个共读的夜晚,拥有幸福的将不仅仅是孩子。童书曾经改变过许多错过了阅读关键期的成年人,借助童书,我们的童年被唤醒,并与孩子的童年发生共鸣。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吧,在共同的阅读讨论中,班级也会发生奇迹,变得更融洽更“阳光”。教师和学生更应该一起阅读,一起分享。通过共读,一个班级才会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在一起活得快乐。要实现这个目标,作为母语教师任重道远。特别作为三年级学生,中段的开始,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爱上阅读,读整本书,努力为学生们编织一张美丽的阅读网。
一、纵向之网
1.早晨——经典诵读
为了引导学生们到校就读书的好习惯,从二年级开始,笔者班上就养成了晨读的习惯。早上8:15,无论班上学生到了多少,班上晨读开始。每天有两位学生带领大家晨读。一位负责领读,一位负责纪律监督。因此,即使没有教师在,学生们现在也能准时晨读,到校就读书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至今,我们已经读完了《三字经》《弟子规》《成语接龙》(上下两册)。升入三年级诵读薛瑞萍老师的 《日有所诵》。这样做,是希望学生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文学经典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心灵得到唤醒,并由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2.中午——自由阅读
午读,代表的是非学科性质的阅读,核心内容是阅读属于学生自己的童年书籍。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读懂的童书相对有限,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适合每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的书籍。所以,帮助学生们选书是首要的。书籍选定后,全部充实到班级书架上。每天午餐后,学生们都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坐在位置上静静地读起来。这个时间段,对于学生的阅读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求静心读书就行。每每看到学生们陶醉于书中,这一刻,是最美的。
3.傍晚——持续默读
在《朗读手册》一书中谈到,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呢?最佳的方法就是持续默读。“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然后好好享受阅读之乐吧,不必受提问、作评估或写报告的干扰,纯粹是为了兴趣而阅读”,这就是持续默读。持续默读,已悄悄地在我班开展着。每天下午放学前的十分钟,是师生一起持续默读时间。学生们拿出每天固定阅读的书籍,与教师一起静静默读起来。每天一点点,长此以往,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们不仅获得了一份心静,还培养了读书的专注与耐心。持续默读计划中,教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学生会广泛模仿教师的阅读习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4.晚上——读书打卡
一般,我们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们每天在家阅读半小时或一小时。为了证明自己读了,通常我们还会要求家长在阅读记录表上签字确认。但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并不能保证监管到孩子整个阅读情况。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很难知道孩子当天到底读了没读,读了多少,读得怎样,难以掌握。基于这种情况,我班开展了每晚微信读书打卡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轮流担任一周的领读人,主要负责本小组学生的读书考勤、朗读情况和心得分享的评价记录。这项读书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师生共读,共听;亲子共读,共享;生生共读,互评。
二、横向之网
1.检视阅读先行
检视阅读用于最初的导读。检视阅读是浏览性阅读。将书下发,学生们拿到书后,先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看看封面题图、内页插图、作者序言、摘要介绍以及书后的评论、推荐等。如果书还有书衣的话,看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想向读者传递的信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目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浏览。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拿到一本书,读封面、读书评;打开一本书,找主角、读前奏、读章节、读主题、读尾声等。这种粗浅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以后查阅、搜集资料十分有帮助。
2.我为你朗读
中午时间和每周一次的阅读课,笔者都会给学生们读上几段。笔者一般会选择故事的高潮部分或者优秀片段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给学生们听,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有趣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一定会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们。像《夏洛的网》中的“孤独、和畅的风”、《亲爱的汉修先生》中的鲍雷伊对蝴蝶树林的描写等章节学生们都是非常喜欢的。我们平时教学中,可能会比较忽略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但事实上,“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学生听读的能力比眼读的能力强得多(朗读大师特雷斯语)”。
3.完成阅读学习单
通读全书后,需要对书作一个回顾。此时的阅读,需要带着一定的指向性。教师要体现引导功能,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指导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增进阅读理解。这个环节,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单的形式将自己的初读成果、体验传达给教师。教师在整理读书报告单信息的基础上,再来设计读书交流会的流程,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心中有数。
4.开展班级读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岳乃红老师对 “班级读书会”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班级读书交流会,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读一本书后开展讨论和对话,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认识,习得阅读方法,激荡阅读情感。班级读书交流会中的讨论是核心环节,讨论效果取决于话题的设定是否合适。所以,话题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话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参与者、组织者与调控者,教学中应通过小组合作、辩论赛、新闻发布会、演讲会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营造浓浓的读书交流氛围,激发自由阅读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童年阅读、书香浸润中获得精神的润泽,语言的丰厚,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交织的网
1.师生共读——其乐融融
作为三年级学生,笔者主张全班共读一本书。读什么书?这是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当下是一个图书“泛滥”的时代,汪洋大海般的图书,使学生的阅读无所适从。在这样一种情势下,阅读的选择就成了当务之急。教师的责任,就是将好书推荐给学生,教他们怎样辨别图书,怎样培养一种优质的阅读姿势。本学期,我们一起共读了《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亲爱的汉修先生》这三本书。笔者为学生们作导读,一起共读,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我们一路收获美好与感动。
2.亲子阅读——温暖亲情
其实,笔者是极力主张亲子共读的。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父母与孩子一起捧起书本,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姿态。事实证明,亲子阅读,只要能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潜移默化对阅读产生兴趣,一旦产生兴趣,就会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同时,亲子阅读是维系亲子关系的一条纽带,也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交流。每天父母陪孩子读读书、开开玩笑,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有利于养成融洽的亲子关系。从亲子阅读中更容易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想法。
3.生生共读——分享快乐
“一项对美国南方某大城市里在校的272名11岁到19岁的男孩和女孩的研究表明,同辈群体之间对文学阅读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调查中,有38.9%的学生认为同学对自己阅读影响最大,其次是父母和老师。”这足以说明同伴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们班开展各种图书推荐或读书交流会都是以读书小组为单位进行,形成阅读共同体。目的就是为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特别是共读一本好书,交流分享的都是大家现有的阅读材料,彼此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所以,学生们个个都想表达,愿分享。
是的,阅读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一个愿意阅读的学生,他的思想感情必然是丰富的。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喜欢阅读的,因此,会给孩子买上整屋子的书,接着,就是被动地等着孩子们“自动自发”地去阅读,如果孩子们没有这么做,我们就会很失望地宣称:“我的孩子不喜欢阅读!”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阅读其实也是需要引导的!
如果我们的小读者,能够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为他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他将可以轻易排除各种横亘眼前的阅读障碍,从此爱上阅读。相反,一个从不阅读,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大人,是难以为孩子提供有力协助的。所以,在整个学生阅读活动中,教师自己先要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带领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让这张阅读之网编织得牢固而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