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8-11-27陈规宁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创新性体育

陈规宁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到2015年,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全面铺开,所有高校毕业生要想从事教师职业,都必须参加并通过全国统考拿到教师资格证。师范专业学生从2013级开始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许多非师范专业、综合院校的毕业生也纷纷加入了统考大军中。这对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并促进了师范类院校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五重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1.1 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完善特性的专特培养方案

以我国某师范大学为例进行分析,该大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先后14次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与完善,提高了基础核心教学课程的显著性,多能一专特点逐渐显现,师范性更为突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对多能一专中专的实践技术进行着重培养,在新生刚刚入学时就开始进行专项教学与培训;其次突显出较强的示范性,结合实际社会需求与教学情况,增加体育必修教学课程与相应的选修课程;再次逐渐重视对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教育实践的时间在9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至17周,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最后进行较强的试验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期间主要对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与各种基础的体育训练理念进行使用,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常见基础的体育教学措施与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通过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动态以及专业的教研发展方向,让学生对基础的教学科研技术进行了解与掌握,并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体育科研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外语知识,可对专业性较强的外国文献进行良好阅读;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掌握应用方法与当代教学方法。其中,较为基础的体育课程主要为体操、田径、各种球类运动、体育解剖知识、体育生理知识、心理学以及教育实习知识等。

1.2 结合课外教学活动,优化全面立体化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体育专业学生选修的各种实践活动主要囊括了实验室实践、社会实践、专业性社团实践活动,其中专业性社团实践活动通常为该地相应的保健协会组织以及社会实践为健身馆、休闲场所中的练习指导人员。该师范院校创建了学生创新性体育研究小组、中老年人健康组织、学生志愿者组织、健美健身组织、街舞组织以及舞蹈组织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团;其次,该校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纷纷前往我国各地方、乡村进行暑期体育实践教学活动。这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期间能够较好地明确自身存在的相应问题,并在实际教学期间对问题进行解决,进而进一步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

1.3 根据教学实习基地,优化分层式教育实践模式

结合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的特性与规律,着重对学生的专业政治思想、教学理想化教育、教育观测、教学模拟、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技能练习、综合性训练、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教研等为基础的体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培养,让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中通过各种项目的实践教学拥有不同的学习感想与收获。该师范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创建了21个体育教学实训基地,加强了体育专业实践管理与体育教学实习力度。

2 完善“五重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2.1 制定教师水平提升方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该师范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在教学行业中的影响力,打造具有较强综合教学实力的师资队伍,相关领导人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严格落实以人为本政策,创建了《师范高校教师管理方案》《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学历提升落实计划》 《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赏办法》《师范高校青年优秀教师培养方针》《师范院校教师教学竞争条例》《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等具有较强重要性的管理文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支持与吸引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教师参与到高校教学队伍中,对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结构、平均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进行调整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结构性、层次较为分明的师资队伍。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深造与学习晋升,提升对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重视程度,着重进行持续培训与教育,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综合素养。在教师待遇以及相关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创建出教学质量较强、水平极高、知识结构极具科学性以及团队稳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

2.2 优化体育教学制度,为层次化培养奠定基础

想要更好地对体育专业学生创新性教学思维逻辑、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能动性进行培养与提升,逐渐创建较为完善的具有较强开放性教学环境,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社会需求,制定《师范院校学生课外知识研究课题管理制度》《师范院校班级分配班导准则》《师范院校新学生学分分配实施计划》《师范院校学生参与制度》《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控制方法》《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师范院校体育课程申报标准》《师范院校优秀班级审核评估办法》等制度标准,创建《科学完善的国家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地方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时间方案》《师范院校开放性实验方案》与《体育专业创新性实验方案制度》。在各种制度与政策上进行着重鼓励与支持,制定相应的创新性奖项,支持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创新性实验研究活动。对学生论文写作方向等进行科学规范,落实学生课程承包规范,通过体育教学研究逐步推动体育教学快速发展与完善,更好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师范院校还应对学生参与的各种创新性实验、竞赛活动、创新创造、实践性创业、论文发表情况等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积极参与社团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以该师范大学为例,为了更好地与特殊性体育专业创建相融合,促进四级创新实验方案制度快速完善,相关教育人员结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与专业人员实际需求等,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体育学创新性实验与研究》,让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选题等活动,创建了全新的创新性平台,并逐渐形成创新性研究队伍与研究目标。

2.3 促进精品教学资源创建,提高网络教学共享性

科学优化体育专业教学课程制度,使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从专项专业结构角度为入手点,制定科学的体育基础知识课程、板块知识方向课程、准业课程以及院校精品教学课程,制定体育生理学、田径、武术、球类运动等25种网络教学课程,其中主要包含技术与体育基础理论等知识。其次,还应确定相应的网络办公地点,采购高清摄像头以及显示处理器等,创建高质量的网络教学共享系统,真正提高各种教学数据信息的共享性。

2.4 教学管理队伍与教学管理体系专职化

以我国某师范大学为例,在实际教学期间高校可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使用,促进网上选课、挂牌上课体系快速形成,真正地促使一课多人、一人多课、教师与学生相互审核评估以及教学考核分离制度的形成。各高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教学抽查,在一定时间内开展各种课程竞赛活动,各学期都进行相应的教学竞赛活动。教学纲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考核纲要以及教案等都应进行相应的审核与评估,同时还应对体育专业学生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进行科学规范,提高教学实践与专业实践管理力度,使自身具有较强设计实践创新性的教学实验比例达到100%。其中,高校的各个实验室应全面对学生开放。

2.5 提高教材教学资源开发力度,创建良好的教学资源

结合当前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优化与完善。利用增加、优化专题等方法,使教材与先进的教学知识进行充分融合,着重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与知识性。

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比

以该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对改革前后教学情况进行比较。通过相应的数据信息分析可以发现,在改革前必修课程学分为120分,占总学分的60%;选修课程学分为80分,占总学分的40%。在改革后必修课程学分为123分,选修课程学分为78分,总学分为201分。根据各课程学分与百分比分析可以发现,在改革期间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例之间变化情况相对较弱,但教学课程设计变化则相对较大。在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学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提升,单科教学课程学分发生改变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

根据该师范大学教学模式改革数据信息还可发现,教学模式改革前教师教学缺少相应的系统性,高校只有相应的特色教学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后为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专业性进行提升,高校增加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德育教学、班级管理、教学案例解析以及教学实践等。同时结合实际社会需求与教学情况还开设了相应的教师教学选修课程,主要囊括了哲学、教学研究措施、经典教学案例欣赏研究、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发展心理学、教育思想研究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等。

4 结 语

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背景下对传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各师范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的相关需求,应对传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完善,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社会需求,制定“五重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完善特性的专特培养方案,提高教材教学资源开发力度,创建良好的教学资源等促进新教学模式的完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悄.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王淑霞.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于振峰,王晨宇,胡法信,齐允峰,汤静.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3).

[4]陈文远,王葵.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孙义良,王兵,周贤江,唐宏贵,高治.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创新性体育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冬季体育教育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