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篮球文化的作用剖析
2018-11-27孙文静
孙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宁 273165)
篮球运动既是一项集体运动,又是一项综合运动。现代篮球运动以其集体协同、凶悍对抗、攻守平衡、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其集体性、对抗性、转换性、时空性、综合性、职业性和商业性的特点,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单项体育人口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从篮球运动产生之时起,就逐渐形成了篮球运动特有的文化现象,尤其是篮球运动在学校中盛行后,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篮球文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曲阜师范大学的篮球文化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校篮球文化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获取高校篮球文化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获得的高校篮球文化相关研究的文献和资料的汇总、归纳和总结,以及对曲阜师范大学校园篮球文化的走访观察得出总结。
1.2.3 专家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的多名篮球教师以及学者、教授进行访谈,听取、记录了他们对学校篮球文化的见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篮球文化的教育功能
当前,篮球运动不再只是局限在游戏与竞技的范畴之内,已由传统的游戏与竞技项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篮球文化已成为了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宝贵财富。篮球文化在结构上包含了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通过对诸多篮球文化教育功能研究的总结分析,对高校篮球文化教育功能的分析,可大致总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文化层面,一个是精神文化层面。
2.1.1 物质文化层面篮球物质文化层面中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包括:高校篮球的场馆场地设施、运动器材、书籍、奖品及宣传品等;无形文化包括:高校篮球的课程、竞赛、俱乐部及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等。在高校中篮球场地设施遍布学校的各个角落,只要是课余时间都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打球。公共体育课中篮球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业余比赛形式也多种多样(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有校内的“迎新杯”篮球赛、“毕业杯”篮球赛等,校外的有学校间联谊赛,还有更高水平的CUBA篮球联赛。为比赛设置的奖品奖杯和宣传品等,代表了学生在篮球赛当中取得的成绩,是学生和教师们的骄傲,也以此激励学生,篮球赛的赞助也为高校篮球文化注入了商业气息。篮球俱乐部、课外篮球活动等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
2.1.2 精神文化层面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篮球运动不再是只有竞技性与游戏性的体育项目,篮球运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的校园生活,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氛围。综合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篮球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增加凝聚力和规范行为。(1)陶冶情操:对高校篮球赛的观赏能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更能融入到比赛情境之中,丰富了校园生活的同时,更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起到了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2)发展个性:学生的个性体现在性格、气质和能力上,通过参加篮球赛、平时的训练以及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氛围,能使学生的性格更加外向、坚韧,培养了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3)增加凝聚力: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运动中,参与者的目标一致,就是为了进球得分获胜,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集体协同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凝聚力。(4)规范行为:篮球运动的规则对球员起到了约束作用,并随着技术的进步,篮球规则也不断更新,队员们在篮球运动中规范自己,在生活学习中也会以同样的态度要求规范自己,以此来形成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作用。总之,篮球运动以不同的形式在校园里展现,呈现出高校师生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和精神风貌。
2.2 高校篮球文化对篮球教学的作用
2.2.1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加班级凝聚力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综合性运动,运动时,队员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运动中,需要队员们团结协作。在高校篮球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学生们对篮球的渴望更强烈,这就使得学生们在篮球运动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且发挥各自的优势,服从战术安排,各司其职,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了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单单作用于篮球运动中,还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团队意识一旦形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通过高校篮球文化的熏陶和篮球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还有共同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合作,长此以往,在无形当中增加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2.2 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由于现代生活质量的提升,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过于安逸,无论什么都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只沉迷于网络游戏。但是在高校篮球文化的大背景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篮球运动,而篮球运动不只需要团队精神,更要有竞争精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永不言败、拼搏进取的心,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受高校篮球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常怀竞争心态,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己,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2.3 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在高校篮球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学习篮球,对篮球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篮球教师在上课时自然就得心应手。学生有兴趣,自然就学得快;教师看到学生们学习篮球的情绪高涨,自然也能调动起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和主导,积极性都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2.4 转变篮球教学内容,促进篮球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篮球运动中的基础技术进行最基本的动作技能讲解、示范,然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进行“放羊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谈不上教学质量上的提高。在大学篮球文化的影响下,高校篮球教学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变化,篮球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而且也更加重视趣味性和创新性,使篮球运动从技术上转变为学生终身健康的维护上,摆脱了只是学习篮球技巧与规则的局面。要改变高校篮球教学的内容,对篮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只让学生们被动地学习单调的篮球基本技术和规则,而要改变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能动性、创新性。
2.3 高校篮球文化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卢元镇教授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校篮球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它是在校园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将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校篮球文化。高校篮球文化的优点在于,既有社会商业化篮球赛事所具备的竞赛性、观赏性、娱乐性等特点,又具备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性和教育性,所以竞技场上呐喊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在高校里彰显得尤为突出。应以篮球文化为“领头羊”,带领其他文化一起快速发展,使高校各个体育文化均衡发展,从而使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更加活跃。
2.4 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新时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涵盖了身体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其中,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来说,身体素质是前提和必要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心理素质是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是核心,这些基本素质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时需要注重素质教育的全面性。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
2.4.1 高校篮球文化促进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是指包括走、跑、跳、投的能力,以及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以及灵敏、反应、柔韧、协调等身体的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身体能力素质。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运动,因此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长期从事篮球运动对人的各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高校学生而言,身体素质处在生长发育的最后高峰期阶段,篮球运动中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动作,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走、跑、跳、投的基本身体素质。另外,篮球运动是一项融合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运动项目,运动中对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爆发力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通过篮球运动的训练,可以提高人体大脑和神经的兴奋性,使大脑对肢体的支配更加灵活、协调,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篮球比赛中激烈的比赛局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反应素质得到提高。高校篮球文化为篮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环境,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4.2 高校篮球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篮球运动不但有较强的生理负荷,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心理负荷。篮球比赛中不只是体能和技战术的对抗,同时还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日常的比赛训练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比赛时发挥不出真实水平,也有的可以发挥正常的水平,有的甚至超常发挥,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心理素质。篮球比赛是紧张而激烈的,对于赛中对篮球的争夺、人与人的接触、以及肢体的碰撞,与队友的配合,各种技战术的协调配合,参赛队员要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通过篮球的学习以及业余时间组织进行的各种篮球比赛和篮球的其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使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形成一种乐观开朗、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性格,对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4.3 高校篮球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篮球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合作精神。高校篮球文化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使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有利于形成一种有活力、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学生更能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校园,丰富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