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2018-11-26王蛟

商情 2018年44期
关键词:德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

王蛟

【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基础,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同时,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法治 德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历史基础

(一)汉朝“文景之治”

(1)“与民休息”和“轻摇薄赋”的政策。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在继续推厅“与民休息”政策的同时,还施行了“贵粟”政策。即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虽然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但由于经济富足,商业、商人得到了发展。商人依靠倒卖农作物发家致富,农民却因此生活困难。因此,汉文帝颁布政令,允许商人用粟米换取爵位,使得国库存粮充盈。在此基础上,文帝继续推行“轻摇薄赋”的政策,大大提高了商人和农民对于种植的积极性,使得社会生产不断进步。

(2)修订法律制度。文帝在位期间,对汉朝的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对秦朝以来的严苛刑罚进行了废除或调整。文帝废除了前代的残酷的肉刑制度,如用“城旦春”(男筑城、女春米)代替“黥”(面部刺字),用杖责三百代替“劓”(割鼻子),用“钦”(铁圈束脚)代替“刖”;同时,文帝还下令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一人犯罪株连家族的“连坐法”,文帝在位23年期间,很少使用刑罚,期间被判处死刑的不超过400人,体现了汉代法令的开明与进步。景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实行宽刑政策,规定了实行答刑的刑具的大小,且规定只能鞭打臀部,同时他还一再减少答刑行刑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实行“刑法宽减”的统治措施,实现了政通人和的盛世景象,为后世所少有。

(二)唐朝“贞观之治”

(1)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健句千古名言就是出自唐太宗之口,太宗也常以此来告诫自己和群臣,因此,均田制这个重要的发展经济的措施,在太宗时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此外,太宗在前朝税法租调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庸”,允许用输帛代替摇役。前朝也有此制度,但规定只有50岁以上方可享受此权利,太宗取消了年龄限制,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2)修改《唐律》。唐太宗令房玄龄、长孙无忌修改、编写《唐律》,前后历时十年。至高宗时,长孙无忌等人按照《唐律》的条文进行诠释,撰写了《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被视作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成熟的标志。幻奢律》共12篇,502条。条文涉及边防国防、唐赃枉法、户籍、田宅、赋役、婚姻家庭、谋逆、抢劫、斗殴、追捕逃犯、审讯、判决等方面,内容极其丰富。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宽减刑罚。废除了前代《开皇律》所规定的酷刑和肉刑,减除死刑163条,其中减除流配92条,减除徒刑71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刑罚的量刑减轻。二是条文释义明确。幻奢律疏议》对每一個条文都有明确的解释,这就避免了裁判官自由释义,维护了司法的公正性。三是立法严谨、慎重。唐太宗对幻害律》的制定十分看重,曾多次主持群臣对新律法的制定进行研究。

(3)重视执法。唐太宗在位期间,尤其重视三省定策、封驳、执行的作用,三省即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最高决策机构,尚书省为最高执行机构,门下省为审核机构,如发现问题,可以将决策驳回,三机构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此外,为了加强监督,唐太宗还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同时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同宰相一同在政事堂议事。他还强调“法者非联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要求群臣严格按照法令、制度办事。太宗此举,有利于法令的严格、有效执行,对贞观期间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一)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道德的教化作用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许多对人们道德层面的要求往往都被立法所确认。立法要维护宪法权威、反应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科学立法的本质要求,也是以良法推动善治的现实需要。其次,在执法、司法的过程中,也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公序良俗,其中最重要的是执法、司法活动必须要对社会行为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以此来推动道德的进步。2006年,南京彭宇案的判决一经公布,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一是许多年轻人“想扶而不敢扶”老人,因为扶起老人可能会承担同彭宇一样的法律后果;二是许多人效仿此案,倒地碰瓷,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大大减退。有人评价,彭宇案后,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五十年,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案的判决书确实使中国的道德建设开了历史的倒车。与此相对的是发生在今年的电梯内劝阻老人吸烟案。一名医生在电梯内劝阻一名吸烟的老人,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各自回家后,老人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老人家属遂将该医生告上法庭。一时间,此案被视作十二年前彭宇案的翻版,在“敢不敢扶起倒地的老人”之后,“敢不敢劝阻吸烟的老人”成为许多人关注话题。一审法院基于公平原则判决该名医生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二审法院则对一审判决进行了纠正,判令医生无责。二审判决书有这样一段内容:“本案中,杨某对段某某在电梯内吸烟予以劝阻合法正当,是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一审判决判令杨某分担损失,让正当行使劝阻吸烟权利的公民承担补偿责任,将会挫伤公民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性,既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也与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进社会文明,不利于引导公众共同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判决书体现了司法对道德的积极、正面引导,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是法治建设的进步。

(二)道德层面的突出问题需要运用法治手段加以解决

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则留存于人们的内心。当道德层面的一些突出问题愈演愈烈时,需要动用法治手段加以规制。如诚实守信属于道德层面,但现今某些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此时再依靠道德教化作用已无法达到效果。因此,对于某些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必须用失信惩戒措施来解决。又如,我们的执法已基本解决了车辆闯红灯的问题,与此对应的是,行人闯红灯问题变得突出,且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及行车安全。过去,对于行人不要闯红灯的问题往往停留在道德层面,使用倡导、宣传等手段呼吁人们遵守交通规则。而当我们发现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已经难以扼制此风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让违反交规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再有,今年某直播平台,公然在其首页宣扬“未婚先孕”、“全网最小妈妈194未成年妈妈”等违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以此来哗众取宠赚取眼球和流量,对许多未成年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被曝光后,有关部门运用反应、果断采取手段对该平台进行清理和整顿了,及时遏制了不正之风。

猜你喜欢

德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叶礼赞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