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谁?
2018-11-26黄芳芳
黄芳芳
的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行业,大家都希望自己最终会成为5G的先锋军团。只不过,同样的技术不同的领域,5G所能带来的好处与变革也是不同的。
手机将被“淘汰”?
在自动驾驶的圈子里,一项有趣的需求调查显示,女性和男性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需求差异较大。譬如,女性希望晨起后坐在自动驾驶车上化妆;男性则希望在久饮微醺的酒宴散场后,有自动驾驶汽车送他们回家。
自动驾驶的实现,有赖于拥有高带宽、低时延、边缘计算等特性的5G技术。同样,5G技术也有可能成为AR/VR、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催化剂或加速器。5G技术有助于上述美好设想的实现,也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有观点认为,垂直行业(或者说细分领域)对5G的需求远比普通民众更为迫切。这是为什么呢?
比起来4G,5G绝不只是“快”这么简单。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公开表示,2016年智能手机的用户每月大概使用流量为1614MB,2020年则将增长到6800MB。从中国移动网络公开的数据流量来看,在3G时代每个用户使用流量约3GB/月,4G时代为6GB/月,5G时代将达到30GB/月。
可以说,5G的速率和流量比4G都将会有很大提升。不过,它带给消费者的体验会是怎样的呢?
其实,当前4G网络提供的带宽为20MB-30MB,5G的带宽将升级到2G-3G。尤其是,当前运营商大打4G网络不限量的营销牌,让上述两组数字在现实感受中的差异变得很微妙。
或许,手机设备已经限制了我们对5G的真实体验。从人机交互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感知科技背后发展的逻辑。最初发明的计算机是极少数专业人士使用的小型机。在PC时代,更多的人通过键盘操作计算机,其使用容易度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操作系统升级到Windows95以后,很多白领在生活和工作中操作计算机,较之前增加了一个鼠标。到了智能手機时代,老人和小孩也可以使用手机。原因在于,触摸屏让人机交互的方式更加自然。这和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吻合的。按照这种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未来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将更加接近人与人的交互。换句话说,未来的人机交互将越来越顺应人性,甚至接近人在3D空间交互的本能。而这一系列的改变都离不开科技的迭代。
当前的台式机、手机等设备都是2D界面,这与人类生活的立体空间、物理世界有天壤之别。物理世界是远远超出屏幕的。未来,新的设备将从2D屏幕中跳脱出来,除了用触摸的方式控制设备,我们还可以用声音、眼神、手势等去操作计算机。因为这些人机交互方式更顺应人类的本能和天性。那么,继PC、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机平台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5G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
重在场景探索
5G时代来临之前,运营商和垂直行业人士讨论的焦点是5G的应用场景。对于国内的通信运营商来说,5G业务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垂直行业的企业,而非C端用户。那么,5G到底能用在哪些垂直行业呢?
“5G技术是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好契机。我们更多的聚焦点是在垂直行业。”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毕奇这样告诉《经济》记者。5G会有很多新的应用,新的应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成熟,除了大宽带、高清电视、AR/VR新的技术以外,还有诸如车联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技术,也会在不同的时间点逐渐成熟。
不仅5G技术会引爆多个垂直行业的应用,还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显示,从产出规模看,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预计各行业领域在5G设备的支出超过5200亿元,在设备制造企业总收入中的占比接近69%。
5G的应用,韩国平昌迈出了第一步。但是韩国使用的并非国际标准的5G,因为当时国际标准的5G还没有产生。韩国使用的是2015年提出的版本,主要应用于电视。平昌奥运会使用5G的效果很炫。比如,滑雪运动员佩戴一个摄像头,他们比赛时,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他们的表现。此外,日本也准备在2020年的奥运会上使用5G技术。
除了可以在运动领域大显神通,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AR/VR等领域,它又将带来哪些价值和改变呢?
5G让车联网更进一步
5G与汽车的融合探索正在加足马力。
为了让汽车更智能,车企、运营商、芯片厂商等缔结联盟,一同探讨5G与汽车的跨界融合。例如,2016年9月成立的5G汽车联盟(5GAA),主要成员有华为、奥迪、宝马、戴姆勒、沃达丰、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高通等。再如,2018年9月19日,中国移动联合47家单位,成立了5G自动驾驶联盟。这些跨界联盟也在不断驱动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
5G技术的发展将为车联网带来更加丰富的商业模式,如高精度定位服务、智慧交通通信设备研发、智能移动车载医疗、车联网保险UBI、车联网金融、共享出行等。
目前汽车联网情况如何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中级工程师朱钧宇告诉《经济》记者,目前生产的一些汽车已经有前装车联网产品,如宝马自2015年6月起,所有在中国销售的车型都实现了100%联网。其他车企也纷纷推出车联网系统和产品,如美国通用的OnStar、日本丰田的G-Book,国内上汽的inkaNet、吉利的G-NetLink等。一些老款汽车没有联网设备,用户可以通过车载后装的方式,购买安装车载智能终端来满足联网的需求;或者,手持智能终端加装APP也可以实现联网的功能,比如百度CarLife、苹果CarPlay等。这些探索都将为5G商用后车联网打下基础。
从5G技术发展成熟度来看,车联网产业商用布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汽车网联化、车联网实时化、车联网智能化。在汽车网联化阶段,可搭建5G基础网络设施,推广车联网基础应用,辅助安全驾驶,积累车联网用户。在车联网实时化阶段,要优化升级网络性能,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满足车联网低时延、高可靠的实时传输需求。车联网智能化阶段,通过5G技术结合人工智能负责人车交互以及数据收集处理,实现智能化、人性化的车联网服务,达到辅助驾驶甚至完全自动驾驶的目的,提高交通安全。
车辆连接5G以后带来的车联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隐患,是车企传统测试中没有涉及的领域。也因此,信息安全测试是网联汽车特别需要关注的环节。朱钧宇表示,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通过分析车联网安全威胁模型,正在研究车联网安全标准体系,研发测试工具,编制测评规范,搭建第三方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车联网“端”“管”“云”多环节检测服务,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
5G是自动驾驶的救命稻草?
车联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动驾驶,也称无人驾驶。很多人都在期待这一天的降临。
“我国在2019年将实现5G预商用,2020年,5G将正式商用。5G技术是让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和产业化的加速剂,甚至是救命稻草。”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孵化部总经理、5G自动驾驶联盟执行秘书长任大凯这样形容5G与自动驾驶的关系。原因在于,5G技术的三大特性可以解决自动驾驶在4G时代的难题,推进自动驾驶产业的商用落地。
为何5G技术能够让自动驾驶技术成为现实呢?
具体来说,5G将帮助汽车实现类似驾驶员一样的感知。4G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是因为它有时延。举例说明。4G网络的时延是100毫秒-200毫秒,但是这短暂的瞬间,汽车已经可以开出去4米远了,等到汽车自身反应过来,事故怕是早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下,交给汽车自动判断,交通状况只会非常糟糕。相比之下,5G网络的时延只有10毫秒,这一小段时间只会给汽车移动40厘米的机会。显而易见,自动驾驶迫切地需要5G技术。
大量的数据从感知系统传输过来,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也就是说,除了感知车外的信息,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一个能够运算和决策的强脑。据任大凯介绍,当前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备箱里装着一堆服务器,不仅占地,而且费电。一台服务器的功率为2000瓦,每小时耗电2度;而正常汽车的电量只有45度左右。汽车承载的服务器越多,耗电量越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在车外运算。如果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上计算,囿于4G网络的时延问题,无法迅速地将运算结果传回车内。因此,5G技术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边缘计算,它的运算不是布置在云平台上,而是放在基站上,信号强而且离车很近,时延很短,解决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运算和决策问题。
当然,自动驾驶也离不开高精度定位。目前基于卫星的高精度定位,其信号容易被遮挡,尤其在夏季的南方,路边繁茂的树木就会遮挡信号。但是,如果利用5G网络的信号源检测到的定位信息与卫星的定位进行融合,便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
可见,低时延、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是5G技术让自动驾驶得以实现的三大重要功能。那么,我们又如何把5G安装到汽车上呢?
“我们研发了一个5G盒子,与车上的控制器结合起来,这辆车就拥有5G的能力了。类似于当年,我们不知道电脑怎么上网,接上无线路由器后就可以上网了。至于无线路由器后面的光纤是怎么走的,用户无需清楚。汽车联网也是如此。”任大凯这样解答记者的困惑。不过,目前5G盒子还处于研发阶段,将来一旦实现量产,价格会有所降低。现在样品的体积很大,预计明年会变小。
自动驾驶的汽车已经研发出来了,但是无路可跑。针对这种情况,运营商也在积极地与各地方政府和高速公路公司合作,沿着道路部署5G自动驾驶的能力。“我们先解决一两条路,让自动驾驶车有路可跑。等自动驾驶汽车数量增多后,与之相符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多。高速公路公司和地方政府对5G自动驾驶道路都很积极。他们帮我们想办法解决道路供电、架基站等基础设施问题。我们提供基站和后续运营,既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能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目前我们与北京房山区政府合作修建了一条10公里的5G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可供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使用。另外,我们也在与齐鲁高速、浙江高速商谈高速改造的事宜。”任大凯说。
在5G商用初期,可能会有几条5G配套设施的道路。5年或者8年后,在5G商用的中期,更多合适的道路就会出现。这个过程中,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网络设备的成本将不断降低、稳定性和各种性能将逐渐提高,自动驾驶行业会进入一个循序渐进的良性发展历程。
国外5G的情况与我们略有不同。
以美国为例。美国5G使用更高的频率——24G赫兹。它更适合做微波點对点通信。一个基站覆盖的半径约10米,更适合两个设备之间互相连接。我国使用的5G频率是2.6G赫兹,其基站覆盖半径为200米-300米。频率约相差10倍,穿透性的差距也是10倍。比如,我们的5G能穿透1厘米的物体,美国的5G只能穿透1毫米的物体,后者的网络不适合自动驾驶。
当然,这还与每个国家技术策略和技术储备有关。美国从4G开始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如中国,他们认为,大众对移动通讯(手机)的需求不像中国这么迫切。但是韩国很积极,有可能走在我国前面。韩国宣布2019年5G即实现商用,包括将它用在自动驾驶上。
对于5G应用于自动驾驶的前景我们很乐观,“但是目前的挑战是全球5G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5G基站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等问题,也是运营商面临的巨大挑战。”朱钧宇说。
如何依循制造业的规律?
“过去我国在3G、4G技术领域的部署,相较其他国家晚了几个年头。5G是我们国家引领数字经济非常好的契机和抓手。在垂直行业,5G将产生巨大的商机和竞争效益,尤其是将为中国制造2025带来巨大的好处,也会让数字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毕奇说。
但是5G如何才能与智能制造融合?前者会为后者带来哪些利好?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工业发展的进程。
在工业1.0和工业2.0时代,工厂生产是为了适应电力驱动。在工业3.0时代,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已达到了顶峰。在工业4.0时代,我们对智能制造有了更多的期待。
工业4.0与智能制造研究专家、《未来制造》作者杨青峰告诉《经济》记者,目前大家讨论的智能制造更多的是“云大物移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与制造业融合。大家普遍的共识是,制造业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而具体如何实现还有待探索。智能制造的机理和演化方向并不清晰。甚至,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这些方向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可以说,智能制造还处于探索期,未来发展蓝图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业内的设想中,未来的工厂可能是通过分布式、模块化、虚拟化的生产布局在网络空间进行重构。也就是说,未来会形成一个虚实融合的物理生产设备和虚拟的數字化空间相融合的新型分布式生产体系。
“对于工业互联网,我更关注它的落实能为企业运营带来什么价值。如果我与供应商互联,就可以预测未来供应商的供货水平,进而判断我未来的供应状况。如果我与客户互联,会减少一些手工的工作。”专注智能制造的伟创力电子设备(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亮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智能制造是为了更好满足用户需要,让大众的生活更美好。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其实只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手段或过程。”杨青峰认为,智能制造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生产侧的改进,而是促使产品生产和使用的融合。也就是说,如何把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和行为融合起来,才能发挥智能制造最大的价值。过去二者被市场所隔离,消费者并不关心产品来自哪个生产商。现在的网络技术能够突破市场屏障,击穿二者的隔膜。云大物移智等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正是通过满足两方的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当前,在制造业领域,5G技术如何应用还处于业内外人士的猜想阶段。就像在3G时代,人们想象4G的应用前景一样。在4G时代,网络带宽只能做到连接,而5G的带宽更大,更低延时,传输的数据量更多。如果我们能够事先把智能制造的蓝图想清楚,5G发挥价值的空间将会更广阔。
制造业企业使用5G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使用5G能解决企业的哪些问题。举例来说,一家工厂产品销售不畅,如果让工厂主再花一笔钱改造工厂,生产的产品和市场格局和以往相同,能否解决产品滞销的问题?显然不能。因为现有产品的智能化,并不会改变当前的市场结构或经济结构。
人们在使用网络技术之前,厂商并不清楚消费者如何评价他们的产品,他们理解的只是以大多数量在什么样的价格上出售什么产品。有了网络以后,厂商可以获知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并以此改进产品。
事实上,智能制造其实可以更聪明地解决用户的问题。5G技术增强生产与用户之间的连接,从而将智能产品、服务的价值传递给用户。比如说,小米的社区论坛就通过吸收用户需求,让用户参与生产,提出更多意见和建议,以此推动手机的“进化”。未来这种用户连接模式可能需要更高要求的网络支持,5G也就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刻意强化生产过程更智能化,会让企业进入一个误区。5G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不能枉顾制造业的规律。
AR/VR:看不见的眼睛和手
未来,下述场景可能会成为商业领域的常见现象:身在北京的杰克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开会商讨问题,在讨论到不可开交时,杰克愤怒地按了一下手环,对面的两位伙伴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他们一个身在纽约,一个身在伦敦,而他们的影像是通过5G网络传输过来的。
“这其实是AR(增强现实)计算机的一个未来应用场景。眼镜只是AR的一个载体,它还有诸如投影、裸眼立体成像等形式。”专注AR技术的亮风台CEO廖春元告诉《经济》记者,AR有很多应用场景,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手术、培训、旅游(虚拟远程体验)等。
从汽车行业来看,上汽、一汽大众、猎豹等都是行业领先的头部企业,他们在生产环境中采用AR/VR设备,以便在生产环节提质增效。他们的动作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慢慢的,其他厂商也会酌情效仿。
AR/VR的一个特性是为人们提供和展现虚拟内容,包括现场的视频、游戏、电影等。从技术到用户体验再到生态的建成,5G将对AR/VR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端到云、端到端、端到物的传输,5G网络不仅能够传输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和巨量的数据,还可以实时地采集、分析、呈现数据。“举例来说,我们在新员工培训时,采用VR的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张红亮说。
“随着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新工人入职或者工人接触新技术、设备时,培训成本也会相应增高。若采用AR/VR眼镜减少培训时间,也就会相应地减少成本。另外,在工厂里,远程协助还可以让有经验的老师傅远程指导年轻工人。这相当于把老师傅的手和大脑延长或增强了,也能够提质增效。”廖春元进一步举例说,我们甚至可以让10位专家远程支持在全球的1000个控制室,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运输,同时还可以借助传输过程产生大量数据积累,存储在云端,以便于使用者随时检索回溯。在使用过程中,专家采取的措施,可作为案例沉积下来,最后成为人工智能的知识沉淀。
另外,从生态的发展来看,低延迟和高带宽实现以后,云计算、物计算等会降低对终端设备和其他设备的要求,如计算性能和存储量等,进而有助于产品的成本下降和智能产品的市场普及。
由延迟造成的眩晕感,也会因为5G技术的实施而得到改善。一方面,低延迟让模拟的内容更逼真,另一方面,高带宽和多成像界面,可以让使用者在观看内容时改变焦距,一定程度上减少眩晕感。
不过,目前AR/VR在4G技术的支持下,呈现的是缩减版的效果。未来随着5G商用的落地,AR/VR将更好地满足如培训、协作、远程维护维修的存量需求,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过,我们应该看到5G是更高版本的高速公路,这意味着价格、内容、技术等仍是AR/VR发展所需面临的挑战。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与运营商合作参与5G测试,探索各种应用场景,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这个行业还需要经历一个催熟的过程。在5G商用的中期和后期,我们将会根据前期的成果开发产品,在5G生态圈中占有一席之地。”廖春元对AR前景充满信心,因为他认为AR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未来是否如此,时间会给出答案。
关于5G技术的普及时间,市场研究机构Digitimes Research预测,受网络升级、基础设施以及成本的限制,5G技术的普及速度会比我们想象中缓慢。因此,脚踏实地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