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逻辑及其新时代价值

2018-11-26张坤坤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发展观的概念与研究意义,梳理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总结出发展观的新时代价值:明确发展目标,实现中国富强和中华民族崛起;优化发展路径,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理论;完善发展经验,增强发展观的主动性与预见性;夯实发展基础,切实保障发展观的实施。

【关键词】 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价值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从落后迈向先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发展观关注的是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等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每个领导集体背后对它的重新认识与再次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演变过程的梳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观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看法和解答,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随着时代的演变发展观也在不断深化,在中国历经五代领导集体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去粗取精,愈加丰富细腻的发展观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不同的发展观因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和对其认识不同而侧重点不同,但是对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像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都做出了回答。

身处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正式进入到了决胜阶段,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发展中政治体制、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很多方面以及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现今的发展观是对先前不同时期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针对如今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指导,所以新时代,更加有必要回顾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观,并结合当今发展形势下的新发展观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和“中国梦”的实现引领方向。

二、不同时期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发展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是一个事物成长演变的曲折过程。中国的发展观也是在不同的时期历经几代领导集体在曲折中前进。可以根据时间分段,总结为革命与战争时期的发展观、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发展观、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的发展观和新时代的发展观。

1、革命与战争时期的发展观

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发展观进行了艰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经济环境百废待兴、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国际形势跌宕起伏,毛泽东精确认清并把握国内外不安定的因素,提出稳固国内政治环境、改变贫困积弱面貌、恢复经济生产的首要任务。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了相应改造。在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美苏对峙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严重匮乏的情况,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学习苏联国家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优先发展工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并严格执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和合作社的方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泽东通过对苏联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格局、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各方面发展中需平衡的地方,初步建立了中国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也是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的开端。虽然在理论层面对中国的发展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对国家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出现了各种问题,像后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为后来国家发展提供了教训,也为后来的发展观提供了材料和理论来源。

2、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发展观

二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世界的主题,邓小平清晰认识到国内“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学潮兴起,国外苏东改革失败、政治风波动荡的两大背景,科学认识到中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观作出了相应改变,并在毛泽东发展观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界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就具体发展战略,一是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方针,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二是提出改革开放的划时代方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有力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就其时代意义,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发展观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创造力的发展观变革,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发展进步、融入世界开辟了道路。

3、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互联网等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涌现,迫切要求中国要加快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要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新思想和论断,是对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发展观的新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创新了马克思的党建理论,并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观不同于其他时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而且更加注重协调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还制定实施了像科教兴国战略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也为后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的发展观

进入21世纪,中国总体小康实现,但达成的小康是不全面低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随着世界联系不断深入,各种共同性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不断深化,党和国家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巨大挑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并实践新的发展观念与路径,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这是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发展,不仅在名称上体现了发展的概念,“发展观”一词首次运用,更在实际内涵中对发展观进行了创新与发展。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強调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这是对中国日益紧缺的资源和环境污染的重新思考和重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全面的引领作用。

5、新时代的发展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处国际、国内背景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发展观的内涵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创新,深化和升华了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新时代对发展观提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特色的内容和要求,继承并创新了前几代领导集体对于发展的看法和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发展观的高度概括,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扶贫上做了很多工作,更加注重民生,加大教育扶持力度等。其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发展观的新时代价值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出现过问题,但更多的是取得较大进步和成果。通过对中国发展观演变历程的分析,可以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新时代发展观的丰富和完善的相关经验,发展观在新时代更加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1、明确发展目标,实现中国富强和中华民族崛起

无论是强调发展经济是重视民生还是关注生态,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期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梦想,如今的中国也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历年的发展观都是在不同侧重点上增强中国国力,提升中国国家影响力,这也是发展观的初衷和目的所在。在发展观演变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中,发展观都在不同方面指引中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道路。

随着国际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发展观也在继承之前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尤其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新发展观,更是给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但是,发展观念无论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或增加怎样的内容,目的和主题是不会变的,都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優化发展路径,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理论

不断学习国际社会中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先进理论,善于寻找并利用促进中国发展的时机并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路径。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要继承并发扬中国以往领导集体对发展观的理论概括,还要借鉴并吸收国外关于发展观的优秀理论。

从第二大部分中总结到的中国自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与国际上发展观演进的趋势大同小异。像中国从最初看重经济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的发展,到后来重视经济、社会、生态与人的协调发展,与国际上发展观的演变趋于一致。有相似的发展轨迹就可以去借鉴相关进步的发展理论,而且国际上很多发展理论也处于先进水平,学习吸收国际方面理论,取其精华,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对中国发展观的完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完善发展经验,增强发展观的主动性与预见性

纵观中国自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过程,可以总结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在之前发展观的选择和运用上往往具有被动性,中国发展观的每一次演变总是发生在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出现严重问题之后。建国伊始,中国面临的基本发展使命是尽快构建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为了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减少发展中的代价,少走一些弯路,所以在对待发展问题上要努力增强发展观的主动性与预见性。如今国内外环境更加纷繁复杂,只有增强发展观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才能更好的做到趋利避害,获得长足发展。像可以运用基尼系数、人文发展指数和经济结构变动系数等指标来更准确地判断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为相应政策和思路的调整提供相对客观的数据,减少失误的出现,避免延误相关地方的发展。

4、夯实发展基础,切实保障发展观的实施

发展观的具体实施通常会受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只有认清发展形势,夯实发展的基础,才能使国家和社会顺利运行和发展。在新时代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观的基础上、在社会的多方面做了努力,不断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要在经济上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使中国经济发展朝良好方向进行,高度重视农村的改革问题,有序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在政治上,要以维护人民利益、保障民生为根本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发展观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并伴随着它们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艰巨,要把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切优秀发展理论成果集中起来,并不断深入学习新发展理念用以引领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更好更快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怀超.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 张俊荔.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启示,硕士学位论文[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

[3] 黄红生,诗泉.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式发展观[J].理论探索,2005(01).

[4]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观的演变与创新[J].理论视野,2007(04).

[5] 郭熙保.论发展观的演变[J].学术月刊,2001(09).

[6] 丰子义.发展实践呼唤新的发展理念[J].学术研究,2003(11).

[7] 王梦奎.研究和实践新的发展观[J].求是,2004(02).

[8] 渠爱雪、孟召宜.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的演变研究[J].经济师,2005(01).

[9] 欧阳海燕、马久成.从发展观演变的角度评中国的新发展观[J].武汉大学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

张坤坤(1994—)女,山东淄博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