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改革探究

2018-11-26陈敏

记者摇篮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对策

陈敏

【摘 要】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全国各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本文以平顶山学院现有的协同育人创新平台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平台的项目为实践内容,开展教学改革,希望为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电视播音与主持 教学改革 对策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此后,中国的电视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而电视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这一新兴的岗位也开始进入了大众视野。1996年中国传媒大学设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始面向社会招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多达几百所,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广播电视人才,然而,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目前,整个行业的岗位空缺不断增多,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综合能力强、表达鲜明有特点的主持人。所以,想要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主持人,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下,媒介环境也随之转型融合,随之而来出现了许多新型媒体岗位,人才缺口日益增大。但现状是,即便市场需求量大,每年仍有大量播音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无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堂教学与媒体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本人通过在当地电视台的挂职调研了解到,市场对普通话语音标准,具备播读能力的播音型人才供过于求,而真正具备深度思考、创新、临场应变、即兴口语表达及评论能力的复合型主持人却极为稀少。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课程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缩小行业差距,进一步缓解“供需矛盾”。

目前,新闻传播学院与20多个地方主流媒体和传媒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15年与平顶山电视台合作创办《品味鹰城》栏目并长期播出;2017年获批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广播创作基地,主要承担《科普之声》《科普全方位》《科普新天地》等节目的策划与创作。这些平台项目的搭建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我院实践教学理念,促进“课内作业——完成作品——制作产品”的三个飞跃,最终培养出符合播音专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想要优化教学效果,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专业高级人才,就必须从全方位各角度进行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扩展教学内容

以中国传媒大学罗莉教授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第四册——电视播音与主持》为教材,这本教材理论性较强,按照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进行章节划分,对电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权威的解析,但由于传媒行业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书中案例内容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结合行业发展更新案例素材,确保教学的新鲜度。同时,我还将院系校企合作项目的真实素材引入课堂,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训练,从内容上与行业接轨。

第二,转变教学方法

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节目分析,找寻不同类型节目的环节设置和主持风格变化,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类电视节目的主持要求。

第三,调整教学模式

依托我院和平顶山电视台合作的《品味鹰城》系列节目,以及同省科协合作的全媒体科普之声系列节目,带领学生通过真实项目开展实训。在项目制作阶段,学生不仅要完成播音、主持的既定工作,还要参与节目的前期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后期制作等任务。学生拍摄的作品会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展映,并在其中选取优质作品直接上传平台,学生不出校门,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练习,积累了操作经验。

第四,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我们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并且成绩评定也是由专业课教师一人给出。这样的评价机制显然失之偏颇,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校企合作项目后,改革方式发生了变化,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参与每个项目的实际贡献纳入考核指标,使评价指标更多元,从而进行的人才培养也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实施教学改革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形象輕表达

不能否认,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赏心悦目”,但在初期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形象第一,内容第二的错误认知。在进行电视播音或节目主持过程中,缺少交流感和对象感,即便是在以客观公正见长的新闻播音中,不少学生都只停留在简单地“见字发声”阶段,在灾难性事件播报中满脸冷漠,事不关己。

2.基本功不扎实

一些学生不重视大一、大二基本功的学习,认为播音主持动动嘴皮子就完事,不需要基础。这就造成了播音主持训练过程中的方言音、声音不稳定、语言缺少节奏、蹦字等问题。基础阶段的专业学习是成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的积淀,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也会受其阻碍。

3.团队意识淡薄

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得较为“自私”,缺乏团队概念。在完成校企合作项目时消极怠工,或是不愿意参与节目策划及文稿撰写工作,只愿完成镜头前出镜主持的任务,不能深刻认识一档节目完成需要每个环节的通力配合。

4.对专业认识过于局限

在每年的课堂教学中,每每提到播音员主持人应把握的态度、情感问题时,学生常会以新闻的公正性、客观性为由而为自己辩解。事实上,任何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都不会是绝对的中立和客观,主持人作为电视台的“代言人”,更应表现出更为丰富的人情味。

5.缺少新闻敏感度和编导意识

在专业小课练习中,每当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无论是新闻报道或是节目主持,学生往往只是选择已经播出过的节目串词进行模拟“背诵”,较少同学会选择“原创”,此外,还有不少同学反映,校园内没什么新闻线索,无法进行采访报道。

6.人文基础薄弱

播音员主持人的竞争其实是综合文化实力的较量,如果只是一个“花瓶”,一个“传声筒”,很难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胜出。从历届学生的专业作品中看出,学生的选题策划、评论视角、即兴语言表达等环节的能力都较为薄弱,可见学生的阅读量、相关素材的积累量都较为匮乏,令人担忧。

四、实施教学改革的思路

1.优化教学方法

我院目前采用理论大课加实践小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希望能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更有针对性,但由于理论大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一些学生会出现学得快忘得快,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帮助学生巩固理论学习,我会在部分章节内容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和案例分析,学生结合对新闻事件或节目设置等方面的剖析,进一步加深理论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练习。

2.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教材素材的滞后性,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打破“书本引导课堂内容”的传统格局,根据不同节目类型和要求,选择最前沿最典型的素材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进一步督促学生积累新闻素材和节目资源,增加专业积累。

3.明确培养目标

播音员主持人的训练不同于一般学习,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千人一面,缺乏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一视同仁”,而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使每位同学找到一个或两个自己较为擅长的节目类型作为今后职业发展的首选。

五、实施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解决以上提到的教学问题,就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意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应对行业的变化和挑战。

1.与行业对接,更新教学内容

依托我院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每次上实践课前,根据不同练习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节目策划和素材整理,按照标准节目化的要求和状态来准备节目。通过节目策划可以培养学生的“用户思维”和“编导意识”,节目录制可以训练学生镜头前的应变能力和主持技巧。

2.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培养协作配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让学生以独立作品、搭档作品再到团队作品的模式进行多角度训练。比如在后期的访谈类电视节目中,就要求学生五六人为一组进行团队协作,寻找谈话主题和访谈对象,按照导演、编辑、摄像、主持人等分工共同完成节目,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和其他专业能力。

3.提升文化素养,厚实人文情怀

提升播音主持學生的文化素养不能只依赖于学院开设的文化素质类课程,在专业课方面,我们也可以着力改变。比如在文化类节目主持部分,可以让学生模拟制作相关节目,前期准备环节督促学生寻找相关主题素材进行深度阅读,在节目呈现部分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复述、总结等能力。通过类似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节目策划能力,还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通常来说,播音主持学生的考核只从播音主持技巧上进行考量,但是随着新媒体及自媒体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再停留在单个技能的极致化,而应该全方位复合化。所以在课程考核方面,应该从一档节目的选题策划、信息采集、节目主持、后期剪辑等环节综合考量。通过考核形式的多元,可以促使学生扩展学习面,探索专业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