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
2018-11-27殷进福
殷进福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悬吊训练法是发展核心力量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中采用悬吊训练法来提高身体素质的实验在国内已经较为普遍。本文主要爱的悬吊训练法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悬吊训练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著作、期刊、博士、硕士论文等,为本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选取兰州市体校田径队径赛项目和田赛项目男子队员各8人(共16人)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径赛和田赛各4人组成实验组,各4人组成对照组)。16名测试队员训练年限均在1~2年之间,年龄在16~17岁之间。实验组8人进行为其6周的悬吊训练,每周训练3次,分别从上肢及肩部训练、下肢及髋部训练、核心稳定训练三个部位进行训练,训练难度由低到高进行递增;对照组在实验组进行悬吊训练期间进行徒手操练习。实验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选取悬吊训练基本动作进行训练,三大部位各选两个动作(共6个动作),其中上肢及肩部选择“悬吊双臂俯卧撑”和“悬吊双臂后仰扩胸运动”,下肢及髋部选择“悬吊双臂单腿前抬下蹲”和“悬吊单腿半蹲起”,核心稳定训练选择“悬吊双腿V形支撑”和“悬吊双腿俯卧背起”。第二阶段选取难度较大的悬吊训练动作进行训练,3大部位各选两个动作(共6个动作),其中上肢及肩部选择“单腿站立屈臂下压”和“悬吊双臂后仰单腿站立拉伸运动”,下肢及髋部选择“悬吊单腿前蹬”和“单腿悬吊侧弓步”,核心稳定训练选择“悬吊双腿双肘支撑收复”和“悬吊双腿双臂支撑俯卧收腿”。
测试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专项运动成绩进行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整体水平差别不大,具有可行性。
实验要求:实验组队员在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悬吊动作时尽量做到:完成动作时间在1~2s,还原动作时间在2~3s,每组动作10次,完成5组,组间间歇60s;同时要求每位实验组队员在做悬吊训练动作之前要进行热身运动(5min),尤其是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腰部的热身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指标检测:在实验前后分别测试16名队员的100m成绩、1500m成绩、立定跳远成绩、后抛铅球成绩(4kg),测试工具选用秒表和钢卷尺。
1.2.3 数据统计法 主要通过Excel 2003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田径项目包括田赛和径赛。径赛可分为短跑、中长跑、跨栏等,主要以速度来衡量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田赛可分为跳远、三级跳远、标枪、铁饼、铅球、链球、跳高等项目,主要以距离(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来衡量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本文为验证悬吊训练对田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主要以100m作为径赛短跑测试项目的代表,以1500m作为径赛中长跑测试项目的代表,以立定跳远作为田赛跳部运动测试项目的代表,以后抛铅球作为田赛投掷测试项目的代表。通过以上4个项目的测试,从而全面反映悬吊训练对田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
2.1 实验前后100m成绩测试结果
径赛队员100m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11.74s提高至实验后的平均11.58s,成绩提高幅度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11.88s提高至实验后的平均11.72s,成绩提高幅度也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田赛队员100m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11.28s提高至实验后的平均11.01s,提高幅度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11.35s提高至实验后的平均11.28s,提高幅度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通过田径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实验前后100m测试成绩来看,6周的悬吊训练对100m成绩的提高帮助不是很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认为悬吊训练主要是解决核心区肌肉协同做功的能力问题,对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影响不大,所以田径径赛和田赛队员的成绩提高都不高。
2.2 实验前后1500m成绩测试结果
田径径赛队员1500m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61.3s提高至259.2s,提高幅度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由实验前的263.5s提高至261.8s,提高幅度也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田径田赛队员1500m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62.7s提高至260.8s,提高幅度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62.4s提高至261.5s,提高幅度较小,不具有显著差异。由此以看出,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经过为期6周的悬吊训练后,1500m运动成绩的提高均不明显,也就是说悬吊训练对田径运动员1500m运动成绩的提高作用不大。本文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悬吊训练对田径队员心肺功能的影响不大,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影响不大。
2.3 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测试结果
田径径赛队员立定跳远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25m提高至实验后的2.33m,提高幅度较大,产生了积极作用;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18m提高至2.21m,提高幅度不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田径田赛队员立定跳远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21m提高至实验后的2.30m,提高幅度较大,产生了积极作用;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19m提高至实验后的2.22m,提高幅度不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以上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经过为期6周的悬吊训练后,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幅度较大,悬吊训练对跳远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实验组的成绩提高幅度较对照组的提高幅度大,成绩进步明显的原因是:悬吊训练对运动员腹直肌、髂腰肌、背直肌以及其他协同做功的肌肉产生了一定的刺激,即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协同做功能力,又提高了肌肉力量;即加强了弱肌力量,又提高了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最终,促进了运动员跳远技术的改进,所以提高了跳远成绩。
2.4 实验前后后拋铅球测试结果
田径径赛队员后拋铅球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12.36 m提高至实验后的14.54m,成绩提高较为明显,训练产生了积极作用;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11.78m提高至实验后的11.16m,成绩提高不明显,不具有显著差异。田径田赛队员后拋铅球测试成绩: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12.28m提高至实验后的15.07m,成绩提高较为明显,训练产生了积极作用;对照组由实验前的11.02m提高至实验后的11.37m,成绩提高不明显,不具有显著差异。通过以上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经过为期6周的悬吊训练后,后抛铅球成绩的提高较为明显,悬吊训练对后抛铅球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实验组的成绩提高幅度较对照组的提高幅度大,成绩进步明显的原因是:悬吊训练对运动员腹直肌、胸大肌、三角肌、斜方肌以及其他协同做功的肌肉产生了一定的刺激,既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协同做功能力,又提高了肌肉力量;既加强了弱肌力量,又提高了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最终,促进了运动员后抛铅球技术的改进,所以提高了后抛铅球的成绩。
3 结 论
悬吊训练对田径径赛项目的运动成绩影响没有明显效果,而对田赛项目(主要是对核心区力量要求比较高的项目)运动成绩具有一定的训练效果,可以在日常训练中加以应用推广。得出以上结论是基于以下的推理和判断:首先,悬吊训练对运动员核心区(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部位)肌肉力量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其次,悬吊训练对与大肌肉群协同做功的小肌肉群的肌肉力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悬吊训练对提高肌肉与肌肉之间协同做功的能力有一定的加强作用;最后,悬吊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机体协调性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