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研究

2018-11-26赵彦彪

记者摇篮 2018年8期
关键词:实践课程课程群

赵彦彪

【摘 要】传媒专业实践性课程较多,分散单一的课程教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新媒体条件下,如何将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合理有效整合,并结合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教学目的出发,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群体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从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新尝试、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阐述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传媒专业 课程群 实践课程

传媒类专业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处理好各个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培养计划安排、课程体系设计、教师自身原因等,使得各门课程相对分散独立,各门专业课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整合,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学生上课学习状态不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建立实践类课程群动因

1.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间衔接欠紧密。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各门专业课独立存在,虽然在课程设置中,课程的先后顺序有一定的规律,但在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没有紧密的衔接。

首先是因为目前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不同课程有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同课程之间很难融合在一起。其次是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安排,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制定上课内容和实践环节,多门课程很难有机地融合;教师之间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也使得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出现脱节,教师各自为政,仅以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为主,不考虑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有效地将多门相关课程内容理解吸收,导致学生学习时比较迷茫混乱,最终效果不佳。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合理,简单重复实践过多。传媒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安排中有很多实践类课程,这些实践类课程分散在大学四年的不同学期,目前各高校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安排大体相同,缺少独创性。一些课程的安排较为理论化,即便是安排一些实践内容也不够专业,实践类的课程对技术要求较高,而且牵涉不同课程的相关内容,如果课程设置不能合理安排和统筹就会出现技能衔接不连贯的问题。

一些实践类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实践,很难制作完成有专业水准的作品。实践类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任课教师间缺少专业沟通,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系统规范的设计规划,结果导致学生不停地完成效果较差的实践练习。

3.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价标准以及学校对教师考核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很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都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即便是一些实践类课程,教师也就是按照惯例讲授基本的理论、常用方法以及实用技巧,很少在授课的形式上进行改进。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传统的授课形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不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不对实践形式以及实践方法进行创新,学生必然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群建设实施过程

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群是根据相关课程的特点,选择那些存在紧密联系的课程,进行细致有规划的安排,排除原有课程间重复教学的部分,强调课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真正掌握相关实践课程的技能。

1.课程设置突显实践性。传媒专业本身特点就是较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安排必然重视实践性这一特点。学生从简单基本的专业课开始,逐渐学习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这些带有实践性质的专业课要有条理地安排不同学期和阶段,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突显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设置上,要遵循实践类课程特点进行安排,与传统的理论课程不同,实践性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内容无法在现有课堂教学中实現,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给实践性课程大量的时间与空间。

在具体课程安排上,也要尊重实践类课程自身特点。理论课程教学不宜一次性讲授太多内容,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有一个理解接收的过程,课程安排可以相对分散,而实践性课程为了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要求课程安排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分散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根本无法系统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对授课教师来讲,在较短的时间内又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方法新尝试。课程群的建设要求课程间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内容相互打通,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的专业特点以及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安排和有机组合,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重新布置,有效避免教师在授课时重复讲授专业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在学期初布置相关实践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课授课内容,各门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应的任务布置,避免学生重复实践,且效果不理想。

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按照学期初布置的统一实践内容外,教师还结合国内外一些专业竞赛进行实践内容的布置。针对一些固定的竞赛项目,课程群内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任务分解,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参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竞赛内容,每门任课教师结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指导,使参赛学生的作品获得更充分的调整与修改,学生在修改调整作品的过程中,相关专业技能也会得到充分提高。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可以有机会和外界进行交流,如若获奖又是一种专业认可和鼓励,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鼓励更多的学生对相关专业课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考核方式改革。实践性课程的考核不再单纯按照期末笔试的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实践类课程群中,考核的方式也进行了调整,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变为过程性考核,课程群内的各任课教师在根据期末作品进行评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这既避免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的情况,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创作的积极性,认真完成每个环节的实践任务。

在课程考核中,将平时表现、单项实践考核与综合实践考核相结合,充分考虑课程群各课程间考核的特点,对学生既有整体考核要求,同时也有针对性的考核任务,学生不但要考虑一门课程的考核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其他专业课的考核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会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中的细节,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方法完成各项考核任务。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创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可以及时得到专业课教师的指导,所完成的作品质量较之前分散的实践作品要高,大部分作品都可以参加相关竞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实施效果与思考

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较多且各具特点,构建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群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虽然在具体的操作中很难兼顾各自特征,但在具体的实施效果上,与传统的分散授课形式相比还有很多优势。

首先,学生在学习中明确了短期内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不用单独分散地完成各个零散实践,围绕确定的目标,整体规划,融合各实践课程要求和实践内容,较高质量地完成实践作品。

其次,教师在授课时,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界限,不再单一地讲授和布置较为独立的实践内容,讲授内容和学生实践要求更贴近现实的作品创作,更贴近实际,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以及作品创作情况,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创作,教师间专业层面的沟通交流也变得更多,从而使传媒实践类课程变为一个整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后,在以课程群为具体授课形式下,学生教师都明确了实践内容,系统地将各门课程有机结合,学生实践任务不再分散繁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高质量的实践作品。

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对于学生专业学习十分重要,課程群的建设大大调动了学生实践积极性,保证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实践作品,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加合理地协调教师之间的授课内容以及课时安排,如何更为有效地调整课程间的紧密衔接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丽妍,胡蕾,张康夫.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设置与教学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03):333-335;[2]陶化冶,许衍凤,张晓凤.广告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J].今传媒,2017(10):156-157;[3]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39-141.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校级教改重点项目《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课程课程群
面向高精尖信息化产业背景下的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围绕教学关键点的网络软件课程群构建
智能机器人实践课程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