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沿江路滨水景观的功能复合化设计研究

2018-11-26敬开立王萍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整体性

敬开立 王萍

摘 要:面对城市不断扩张而造成土地资源日益稀少的现状,复合化设计成为了滨水区更新的重要设计手段。探讨广州沿江路滨水区功能复合化设计模式出发所形成的局限性,即“水—城、水—陆分离”的空间碎片化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从整体性视角提出功能复合化设计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广州沿江路滨水景观功能复合化设计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滨水区;复合化设计;整体性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滨水区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逐渐成为城市中最具开放性的区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滨谊教授认为:滨水景观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开放场所,其所具备的承载力的大小决定了滨水景观区的活力程度[1]。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个人的生活空间转移到滨水区,从而导致滨水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稀缺,这一转变现象便促使复合化设计成为滨水景观空间更新的必然[2]。广州沿江路滨水区位于广州市珠江北岸,西起六二三路,东至东湖路南段,全路包括沿江东路、沿江中路和沿江西路三部分。广州市传统中轴线至海珠广场将它一分为二,同时也位于城市的东西轴线上,不仅对城市景观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承载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面对城市的急速扩张,广州沿江路滨水区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复合化设计策略,虽然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同时也遗留下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功能复合化模式下所形成的空间碎片化现象。本文主要探讨其功能复合化设计模式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从整体性视角为广州沿江路滨水景观功能复合化设计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广州沿江路滨水景观功能复合化设计更新以及其他地区滨水景观的功能复合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广州沿江路滨水区功能复合化设计局限性分析

从功能复合化模式来看,广州沿江路滨水区主要包括“防洪功能—交通功能”和“交通功能—休闲功能”两种功能复合化模式。一方面,由于“防洪功能—交通功能”和“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功能复合设计缺乏对交通连续性的考虑,造成机动车道割裂滨水空间,造成了“水—城”相间的空间碎片现状;另一方面,由于“防洪功能—休闲功能”的复合模式缺乏对亲水空间的考虑从而割裂了水与陆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功能多样性的缺乏。

在沿江东路和沿江中路滨水段,主要采用高高的防洪驳岸和沿水交通的步行绿道进行相互复合,这种“防洪功能—交通功能”复合模式下的步行绿道虽然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观水性,但是高高的防洪驳岸阻隔了人与水之间的互动,造成了滨水景观复合空间中的活动性过于单一。虽然在滨江东路滨水步道的腹地区也设有部分休闲空间来供市民休闲娱乐,但与滨水步道难以产生复合化效应,在功能效应上仍然停留在“1+1=2”上。在滨水步道上,人们通常只能享受到远距离观景或运动的单一休闲功能。尤其是在沿江中路滨水段,“防洪功能—交通功能”复合模式造成了活动功能的极度缺乏,人们只能在废旧的室内空间中设置简单的儿童游乐区来丰富滨水空间的活动(图1、2),大大降低了市民的参与性。

在沿江中路和沿江西路滨水段,大多是防洪驳岸和过境交通的复合方式,东西方向的机动车道给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在人行道通往滨水步道处仅有不到一米宽的入口(图3),给人们的通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大大消弱了人们通向滨水区的可达性,从而造成“水—城”分离的现状。另外,在沿江东路滨水段的林则徐纪念园,则很好地利用了“交通功能—休闲功能”的复合模式(如图4所示),利用高架桥和滨水步道旁的小广场进行复合,在满足广州城市交通需求的同时,还能在炎热多雨的夏天,形成一处遮风挡雨的室内休闲空间。

相比较而言,滨江东路滨水段的功能复合模式虽然比滨江中路和滨江西路滨水段要更为丰富。但就整个沿江路滨水区而言,功能复合化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复合模式只是局限于滨水腹地区,并没有在临水处实现这种复合模式,在实现防洪的基础上创造出多样的活动功能。另外,又由于对“防洪功能—休闲功能”复合模式的忽视,同样造成了滨水活动的缺乏。

三、广州沿江路功能复合化设计的整体优化策略

广州沿江路滨水空间碎片化的产生要由于功能复合化设计的不合理所造成,其表现为对视线通道的阻碍、人与水之间互动的割裂及机动车道对通达性的阻碍。因此,在空间形态复合化设计中,笔者建议从整体策略出发,通过加强视觉廊道的延续性、人与水的互动性和交通上的可达性,以此来提高滨水景观功能复合化空间的整体性。

(一)注重空间形态复合下的视觉连续性

格式塔学派认为,当人们注视某个物体时,作为感知者的心理就是把视觉场中分离的碎片排列成一个连贯的整体[3]。所以在滨水景观复合化设计中,要实现滨水景观复合空间的整体化,就必须要使滨水腹地空间与临水空间产生“对话”,而这种“对话”行为则是由人的视觉联系来作为沟通的桥梁。所以,滨水复合空间中各子空间视觉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影响着滨水空间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在广州沿江东路滨水段水平式空间和斜坡式空间的复合处,如果能够移除阻挡视线的构筑物和植物,加强视觉的连续性,人们在这处复合空间中将享受更好的观景效果,以此达到与临水空间产生良好的“对话”,必然会提高滨水景观复合空间的整体性。

(二)改善空间形态复合下的交通可达性

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可有效引导市民进入滨水景观复合空间中,增加滨水区的活力[4]。同时,交通还是连接滨水区与临界城市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水—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可以有效防止滨水区与临界城市的割裂,提高滨水景观复合空间的整体性。在广州沿江路滨水景观的功能复合化设计中,可以在水平式空间与垂直抬高式空间的复合处加强垂直步行系统来改善交通的可达性。例如,在广州沿江西路滨水段可以加强水平式空间与垂直抬高式空间的复合,将人们的步行空间引到垂直方向上的复合空间中,可以避免穿越机动车道到达滨水区,以此来加强交通的可达性,并有效引导人们进入滨水区,增加市民的参与性,提高滨水区与临界城市的整体性。

(三)提高空间形态复合下的亲水互动性

亲水是人的天性,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水始终是滨水景观复合化空间中最具吸引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临水区是滨水景观复合化空间中活动最为丰富的地方,因此人与水之间良好的互动行为成为提高水陆之间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在广州沿江路滨水景观的功能复合化设计中,由于滨水区曾经作为通商航道,几乎都是采用高高的防洪式驳岸来实现防洪护堤的作用,可望而不可及的水陆复合设计方式阻碍了水与水的良好互动性。

因此,要想提高水陸之间的整体性,就必须以人的需求为标准,通过构建水平式空间与阶梯式空间的复合模式,创造出适合人体尺度的多样活动空间,满足人们戏水、观水等各种亲水需求,并通过这种直接的亲水互动活动加强水与人、水与陆的联系,从而提高滨水景观复合化空间的整体性。

四、结语

功能复合化设计下的空间碎片化现状是缺乏从整体性去思考功能复合化模式,本研究针对广州沿江路滨水区“防洪功能—交通功能”和“交通功能—休闲功能”的功能复合模式探讨了水与城割裂的问题,提出视觉连续性优化策略修复视觉场中的分离碎片、改善交通可达性下的行为诱导策略整合陆与水的割裂、加强亲水互动性优化策略提高人与水互动的割裂问题。这些优化策略不仅为广州沿江路滨水区的碎片化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整合作用,同时也为其他滨水景观的功能复合化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园林三元论[J].中国园林,2013,(11).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约翰·贝斯特.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敬开立,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生态修复。

王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整体性
浅谈幼儿教育的整合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浅议中学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