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工匠精神”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8-11-26孙军辉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把“工匠精神”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略,主要是:以立德树人涵养工匠精神;以技能竞赛磨炼“工匠精神”;以典型示范引领“工匠精神”;以培养模式护航“工匠精神”;以课程内容融合“工匠精神”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是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是一种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是知识能力的积累,是铸就成功的底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声誉,是“知”与“行”充分融合的技能水平的展现。

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新时代的需要

以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的《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和希望,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夠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1、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们的战略选择就是要继续抓好制造业。”

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贴近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战略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逻辑起点。把“工匠精神”融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和话语体系,创造出一种应用性教育的新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职教梦”、“工匠梦”。 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我国制造业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是振兴我国制造业的战略举措。

2、是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是区域产业发展和调整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集中培育“5+十强”产业,实现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

德州根据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被定位为“一区四基地”,即京津地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这为德州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提升发展空间、承接政策红利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应在贴近区域产业的基础上,培养更加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培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很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政策指向不明确,相关政策还不够细化,各地政策落实不统一,除少数高端技能特殊人才(例如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以外,其他多数技能人才价值得不到体现。

三是一些职业院校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不够,实训条件、师资条件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改善,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培养的能力不足。

四是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不能落实,开展学徒制培养、推进“双证书”制度均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五是职业院校国际化视野还不够开阔,实质性的推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力度不够。

三、把“工匠精神”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略

“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职业坚守和创新精神,需要在长期的关怀和激励中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向往境界。

1、以立德树人涵养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寂寞”

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探索的“寂寞”追求,要有职业的耐心,让学生在不断的修改完善技能中,提升专业技能素质,满足成才的需要。

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高度一致,通过机制建设、平台搭建,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成为广大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注重传统人文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融通,注重艺术文化熏陶,搭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功的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堂标准渗透“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教育中,真正使教学过程具有价值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

丰富思政课堂,启迪“工匠精神”。立足高职学生认知行为特点,把“事、时、势”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用理论的魅力,真理的力量,人文的温暖,灵活的方法,诠释传播工匠精神。

2、以技能竞赛磨炼“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定力”

技能竞赛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学生会从技能标准的“显性知识、技能”学习训练中,掌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形知识,经常反思,认识自我,提高自己。

3、以典型示范引领“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灵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重视优秀学生的培育,重视典型人物内心品质的挖掘,利用好各类宣传手段,讲好典型的真实故事、传播好典型的精神品格,通过生动案例感染师生、引导师生。

4、以培养模式护航“工匠精神”,树立学生的“职业价值”

工匠精神要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把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教学、技能提升之中,构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

5、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融“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根基”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建设理念,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融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一体”的“项目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编制课程标准。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紧密结合,体现职业教育紧跟新技术、终生学习的特质。

6、以教学团队具有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传承”

加强广闻博学、匠心独韵的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具备“哲”与“匠”两种品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成为“哲匠”,教师要用哲学的“初心”培养学生工匠的“初心”。让名家大师、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现代师徒传承关系,激发学生对教师(师傅)的尊重之情,對行业、企业、岗位的向往之情。

7、以实境化实践教学条件体现“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底气”

依据校内外实践教学需要,按照技术追随性、空间情境性、任务实际性、角色体验性、管理严密性的原则。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基本实现一人一岗,每个专业至少建成一个规范性校外实习基地和“学习工作站”。

8、以学校教科研承载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

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工作不应是数量的追求和职称评聘的指挥棒,要发挥它育人的内涵。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活动中来,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种下科技创新的火种,不断给学生注入科技创新的力量。

9、开展国际化办学,提升“工匠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视野”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职业院校应以国际化的职教理念为指导,制定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组织访学游学、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让学生具有接受外来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拓宽视野,提升工匠精神的内涵。

10、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工匠精神”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

(1)发挥学校党委、教务处、学生处的主导作用,以系部、专业管理为主,全员动员,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特色的文化氛围感化学生,以丰富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以普惠性的技能大赛激励学生,让“工匠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每个环节。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打造系统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企业参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的体制机制。

(3)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的管理办法,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联合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管理细则。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一种超越技术的“工匠精神”的教育,是技术技能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

李克强总理指出:现在一些方面技术上可以做到精细,但在大批量生产产品时往往就有明显差距,影响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受和信心。希望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遍布中国各类型、各领域的企业,深入每一个制造环节和每一道工序,使大中小企业都能生产出精细化产品,成为带动中国制造跃升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邱开金.工匠精神:人品与技艺双馨[N].中国教育报,2017-1-17.

[2] 曹晔.培养工匠之师 支撑中国制造[N].中国教育报,2017-10-10.

[3] 曾天山.新时代教育肩负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7-10-31.

[4] 陈洪尧.“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7-9-12.

[5] 庄西真.以工匠精神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7-8-21.

[6] 匡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J].教育研究,2017(10).

【作者简介】

孙军辉(1968—)男,山东淄博人,学士学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专业建设.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