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如何讲好有时代感的当下故事
2018-11-26张立峰
张立峰
【摘 要】随着《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的强势回潮,当下,我国纪录片又悄悄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生活的记录者迫切需要从情感、视角、手段和修为四方面发力,学会讲述具有时代感的当下故事。
【关键词】时代感 敏锐性 第三只眼 捕捉力 修为
在当下文化纪实类节目逆势回归的背景下,纪录片工作者迫切需要学会在情感、视角、手段和修为四方面发力,直面百姓的关注,通过“小视角、大展出”,找准时代的痛点和思考点,解决我国纪录片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不够的“缺钙”问题。
一、时代式情感——寻找解决纪录片敏锐性问题的“钥匙”
回顾中国的纪录片历史,上世纪80年代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风靡一时,中国纪录片反映出意识形态变化下的社会变迁。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受市场的牵制和创作风气的影响,中国的纪录片作品多停留在“物化”层面。
1.确定情感基调。纪录片工作者的情感基调,要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上出发。在创作态度、表达方式上减少浮躁,不惟收视率,真诚地面对生活讲故事,不要过多纠结于外在形式的东西,从纪录片的创作含金量上发力,用思想的深度解决创作的贫乏。
2.紧跟发展潮流。紧跟纪录片发展潮流,掌握用纪录片国际语汇说话,改变中国纪录片大都将视角放在了艺术欣赏和文化传承上,尤其避免过于市场化、娱乐化对纪录片的影响,高度关注个体生活状态,回归百姓生活,提高纪录片美学和哲学价值,让纪录片与世界的潮流接轨。
3.寻找文化支点。纪录片要寻找文化支点,做好文脉传承和延续。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新闻评论型栏目《观察与思考》,随后《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循迹出现。按照中国纪录片开拓者陈虻的说法:做人和做饭,我认为做人更重要一些,纪录片安身立命的是一种“目击者”的态度。
二、中国式视角——用好具有使命感、担当感和时代感的“第三只眼”
哲人说,究竟是艺术的贫困,还是贫困的艺术,这是一个问题。对纪录片的创作来说,视角决定了艺术追求,讲好中国式的纪录片需要中国式的一双慧眼:
1.树立平民视角。我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众有着天然的聯系,而大众不再是一群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主体。因而,纪录片就要更多地把视点集中在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上,从内容选题、反映对象到表现形式上都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2.贴近生活本身。生活拉近了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上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还比较多,比如1993年5月1日央视开播的《百姓故事》,第一个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定位通过讲小故事、小人物,来体现社会的大背景。《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以及带来的后续效应,都说明老百姓并不排斥纪录片,关键是看纪录片的内容是否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的纪录片才有观众。
3.强调人文关切。如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谈,纪录片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动物、植物、人物传记、历史、风俗等,纪录片的选材重要的是都应该有一种人文的关怀在里面,才配称得上“担当社会的良心”,才会使纪录片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和历史的记忆。
三、自然式手段——用“零温度”平等、平和、平实地捕捉
记录不是艺术,生活本身是一门艺术。拍摄风格、记录手法的演变本身就是纪录片成长的历史,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最佳的态度就是将“熟悉的生活陌生化”,用镜头和画面去说话,用自然的力量去流淌和宣泄。
1.记录真实感受。在拍摄前、拍摄中、拍摄后感悟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经验的积累与概括、个人思想对生活的再造、思想的深度决定着镜头的力量和镜头的敏感性。共同的生命形式和体验形式,就是镜头运动的方向,记录者自己也是被记录的一部分。
2.回到生活本源。真实是纪录片的美学原则和基础,不能从表象上界定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拍摄的真实和生活本身真实不是一回事,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有情景再现,可以有字幕、音乐烘托、蒙太奇处理。
3.拥抱新兴技术。新技术的发展对纪录片就是一把双刃剑,但适应和拥抱仍是最理智的态度和唯一的选择:一方面从世界的范围来讲,有纪实频道,乃至有专业纪录片电影院,为适应纪录片小众但国际化的潮流,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需要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是针对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记录者要密切结合互联网特性,创作出可以在电视台、视频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渠道播出的纪录片。
四、综合式修为——担当起纪录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纪录片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学会观察生活。纪录片的拍摄不仅是记录现实生活,更需要拍摄者对细节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来源于天生禀赋,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2.提高综合素养。纪录片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需要拍摄者本身具有通才和杂家的能力,许多纪录片大师莫不如此。我国大导演谢晋中学时代就参加戏剧活动,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是一位艺术素养和综合修养很高的杂家。
3.耐心沟通。拍摄纪录片需要超常的耐心,“平等、平和”地对待工作,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人间世》8个摄制组,2年时间,没有在医院安装固定摄像头,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蹲守出来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摄像扛着机器拍摄出来的。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纪录片如果能尊重本族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就一定能获得百姓认可,获得世界认可,走得更远,走得更久。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