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2018-11-26杨厚贵
杨厚贵
【摘 要】 牛是畜牧业中的重要分类,在农耕、肉食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牛群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发病,这将会影响到牛群畜牧养殖的发展。特别是发热黄疸型牛病,这是很常见的牛病,引发的病因较多,需要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希望能够有效控制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生,让我国的畜牧业获得良性发展。
【关键词】 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诊断; 治疗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养殖牛群中经常发生的病症,这种病症的病理变化多样,而且有着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给牛群的健康带来威胁,也阻碍了牛群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要对这种病症进行有效治疗,做好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工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解决相关病症,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得到保证。
1 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
1.1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方法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表现为病牛出现持续发热、角膜或皮肤黄疸型黄色、小便赤黄、大便黄色或灰白、身体时常痉挛、精神萎靡等。当黄疸型牛病感染初期,病牛会出现精神倦怠、皮肤瘙痒等,但发热不明显;当患病时间较长后,病牛的食欲持续低下、皮肤出现血斑、淋巴水肿等。对病牛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病牛的皮下组织含有黄色脓液,心肌肥大有积液,膀胱积尿,胆囊肥大等。
1.2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
引起黄疸型牛病的病因较多,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对常见的病因进行鉴别判断,主要存在无浆体病、泰勒虫病、巴贝斯虫病、支原体感染、螺旋体病等。牛无浆体病的发病区域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而且在夏季高爆发,容易发生传染。泰勒虫病主要是由残缘眼蜱虫引发的病症,在牛群中的传播会根据饲养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发病率,多在圈养牛中感染和传播。牛巴贝斯虫病在幼牛中的传染较多,不过病情较轻,也容易治疗;成牛传染了巴贝斯虫病后,死亡率则较高。支原体感染多是牛群生活的环境较为潮湿,缺乏光照,这样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而且饲养时没有及时清理粪便等,很可能造成支原体感染的大面积传播。支原体会导致病牛的毛细血管破裂,皮肤出现明显血点,血液传播也是支原体在牛群中传播的重要方式。
根据病牛发病的病理类型进行判断,不同的病症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螺旋体病一般有急性病和慢性病两种,慢性病的病牛常表现出进食减少、体重降低,偶尔会出现高热和尿血,后期会有肠胃出血、淋巴水肿等现象;而急性螺旋体病则表现为进食后不反刍,身体出现高热并持续存在,眼角结膜也产生黄色物质,病牛的身体器官开始随病情加重而坏死,黄疸严重。当病牛患有泰勒虫病后,在病情初期表现出神情低迷、行动迟缓、不合群等异状,同时病牛皮肤存在红色血斑;当病情严重时,病牛的各项症状越发严重,淋巴结肿大,还会在牛尾骨后侧有明显的溢血点出现。巴贝斯虫病在牛患病初期会有明显症状,存在着腹泻、便血等症状,牛黏膜也逐渐转黄色。支原体感染在牛群中的传染较广,牛被感染后,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刍减少、眼睛流泪等;当病情严重时,会持续发热、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便血、尿血等;到了病情后期,患牛四肢无力,倒地不起,黏膜从黄色转变为白色,此时的病牛已经危在旦夕,很容易陷入死亡。在支原体感染病症中,急性期的持续时间在5~25天,慢性期在90~150天左右。无浆体病的发病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多为15~45天,当为慢性时,病牛的血红素会逐渐减少,出现淋巴水肿、胃出血等现象,当为急性时,则出现黄疸、贫血、腹泻、便血等现象。
2 案例观察及分析
2.1 案例观察
根据需求,对某地2017年1月~2018年1月资料的82例患有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病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母牛45例,公牛37例。通过对牛群进行观察,这些病牛在临床上均出现全身发黄、眼黄等症状,而且随时间的延长病情不断加剧,尿液黄色加重,大便逐渐呈灰色,出现浑身瘙痒等表现。通过检查,发现病牛的胆红素含量较正常牛高。
2.2 评价指标分析
根据观察和资料,后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价,可以总结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有效率,其结果如下:病牛总例数为82例,其中治疗显著有效的为73例,治疗有效率为89%,治疗基本有效的为7例,治疗有效率为8.5%,中治疗有效率为97.5%。
3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措施
牛的体温一般在37.5℃~39.5℃之间,通常不会出现较大变化,在日间和夜间的波动也不会超过1℃。一旦发现牛的体温超过正常温度后,而且伴随着食欲不振、精神低迷等状况,说明牛已经发病了,要及时进行鉴别和诊治。而发热黄疸型牛病是最常见的病症。
在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病因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同。当患有无浆体病时,采用金霉素、土霉素进行注射治疗;针对巴贝斯虫病,因为使用的药物咪唑苯脲、三氮脒等都为高敏药物,治疗时应进行药敏实验,通过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牛感染泰勒虫病,需要用贝尼尔溶液进行肌肉注射,或者使用1.5%浓度的马拉赛昂溶液进行全身喷撒,另外还要做好健胃、补液等治疗;支原体感染后,应选用土霉素、四环素、黄色素、贝尼尔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选择适当剂量,避免因用量过多而引发病情的异变;对于螺旋体病症,可以用土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螺旋体病时,链霉素的剂量为25~30mg/Kg,每天肌肉注射两次,土霉素的剂量为15~30mg/Kg,每肌肉注射一次。
通过用药后,患有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病牛症状会有所好转,根据用药记录,病症会在3~5天后有所缓解,后期治疗有效率在97%以上。根据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表现、治疗诊断和病理解剖等资料,能够为病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让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诊治经验不断提升,诊断准确率也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群中特别容易感染和传播的疾病,引发这种病症的病因有很多,因此导致病牛产生的表现也不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病症问题,一定要做好对病牛的临床鉴别诊断,分析出引发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具体病因,进而对症下药,采取最合理的治疗措施,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在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根据以往总结的经验进行给药,也需要对病牛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病牛的体征变化,做好治疗方案的有效调整,总结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法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華,张彬,李双,等.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 分析[J].吉林农业,2014(4):69.
[2]王景春.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J].中国畜 禽种业,2014(12):77.
[3]韩颖.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探讨[J].农业 与技术,2018,38(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