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之“道”

2018-11-26孙小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赖特自然

孙小飞

摘 要:20世纪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是“有机建筑”的倡导者。赖特崇尚自然,其设计的建筑充满诗意,流水别墅是对“有机建筑”最好的诠释。时至今日,他的设计思想也引领着未来设计的走向。

关键词:赖特;自然;有机建筑;未来设计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20世纪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所遵循的设计思想。实际上,他从未给这个术语予以明确的定义,只是在自己的设计与周围环境中寻找和谐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并不是单纯“美”的存在,而是带有强烈自然、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性质的未来设计思路。他的这种设计观念与艺术思想不仅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架起了一条“有机”结合的沟通桥梁,还为西方乃至世界建筑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1953年赖特在撰写的文章《有机建筑语言》中,提出了九个词条来评述自己对有机建筑思想的理解,即:自然、有机、形式追随功能、浪漫、传统、装饰、精神、第三度和空间。这九个词条不仅阐述了赖特对有机建筑的个人理解与思想核心,还对无数推崇有机建筑理念的“后来人”提出了其应当具备的设计素质与艺术修养。赖特思想的精髓在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处、科技进步与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由此可见,实现赖特理想中的“有机建筑”,就必然要考虑到设计主体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于“动中取静,静中见动”,将原本死板教条的建筑实体与自然生命联结在一起,从而赋予其“无限”的生命,使其真正意义上“活”了起来。

一、崇尚“自然之美”

自然,在赖特的设计思想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对于赖特来说,自然不仅仅是他建筑设计的主题还是他无限灵感的来源与基石。他将自然看作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并以这种“自然之美”为“美”的源泉,特别强调了建筑和自然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属相辅相成的美学原则。“基地”的概念是对原生自然区域的别称。出于对自然界的尊敬与崇拜,赖特强调建筑的设计与规划要与环境地(基地)协调统一。1937年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图1)是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经典设计作品。别墅的基地选在了小溪的上游,远离了城市的喧扰且密林环绕,氛围幽蔽,颇有几分隐士隐于山林的自在格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赖特眼中的一石、一水、一木均是自然给予人类生活的最好的馈赠。于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之下,如何建造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住宅便成为了赖特思考的重中之重。因此,赖特在对别墅的选材上更加注重天然。粗犷的岩石不但使别墅本身轻盈又不突兀地凌于水上,还巧妙地挑高出一个悬空的平台。这样的点睛之笔,使得整栋别墅一样望去,不像是人类工业的产物,反而更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赖特曾描述流水别墅是“在山溪旁的一个峭壁的延伸,生存空间靠着几层平台而凌空在溪水之上——一位珍爱着这个地方的人就在这平台上,他沉浸于这瀑布的响声,享受着瀑布的乐趣”。对于赖特而言,自然是他的画卷也是画笔,他的作品是附着于自然之内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附着”,赖特才能毫不造作地赋予其建筑中每个元素以生命,也正是这种源于自然的生命力量,才能把“假活”的建筑,附着上“真活”的灵魂。

“活”的理念也是赖特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赖特没有在此文章中具体赘述这一点,但是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却无不体现出使“死板”建筑“活”起来的精髓。除了表现之外,赖特设计的“活”一方面还体现出了有机建筑对人类未来的尝试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真实写照與超前模拟。正如赖特所说的一样:“有机建筑从未被完成,有机建筑理想的完美目标是永无止境的。”

在对赖特设计的研究与反思中,笔者经过查阅和对比资料后发现,赖特的某些思想与东方道家的部分思想不谋而合,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值得深思的是,并不是这种东方精神影响了赖特,也并不是赖特在进行这种精神的延续,而是他们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地点,相同地通过不同方式,对自己的认识和精神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创新。

二、融合东方“血脉”

除了西方的赖特,早在几百上千年前的东方就有道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老子推崇“道”是天地万物的根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最初的统一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因此“道”的取法也是自然而然,这就意味着“自然”之道有其自身的法则与规律,万物的生命不应被主宰,万物应该自然而然地“自生、自长、自成”。人作为万物生命的一员,道德准则也应该顺应自然、崇尚自然。“道”不可违,因此要取法人的生存环境就必须顺应万事万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达到自然而然的平衡状态。由此可见自然与人本是一个整体,二者只有在共生、共促中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所谓“天人合一”并不是刻意追求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表面上的相似或和谐,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寻找人与自然间的内在统一。显然,道家的思想与赖特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道”的法则对赖特的设计构思与设计表现,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赖特的有机建筑就是在他中西合璧的开放思想之下,抛开了民族性而迈向世界性的伟大作品,在他作品的血脉之中,流淌着西方建筑思想的精髓,又包含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境界,二者的完美融合与改造,使赖特的建筑达到了“天人和一”“物我不分”的超然意味。赖特将《老子》第十一章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段话誉为“最好的建筑理论”。老子这段话是对居室的直接诠释。他认为门窗四壁的空虚部分存在,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这种“有”四壁的空间予人以便利,遮风挡雨,而室内的空间即是“无”因“有”而发挥了作用。赖特对老子的“有”与“无”进行了自己的解释:赖特在流水别墅的室内空间的处理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空间体系,将不必要的墙和门打掉,让空间相互渗透。空气和阳光通过宽敞的玻璃和洞口进入室内,让住宅面向景观敞开,把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这些设计不但使阴暗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解放,还把阳光、空气、层林更好地引入室内,使整栋建筑置身于“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似有非有,恰在似与不似,若有若无之间”的空灵境界之中。

赖特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东方血脉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然而,除了老子的思想之外,赖特个人对“动”“静”的感悟也在流水别墅中体现了出来。流水别墅依附地形而建,整栋建筑伫立在溪水瀑布旁,水流之动带动了建筑的“活气”,将其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除了流水之外,建筑的开窗与镂空部分的墙壁更好地把风之动、层林之动、鸟鸣之动收入居者眼中,而设计所体现出的那种“静”,则更好地与“动”结合,形成了屋之静、山林之静、人之静等。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结合也赋予了建筑“活”的感觉,这与闹市中那些缺少“人情味”或者干脆是工业产物下的高堂广厦彻底的区分开来,为建筑设计的未来方向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自我解读。

赖特思想的东方“血脉”与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杂糅与融合,充分展现出了中西方设计思想交汇而迸发出的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赖特的“有机”理念与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进行了个人的理解与诠释,在结合了全世界人民所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城市发展局限化的问题后,认为赖特的思想为人类未来发展思路与方向点亮了一盏熠熠生辉的指路明灯。

三、走向未来设计

纵观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早已占据了城市建设的半壁江山。巨大的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融合在一起,彰显出了人类工业化的伟大进步与不断繁荣。然而,随着这种“繁荣”来的是城市间的冷漠。反光的玻璃幕墙成为了许多批评家笔下的“哈哈镜”,它映射出的是城市人群奔波生活的那种麻木与悲哀。于是,在这种相对冷漠的大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和艺术家开始反思、追忆我们丢失的“人情味”,从城市回归田园生活,返璞归真,享受“世外桃源”。

正是因为人类对目前状态的反思与逃避,这才促使和造就了赖特“有机”设计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赖特主张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致力于设计出具有人情味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不代表冷漠,不代表純粹的工业,也不像是苍茫大地上一枚彰显人类征服欲的功勋章。“有机”建筑所代表的和显示出来的是人类更加深入的智慧进步,是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未来走向与时代风标。有机建筑所展示出来的平衡、循环、环保、自然、和谐等因素,恰恰是人类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之后,对自然和人类生存本身做出的最为正确的回答。

综上所述,赖特的有机设计思想是人类与自然“对话”后的产物,也是人类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向与动力。人类未来的城市生活,应该是与自然与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繁荣景象。在经过几千几万年的发展变化后,我们终于认清了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不是炫耀科技也不是炫耀武力,无关征服也无关毁灭,只是把本来属于自然的一切还给自然,把人类和城市都置身于自然当中,用最“原始”的形式,解读人类与未来,以及这颗水蓝色的美好星球。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项秉仁.赖特[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3]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孙琰.简析道家的设计思想在有机建筑中的应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83-286.

猜你喜欢

赖特自然
又到乡间
又到乡间
邻家球星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