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助推梨业转型升级
2018-11-26李艳萍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郑州果树研究所与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全国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2018年8月17—18日在许昌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局长王述民主持,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曹永生所长、赵玉林书记、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河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产业办主任王俊忠,许昌市副市长楚雷,建安区区长马浩等出席。有来自全国22个省的专家、企业和种植户代表约150人参加会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指出,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是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部门支持下,科学家、企业家与农户紧密结合,共推梨产业发展,共筑梨科技进步的成功模式,是从品种、种植、植保、储运、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创新的有益探索,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是梨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曹永生表示,该项目通过顶层设计,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为實现梨产业整体提质增效,针对产业问题,提出“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技术主攻方向,根据全国不同生态区气候、土壤、经济和社会条件,开展梨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特别是品种更新换代、风味品质提升、绿色病虫防控、简约种植管理、果园生态恢复、技术措施优化等共性技术方面的技术创新和集成,形成适用于不同产区、可复制的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通过示范推广,有力推动了梨产业转型升级。
“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李秀根研究员在大会上作的研究与示范总结报告中指出,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首先,主栽品种老化,优质果供给不足。主产区仍以砀山酥梨、鸭梨、金花梨和南果梨等传统晚熟地方品种为主(占70%左右),品种老化、质量下降、优质果供给不足,且成熟期过于集中。其次,栽培模式老旧,整形修剪繁难。我国绝大多数梨园仍旧采用传统大冠稀植模式进行栽培,树体高大,管理和采收困难。同时,大冠树形为5级层次结构,整形修剪各有要求,难以掌握,造成大量梨园失管荒废。其三,施用化肥过量,土壤生态失衡。近20年来,为了片面追求大果和高产,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肥,欠施有机肥,严重破坏了土壤生态,土壤酸化板结,理化性质变劣,进一步导致梨树生理失调。”李秀根说,近年频繁出现的龟背果、猪嘴果、虎皮果、霉心果等问题,绝大部分与单一或过量施用化肥有关。最后,依赖农药过多,安全隐患匿藏。一些种植者不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知识,每年滥用化学农药。生态失衡反而导致病虫害连年暴发。
为解决上述难题,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李秀根研究员带领其团队创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优二改三减四提高”梨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即选用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树形,减施化肥、减喷农药、减少用工,提高果实品质、提高果业经济效益、提高果园生态效益、提高果农收入。通过项目实施,示范区梨园做到了化肥零施用,化学农药用量减少70%以上,优质果率提高了25%,亩增效1 500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项目辐射推广50万亩以上,有效推动了我国梨产业绿色发展。
(本刊记者:李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