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共生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2018-11-26汪颖汪永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设计乡村

汪颖 汪永平

摘 要:乡村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得共生景观理论方面进行景观设计再思考。根据多篇文章的研究,从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的共生性,国内外共生景观的研究比较中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借鉴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共生理念、绿色理念、生态理念,使乡村景观设计可以体现自然和人工的共生。

关键词:环境设计;乡村;共生景观;生态理念

共生景观的研究环境设计方面的共生,其实就是自然环境、人工设计景观和人类历史文化的共生。自然生态,大自然中一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共生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的一个物种不可能单一存在,必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自然环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可以共同发展,相互融洽。

一、研究历史

根据从知网上查找文献中发现:共生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共生景观的研究只有短短十年左右,从2009年开始从共生理论方面进行的景观设计思考逐年增加。2009-2016之间研究最为仔细,每年有近百篇与共生景观相关的论文发表。目前国内对共生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与城市共生、住宅小区景观的景观共生、森林公园的景观共生、乡村景观的共生等几个方面,在乡村共生景观设计的研究效果比较显著。李春涛的《共生机制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滁河景观设计为例》(2009)中阐述乡村景观设计要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生;景观规划中注意乡村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的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赵全儒在《具有乡村空间景观特色的新农村规划研究》(2009)中就讨论了新农村中的乡土特色与自然的协调和共生,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就是乡土特色的共生景观;提出了保护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景观美学原则、人文原则这五种原则为基础的乡村共生景观,使乡村景观赋予不一样的灵魂和生命力。欧阳勇锋和谈燕君的《乡村旅游规划的共生与有机更新途径一以南宁市伶俐镇渌口坡乡村旅游规划为例》(2009)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景观的共生和有机的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中问题得以解决。范建红和张勇的《竞争--共生:岭南传统聚落景观发展路径研究》(2011)研究了岭南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演变,空间演变阐明了聚落景观演变的规律和特征,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与现代聚落景观的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伍思杨和赵纪军的《生态城市的理念》(2012)中提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合,绿色自然和人工建筑之间的融合,相互共生。

我认为五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强调自然与人造的和谐共生,其本质原因是中国城市快速发展时忽略了自然环境,导致环境与发展之间有了冲突,学者们寻求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五篇文章中从景观设计方面、从旅游规划方面、从景观规划方面、从聚落景观方面和从城市与乡村规划方面,五个方面得出共生理念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方向。

二、研究现状

近三年里,共生景观的研究更加仔细,城市、乡村、公园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共生理念。王宇的《转化、和谐、共生——“形态转化法”在“共生”乡村文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2016)讨论了乡村景观要有自身的艺术性还要适应外部环境,乡村景观的文化属性、功能类型、空间的形式都互相呼应,融合共生;提出了形态转化法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的景观设计方法。郎宇杰的《城市共生景观空间研究》(2016)讨论了工业时代给城市带来空间的割裂,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通过景观公园的建造,使人得到放松,缓解拥挤的城市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共生的环境;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以发展景观为主要模式,城市、自然、社会三方面共生发展。Fritz Auweck的《传统乡村的复原重生》(2016)讨论了德国巴伐利亞的一个村庄因农村人口流动,破坏了当地原来的乡村景观,破坏了当地的乡土气息,如何用生态设计去恢复原有的乡村景观;提出了用不同的规划工具来干预,从社会、经济、文化多角度思考共生的关系,和公众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发展乡村景观。施俊天的《山地环境的乡村景观理论——意大利基安蒂地区乡村景观理念对我国的启示》(2016)通过对意大利基安蒂地区的了解,分析了该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存在的缘由,讨论了该地区发展共生景观的方法,提出了中国的丘陵地区也可以借鉴其发展模式发展自己的生态景观的观点。沈冰茹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下的共生景观——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作品分析》(2016)中介绍了高伊策的设计作品,他的作品是地域性的、文化性的,融合荷兰的精神,把艺术、大地、自然结合起来,体现高伊策的生态共生的理念,共生景观和高伊策的作品都体现高伊策的共生作品精神。

从这五篇文献来说都是2016年的文献,得出结论,中国现在对共生景观的研究主要靠理论性,搭好了理论性的框架,实践的却寥寥无几。三篇国外的都是欧洲的,欧洲国家比较注重实践,都是以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共生景观的重要性。中国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实际的成功案例,这一点要向欧洲学习。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的共同特点是这十篇文章以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乡村景观的共生性,对于国内研究多是理论性研究,对于国外研究均为实际研究成果的展示。近三年共生研究的缓慢的原因是理论性的研究都趋于相同,实践性的研究却还没有开始,共生景观研究趋于瓶颈期。

三、研究趋势

中国在近十年内,研究共生景观从公园开始偏向乡村景观。这和中国的发展的方向也有密切关系,建设初期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建设与自然如何融洽,如何共生?学习国外优秀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从中借鉴外国乡村景观设计的共生理念,达到自然和人造的共生,对今后乡村共生景观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共生景观在生态自然与人造建筑之间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它可以缓解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深入研究基于乡村共生景观设计理论文章,能总结出一点,就是原先发展乡村景观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现阶段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建设乡村。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知道建设乡村景观,不是一味破坏环境去发展,而是要在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去协调发展,达到共生的目的。国外很早就重视环境的保护,在共生景观方面比中国研究得更为深入,已经有实践作为理论依据,中国的学者要多学习实践经验使理论依据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春涛,陈海玲,刘鸣.共生机制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滁河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

[2]赵全儒.具有乡村空间景观特色的新农村规划研究[J].中州建设,2009,(10):69-70.

[3]欧阳勇锋,谈燕君.乡村旅游规划的共生与有机更新途径——以南宁市伶俐镇渌口坡乡村旅游规划为例[J].旅游论坛,2009,(04).

[4]范建红,张勇.竞争——共生:岭南传统聚落景观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建筑,2011,(03):33-35.

[5]伍思杨,赵纪军.生态城市的理念[J].新建筑,2012,(04):7-10.

[6]王宇.转化、和谐、共生——形态转化法在共生乡村文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工作,2016,(06).

[7]郎宇杰.城市共生景观空间研究[J].城市建筑,2016,(08).

[8][德]Fritz Auweck.传统乡村的复原重生[J].佚名译.中华民居,2016,(09).

[9]施俊天.山地环境的乡村景观理论:意大利基安蒂地区乡村景观理念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6,(03).

[10]沈冰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下的共生景观——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作品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6,(05).

[11]Nelson PB.Rural restructing ion the American West land use family and class discours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17):395-407.

[12]Goodey B.I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London:Oxford Brooks University UCL Press,1995:78-95.

作者单位:

汪颖,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汪永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理念环境设计乡村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