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相生的园林建构理法研究

2018-11-26毛贵凤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设计

毛贵凤

摘 要:随着设计的普遍化,蕴含在设计中的美学力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总体来言并不成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探究更是缺乏。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对虚实相生的园林构建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趣,从而学习中国传统的设计智慧,逐步厘清自身的文化模式和美学形态,为现代设计服务。

关键词:美学力量;设计;传统园林;虚实相间

20世纪以来,设计产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在设计产品中的美学力量也主动或被动的影响着人们。注重设计美学的产品促进了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生产者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使用者提高生活品质,展示个性化[1]。现代美学所倡导的多样化、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主张人性等,对设计界乃至社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中国,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总体来言并不成熟[2]。目前设计理论界对美学研究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探究更是缺乏。因此,我们要在学习西方现代设计美学的同时,大力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使中国当代设计具有和中国悠久历史相一致的中国特色。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技巧,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构建技巧和审美方式。

一、虚实相生的园林建构理法研究

“虚实相生”是蕴含于诗书画意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美学准则[3]。《画荃》中有一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句话虽然是笪重光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理论,但运用于园林中同样适合。在中国传统园林建构中,通过造型、空间划分、景观元素布置等处处涉及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造园者通过对景的塑造,做到对境的营造,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追求对园林意境美,实现自己寄情山水,物我交融的超脱感。本篇主要以建筑和堆山叠石为例来分析虚实相生的建构理法处理。

建筑是园林必不可少的功能性组成部分,虚实处理得当方能使建筑在空间中融洽和谐。建筑对虚实的运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建筑本身。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建筑,外部形体为实,内在可用空间为虚,其本身就构成了虚实的对比。建筑布置、造型、位置等也可以营造出虚实的效果,计成的《园冶》记载:“亭台影罅,楼阁虚邻。”“南轩寄傲,北牖虚阴。”等,都是利用建筑本身营造出虚实效果,以使建筑成为园林中的可欣赏元素。其二,建筑立面也可以划分为虚实两部分。墙体为实,虚的部分为门、窗、洞等。建筑立面的虚实相间,使园内空间相互渗透,空间通达,有调和和过度的作用。其三,建筑与其他园林景观对比可以形成虚实的关系。小型院落里,造园者靠墙布置花草叠石,花草叠石的影像映衬在墙面上,形成对比,在这里,花草叠石为实,墙面为虚。

堆山叠石在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园林中的山石具有点缀空间、遮挡视线、划分空间、形成蹬道等各种作用。在这些作用中,也充分的运用了虚实的处理手法。园林中的山石就单个欣赏来讲,其峰、峦为实,洞、壑为虚。较大规模的堆山叠石,从外部看重现了自然峰峦峭壁的风貌,具有咫尺山林的野趣,是实景。从内部看,其所形成的沟涧洞壑,造成了具有曲折不尽的神秘感的“虚”的空间[4]。推山叠石的比例关系也是虚实处理的关键,宋李澄叟《画山水诀》记述:“稠叠而不崩塞,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虚中求实。”因此可以看出,推山叠石应虚实相间、比例的当,才能富有美感。山石也可以用作水池的驳岸。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山为实,水为虚,如果巧妙的运用山与水的关系,可以营造出园林空间的视觉中心。

二、虛实相生的园林建构理法所体现的美学力量

和精神

(一)园“境”空间的营造

虚实相间的手法能够使实景化虚,虚景成实,帮助园林意境的产生,实现物理性园“景”向审美性园“境”转化。

《庄子·人间世》有言:“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虚”也就是“空”,是心境的空灵。庄子认为应该用“心”“气”“道”去感知事物与思考,做到“虚而待物”[5]。这句话是中国虚空观的哲学反应,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深远。我国传统园林建构的美学目标也以虚空观为美学目标。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便是虚空观的转化手段,有了虚实的对比,园林空间能突破实体界限的突破,反应出空间表现力。宗白华说:“中国园林化景物为情思,这是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虚实相间的建构方式,不仅可以设计出多变化、有遮掩、富变化、耐游观的园景,还可以利用其美学特性引导游者由视觉空间向体验空间、想象空间的转变,由“景”至“境”。

(二)缩移天地,小中见大

现存的传统园林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借助对自然山水的理解,营造出具有山水写意的园林景观,可谓缩移天地,小中见大,将“壶中天地”“芥子那须弥”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明代《园治》中“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的论述,说明“壶中天地”已经成为园林创作的指导思想。“壶中天地”反应了园林建造者与使用者们追求畅游自然、自得其乐的精神向往。“芥子那须弥”从一个侧面高度总结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园林营造者和使用者虽然醉心于他们的“芥子”式小园,但心灵的精神空间却越来越大。虚实相生是“壶中天地”,“芥子那须弥”思想营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园林最求“小中见大”的一大推进[6]。从“自然尺度造园”到“壶中天地”再到“芥子那须弥”,预示着中国传统造园者美学观的变化,造园者逐渐由模拟自然走向意境创作的营园理念的变化。

(三)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表现

园林的发展受到诗、书、画的影响,同时,园林又是部分作品的摹体,承载着诗歌画所表现的精神。园林意境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园林构建手法的运用是将文化理念生活化的一种表现。虚实结合的构建手法体现了诗、画、文学中所追求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审美观、澄怀观道的体验观以及融于自然的精神观。元、明、清的大师如倪瓒、计成、石涛、李渔等人都集诗、画等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同时他们也是园林铸造的精通者,他们对园林的营造是文学思想由精神生活转向日常生活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

李泽厚言:“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美不仅在于功能,也在于精神。诗情画意的文化审美观进入园林是造园思想的一个巨大超越,是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表现。文化、艺术、生活的相互交融渗透,使当时的园林具有了传统美学的特色。

三、结语

虚实相生的园林构建手法所蕴含的设计美学与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美学注重人在环境中的感受,强调人的主体性。其不仅注重物的实体性、使用性,还重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达到“境”的营造,引导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些都与现代设计美学所倡导的生态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活方式理念有着相通之处,对于解决当下设计所存在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虚实相生的构建手法只是深厚的古典园林营造美学的一部分,当代设计者应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元素,探寻民族性的表达方式,逐步理清中国的文化模式与美学形态。只有这樣,中国设计美学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延续与创新,为当代设计注入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2]胡志平,张黔.近二十年 中国设计美学的发展:走出技术美学[J].文艺评论,2014,(19):98-102.

[3]张缨,张倩.中国传统园林的虚实相生与心物交融[J].装饰,2004,(26):40-41.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何平.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2008,(19):41-46.

[6]刘珊.符号江苏:苏州园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iOS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