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汉地区美术展览的综合影响
2018-11-26文婷婷
摘 要:由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武汉地区位于华中,武汉地区的美术展览以其独特的展览个性辐射着整个华中,乃至中国腹地。在这一过程中,武汉地区美术展览的影响也逐渐扩散。在政治上,通过美术品宣传抗日,激励民众抗敌志气;在经济上带动工艺进步,促进艺术市场,活跃地方经济;在教育上,通过展览传播美育,启迪心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关键词:武汉;美展;政治;经济;教育
一、武汉美展在政治上的影响
武汉地区美术展览在政治上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抗战时期。尤其是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陪都,变成全国以宣扬抗战为主旨的文化中心,武汉地区抗日主题展览会在政治部三厅的主导下蓬勃发展,用美术作品宣传抗日、激励士气。据不完全统计从1933年开始到1938年武汉沦陷为止,武汉地区抗战主题展览共11个。高频率举办宣传抗战主题的美术展览,使得武汉在陪都时期集聚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并通过美术展览的形式宣传抗战、支援抗战。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上下迅速投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保家卫国运动中。艺术和文学在此时显现出极大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功能。由邵力子等执笔的《抗战与宣传》(第二辑)中,郭沫若在该书第五章撰《文艺与宣传》一文,并指出“文艺的本质就是宣传”[1]。
民国时期武汉美术展览活动产生最大政治影响的莫过于1938年4月10日政治部三厅举办的美术歌咏游行大会。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于1938年4月在武昌昙华林成立之后,实现了文艺界的大集合,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其中美术界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郭沫若、田汉作为政治部三厅文艺界的领导,为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抗日宣传工作,他们将宣传周每一天按照不同的文艺媒介进行命名和设计,为扩大宣传周中的美术日,在武昌黄鹤楼集合,举行美术歌咏火炬游行大会,参加的军民众多。
美术歌咏火炬游行大会是一种集群式的美术活动,包括“张善孖正气歌图像展览会、廖冰兄抗战连环漫画展览会、抗战漫画标语印刷品及大布画展览会”[2]等美术展览,以及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
本次宣传周的高潮出现在美术日的当天晚上,郭沫若用文字详细记载了当日盛况:“七号,消息传播开来,当天把那火炬游行提早举行,真个是家家庆祝,人人称贺,参加火炬游行的,通合武汉三镇,怕有四五十万人。特别是武昌的黄鹤楼下,被人众拥挤得来水泄不通,轮渡得乘客无法下船,火炬照红了长江两岸。唱歌声、爆竹声、高呼口号声,仿佛要把整个空间炸破。”[3]由此可见,此次扩大宣传周活动举办成功,收效显著,特别表现在美术日,达到了团结军民大众,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民族抗日热情高涨,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影响。
随着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举办的“抗敌美术展览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敵协会举办的“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政治部三厅于黄鹤楼下举办的“抗战壁画展”“汉口抗敌流动画展”,漫画队在黄陂街头举办的“抗战漫画展览会”等一系列抗日主题展览的推进与实施,武汉的抗敌士气通过美术展览的宣传鼓舞达到高潮。
二、推动武汉城市经济发展
武汉美术展览最早存在于武汉劝业奖进会中,武汉劝业奖进会是在华中率先举办的全国性商业博览会,在促进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全省乃至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
艾险峰认为:“博览会主要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其对武汉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主要是体现在经济方面,博览会场上的营业和所集聚的人气,给众多商家带来了商机,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武汉劝业奖进会及民国时期武汉的国货展览会,既允许参展商家售卖商品,使其获得经济利益,也利用博览会期间因人流量大而出现的商机,招商营业,亦会给武汉当地商家带来经济利益。” [4]除武汉劝业奖进会本身对武汉经济的直接促进外,大量商人、场所向劝业奖进会会场靠拢,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武汉劝业奖进会在会场南边开辟了较大营业场所,由湖北官钱局新建的数百间房子组成,招商承租,以会期为限,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活络了地方经济”。[5]
武汉地区的美术展览,大多于市中心选择场馆举办,如举办“中国画会近作展览会”(“海上名人书画展览会”)的汉口歆生路冠生园、举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的汉口国货商场等均是武汉的繁华之所,在市中心的商场举办美术展览吸引民众前往参观,并发生消费行为,间接带动了市场的繁荣。
三、美术展览在文化教育上的影响
美术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自古以来就被统治阶级用以宣传文化、教化民众。近代以来,以宗教壁画、年画为主的传统美术宣教逐渐被美术展览取代,汉口开埠后,这一趋势在武汉愈发明显。举办美术展览的目的往往在于教育民众、发扬文化。如1935年汉口美术展览会的目的在于“激发国民民族意识,加强国民向上心与团结力,罗致艺术人才,培植本市三民主义文艺组织之根基”。美展筹委会秘书、会场主任林荣葵认为举办美展之动机是“提高人类爱美之情绪,丰富其生活,并以发扬国光,使社会由向上之动机,陶化人心,调节生活,利用美术之功能,以激发国民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谋提倡工艺美术,以为发展民族工业,建立国民经济之初步”。
1936年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举办的“全国新闻纸杂志及儿童读物展览会”其宗旨据筹委会宣传是“鉴于武汉文盲众多,文化低落,值此猛力建设救亡之时,发展社会文化,尤为当前急务[6]”。展览本身具备艺术教育功能,艺术作品的直接展示,能够启迪心智,提升观众审美能力,各类报纸上的美展评论文章对展览的阐释说明、评论推荐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展览内容的了解,完成了一次审美培训。
展览启发民智、传播文化的教育效果,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其一是展场上美术作品的直接展览展示。使人在获得美的欣赏的同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美术作品不仅其本身承载着一定历史、人文、艺术意义,配合其装裱、布置、介绍、说明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的汇聚场,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游乐场[7]。”众多的美术展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近代武汉城市社会之趋新变异,提升武汉市民的整体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249.
[2]姚伟钧,李明晨.黄鹤楼史话[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203.
[3]刘元树编,郭沫若创作精编·郭沫若自传(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107.
[4][5] [7]艾险峰.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新闻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416.
作者简介:
文婷婷,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