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急救二三事
2018-11-26郁诗阳
郁诗阳
医学上将骨折定义为“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跌倒、外伤、运动损伤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骨折。
骨折的类型
骨折根据程度,可以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我们老百姓通常所说的“骨裂”,其实就是不完全骨折中的一种,医学上称为“裂纹骨折”,其本质也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因此在治疗上也应该遵循骨折基本的治疗原则。
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可以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指的是覆盖骨折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损伤破裂,使骨折断端和外界相通的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开放性骨折处理起來更复杂,由于骨骼突破皮肤屏障,会导致细菌进入骨断端,处理不当易引起感染,甚至发生骨髓炎。
如何判断骨折
通常来说,骨折之后局部微循环破坏、血管破裂、血液外渗,会引起骨折部位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瘀血,并引起关节功能障碍,但是这些在一般的外伤中也会出现,并不是骨折的特有体征。如果出现以下表现中的任何一种,就提示您发生了骨折:伤后出现局部畸形,肢体等出现异常活动,移动肢体时有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的急救处理
在意外伤害现场,如果出现骨折的情况,首先要保持镇定,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向周围人寻求帮助,并做好初步的急救措施。
接下来要评估伤口的情况,如果有出血或者骨折断端外露,就要进行止血的处理。就近找清洁、干净的布片、衣物覆盖伤口,再用布带包扎加压止血,包扎时从近心端到远心端固定包扎,如遇到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尝试将骨折端放回原处,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
在处理好伤口后,要对骨折处进行固定,避免局部二次损伤,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在事故现场可就地取材,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以作为临时固定材料,固定住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如没有合适的物件也可将受伤的肢体同躯干或健肢绑在一起,起到固定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固定是暂时的,应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对骨折进行准确复位。
在完成以上现场处理之后,便可以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或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伤员转运到医院进行治疗。要注意的是,在搬动患者和转运的途中,一定要注意动作轻稳,避免震动,特别对于怀疑有脊柱损伤的患者,必须平卧于硬板上,同时固定好头颈部,不能轻易移动伤员,防止进一步损伤。
骨折急救中的误区
在事故现场,帮助受伤者是我们的本能反应,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正确的处理反而会“好心办坏事”,导致患者伤情加重。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几点常见的急救误区。
1.受伤后用手揉捏按摩
扭伤或骨折时,我们常会对疼痛或者肿胀的部位进行按摩,希望能够缓解疼痛。但实际上,当软组织受伤后,正是内部出血的高峰期,此时用手揉搓,反而会加速内部出血。此时应避免受伤部位活动,并且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2.对患处进行热敷、涂红花油
红花油等“活血化瘀”的药膏是老百姓家中常备之物,但是在受伤初期,涂抹红花油或者进行热敷会加重患处肿胀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采取冰敷,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受伤部位,这样有利于局部微血管的收缩,以减轻肿胀、疼痛。
3.剧痛、不能走路才是骨折
笔者在急诊常会遇到一些患者,骨折后因为没有感觉明显疼痛依然活动行走,结果导致原本移位不大的骨折发生明显的错位,甚至造成残疾。建议大家在急性损伤后,立即停止活动,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