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版兴起对编辑“把关”价值思考
2018-11-26庞艳茹
庞艳茹
摘 要 美国自出版的“井喷式”发展使得这种新的出版方式进入到公众的视野。自出版的兴起挤压了传统图书出版的空间,挑战传统图书编辑的存在价值。互联网时代,人的价值被广泛扩大,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者,知识生产由“编辑中心化”到“作者中心化”转变。但同时自出版也面临一些问题,因此在自出版环境下,编辑应找到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实现编辑职业的重塑与转型。
关键词 自出版;编辑价值;作者中心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6-0099-03
近几年来,自助出版正在成为数字时代发展最迅猛的新兴出版业态之一,目前我国自出版尚处于萌芽期。自出版(Self-publishing)起源于美国的“独立出版”,自出版是指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参与的情况下,由作者深度参与出版的新兴出版业态[1]。历史上许多名人、学者都曾进行过自出版,其中包括马克·吐温、约翰逊、理查德·尼克松等。自出版包括纸质书和电子书,但由于我国对出版资质、书号的严格限制,目前自出版主要集中在电子书领域,这种电子书也称“原生电子书”。
2008年,美国自出版图书总量首次超过传统出版图书总量,自出版已经成为市场品种数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并对传统出版构成极大挑战。据美国出版信息服务商Bowker公司统计(见图1),美国自出版图书总量从8万种增加到73万种,8年间增长率达到751%①。总体增速明显,呈现一种“井喷式”增长,美国自出版市场已经步入稳步发展的成熟期。
1 由“编辑中心制”到“作者中心制”[2]
我国图书出版一直以来是以编辑为核心的出版活动,编辑的把关机制决定了出版的内容和文化导向。自出版的兴起突显了编辑把关机制的缺陷,很多优秀作者被淹没。编辑把关的失职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网络自出版最多导致字节的冗余。自出版时代,更呼吁作者在出版环节的价值。
1.1 作者价值最大化
相比于传统出版,自出版更大程度上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出版使作者实现了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具有门槛低、版税高、周期短、作者自控性强等优势。通过传统出版,作者只能得到出版社实际收入的3%~10%的版税,且版税高低与作者名气成正比,而在自出版平台上,所有作者一视同仁,作品销售的大部分利润归作者享有。如亚马逊旗下的直接出版平台KDP(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作者可获得70%的版税。对于畅销书作家,采用自出版能够获得比传统出版更多的利润,因此,高利润也是作家青睐自出版的关键因素。随着自出版的优势越来越突显,更多的知名作者选择加入自出版领域。超级畅销书作家巴里·艾斯勒拒绝了传统出版商50万美元的新书预付稿酬,选择自出版的原因是想要获得著作的控制权、自由写作并期望创造畅销神话。
1.2 人人出版时代
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形态的改变,进而导致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数字麦克卢汉》中称:“因特网是传播的民主化,它嘲笑守门人。”②在网络传播的“地球村”里,垄断将难以为继。网络时代具有非集中化的特点,“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每一个电脑前的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即每一个作者都是核心资源。数字网络环境下,自出版打破了工业化时代的文化控制出版,每个人都持有进入公共领域的“准入证”,技术赋权使得每个人都有在公共空间表达的权限与自由,它促进了话语权由精英阶层向平民的回归。互联网极大地激活了个体的价值,知识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多元化、平权化的格局[3]。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把“You”选为“年度风云人物”,自出版时代正是一个“人人出版”时代,出版平民化使得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者,不再受限于编辑“挑剔”的眼光。自出版對于编辑“把关人”的跳过,使得编辑角色进一步被边缘化。
2 编辑职业困境
互联网激发了从未有过的内容生产力,剥夺了少数人垄断内容的特权。自助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的流程,从形式上脱离了编辑工作,也使编辑这一传统职业陷入困境。
2.1 编辑专业性被挑战
出版业长期以来是“精英主义”把持的行业,自出版的兴起是对精英主义的挑战。图书出版的本质属性在于选择与发现,而这一本质恰恰就是通过编辑的功能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出版的核心在于编辑如何更好的选择与发现。一本书的好坏,取决于编辑的喜好和判断。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出版,一是稿件内容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二是作品是否会有市场,但在很多情况下,出版社对于书籍商品属性的追求远远大于文化属性的追求。1986年,路遥将其作品《平凡的世界》的手稿交给《当代》杂志寻求刊发被拒,当今看这部作品的文学水品及市场影响力无需多言。多年之后,之前做过“退稿”决定的编辑反思:“我个人不可能超越时代,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犯同样的错误。”[4]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美国自出版作家阿曼达·霍金,她的作品《超能部族》在8年时间内屡次被出版社拒绝,转而加入亚马逊的自出版平台后,霍金以0.99美元的低价售出150万本电子书,收入高达250万美元。因此,掌握作品“生杀大权”的编辑,由于个人的局限性,无法超越时代预见未来,且文学的评判标准存在见仁见智的特点,编辑一人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阅读需求。编辑也许可以发现并打造一位好作者,但编辑的把关模式也存在扼杀优秀作者的可能性。因此,不妨建立“先出版,再过滤”的游戏规则,[5]让市场来决定一部作品的优劣,经过时间积淀,优劣自分。
2.2 编辑职业大规模业余化
编辑的“把关”特权来源于先前出版资源的稀缺,新近出现的多种出版选择使得出版不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互联网所引入的未来是出版的大规模业余化,将会带来从“为何出版这个”向“何不出版这个”的转变[5]。通常情况下职业性的自我设想与自我保护是有价值的,但却可能在许多革命性时刻变成不利因素。每项职业的存在都是为了解决某种专业能力的难题。客观上来讲,相比于工程师、律师、医生这些职业,图书编辑的职业门槛并不是很高,每个人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简单的排版与校对,社交化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图书营销也不是什么难事。因此,编辑职业大规模业余化使得编辑“把关者”的价值被进一步低估。
2.3 编辑工作被技术替代的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中。BBC大胆预测,未来将会有50%的普通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不幸的是记者、编辑也在其列。而编辑目前所担任的工作中,选题、审稿、校稿、排版等,均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美国自出版平台Blurb开发Booksmart“傻瓜”软件,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及文稿内容选择一种书籍模板,作者只需在特定位置上传文字和照片即可生成一本书,简单易用,设计极其人性化。一定阶段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正是由于局限性的存在,才能进一步挖掘编辑从业者特有的价值空间。
3 编辑价值重塑
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时代的自出版也是毁誉参半。
其一,出版物整体质量低。自出版把关环节的缺失可能导致出版物泛滥和整体质量降低。
其二,内容结构单一、盗版严重的问题。网络自出版的题材主要集中在文学、自传等类型,以及自出版平台缺乏对作品版权的监管,这些问题也是国外自出版所诟病的问题。
其三,卸落主体承担。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担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内容为王”是其主要特征。而自出版创作主体从传统精英手中夺回了表达的公共空间,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得自出版作家卸落了传承文化的主体承担。
传统出版物的品质依托于强大的编辑力量,编辑仍是传统出版社最显著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那么,在自出版时代,编辑的价值真的为零吗?或者说,编辑该如何应对时代的新变化,进行价值重塑。
3.1 由“把关人”向“服务者”转变
一切行为的转变都是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在传统出版中,出版社或编辑的“把关”特权来源于对知识的把控和垄断。阿尔温·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定义了“社会权力”的新含义,暴力、财富和知识组成了社会权力的框架,暴力和财富本身终将依赖于知识形成权力的转化[6]。新型社会的崛起之后,知识成为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社会化限制,解构了工业化时代机构的权利和荣耀,知识生产变得更加平权化。因此,编辑在新时代下,首先应找准自身定位,保持开放学习的观念。编辑大师麦克斯·珀金斯认为:“编辑并不会给一本书增添东西,他什么也没有创造,而是在帮作者释放能量”。“内容为王”使得作者正在成为出版的核心资源,编辑需积极向“服务者”角色转变,更大程度上满足作者需求,维系好作者资源,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3.2 转变“等稿来”的工作观念
相比于美国的自出版市场,我国自出版生存环境面临一些现实层面的法律规制。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以及我国对于图书书号的限制导致书号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法律规制的角度说,该条例已经将个人出版纸质图书的可能性排除了。正是因为国家对于出版资质及书号的保护,出版社可以利用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积极应对自出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编辑可根据自出版平台畅销图书阅读量的可靠数据,发现好作者,主动约稿作者,转变“等稿上门”的工作姿态,改变编辑“来稿加工”的工作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寻找优秀作者,拓宽作者资源,降低出版风险,在保证作品文化属性的同时,追求经济
利益。
3.3 从图书编辑到产品经理
优秀的编辑,在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同时,也要为自己做嫁衣。以自己的方式深度参与产品的生产、营销。北京读客公司一直坚持“像买牙膏一样卖书”的理念,在选题策划与市场营销过程中,运用产品思维,善于从读者的购买心理流程出发,找准市场定位与读者预期,将快速消费品营销模式带入传统书业。这就是产品经理的思维,而不仅仅是编辑的思维,将一本书当作一个项目来运营,为每一本书量身定制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最优的形式推荐给最需要的人,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通过优秀作品打造编辑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和作家。
注释
①Bowker.Self Publish Report in United States.http://www.bowker.com/search?searchKeyword=Self+Publishing+Reports.
②保羅·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参考文献
[1]刘蒙之.美国图书“自出版”模式的历史、现状与评价[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4):141-143.
[2]刘影.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转向——从编辑中心制到作者中心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3):405.
[3]喻国明.关系赋权:社会资本配置的新范式[J].编辑之友,2016(9):5.
[4]腾讯文化.JK罗琳作品被退稿因为写得差?[EB/OL].[2018-07-17].http://cul.qq.com/a/20160331/046738.htm.
[5]克莱·舍基.人人时代[M].胡泳,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6]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