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性策略

2018-11-26王婷婷李虹赫牧寰骆雁

记者摇篮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王婷婷 李虹 赫牧寰 骆雁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发扬光大,得到传承和传播,是文化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播 创新

一、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存在的问题

1.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下,部分公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还较为淡薄,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与稀缺性。嫩江流域范围广,包含民族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多样,保护的难度很大,需要更加完备的传承系统和专业素质的人员。

2.缺乏整体全面的非遗传承体系。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缺少能够将其在现代文化中发扬的传承人,随着最后一代传承者的逝世,这些优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再无人能够复制,这对于我国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很多经典的非遗现在已无舞台供传承者大展身手,最后很可能在缄默中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3.缺乏足够的非遗保护经费。关于非遗传承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和程序要走,嫩江流域非遗的普查、保护、传承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背后的推动力。面对这一庞大的数字,政府每年对非遗保護工作提供的预算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很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落实下去。必需的经费得不到保障,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遗得不到有效记录、抢救。

4.非遗传播专业人才匮乏。嫩江流域范围大,地势复杂,人口众多,民族多,所以给嫩江流域的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缺乏专业人才、保护机制不完善也不利于嫩江流域的非遗传承。

5.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宣传不足。由于非遗保护在大众印象中缺乏接近性,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始终缺乏全社会的合力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学术性研究和保护工作,还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群众意识层面,要扩大关于非遗保护的宣传,让保护非遗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新媒体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对策

1.借助新媒体推介非遗,增强非遗传播效果

①借助微电影扩大非遗影响力。微电影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传播形态,通过其极富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非遗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影视媒体的直面性、审美性相糅合,迸发出非遗的绚烂火花。将展现嫩江流域非遗的微电影在各网络平台展出,受众可以使用各种移动电子设备进行观看,提高非遗的传播力度与影响能力,推动嫩江流域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播。

②使用微博传播非遗信息。微博是大数据文化的产物,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更乐意使用微博进行快速阅读、浏览资讯,通过微博平台进行非遗传播不仅可以使其在全国范围实现有效传播,更能够吸引受众熟悉非遗的相关内容,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定期发布关于嫩江流域非遗的有效信息,提高其在国内外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2.构建立体化传播渠道,拓宽非遗展示途径

①互联网。充分利用各级非遗门户网络平台,通过上传嫩江流域非遗文化的各类作品,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文化体验,同时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将嫩江流域非遗与各种新媒体形态结合,以多种形态展出,在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及内容的同时,拓展新媒体产业内容的多样性。

②智能手机。在信息技术时代,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使其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广大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在线观看有关嫩江流域非遗相关内容的视频,提高非遗的传播力度。

③数字电影。数字电影的高清摄像技术能使画质保持稳定,即便是在多重传播下也不会失真。数字电影的这种强大功能若能赋予新媒体所拥有的时效性、互动性等长处,在传播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必有惊人效果。

④平板电脑。iPad是一种新兴的便携式个人电脑,因其体积较小、方便携带,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其作为办公、娱乐的智能电子设备。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通过平板电脑平台对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传播。

⑤移动电视。移动电视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公共场所,例如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地方,那里客流量大,受众范围广,嫩江流域非遗的传播可以选择在移动电视板块设置互动环节,此举既可以满足移动电视在公众场合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要求,又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3.注重创新传播内容,开发新的盈利模式

①媒体付费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利用内容提供商、发行商根据嫩江流域非遗的特色,对其进行创意开发,挖掘更多富有深度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将所得的成果包装为特色产品进行二次出售,吸引更多客户购买衍生出的新型产品,采取多种方法,扩大盈利范围。

②增值服务收费模式。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种特性,建立嫩江流域非遗网络交流社区群,组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线上和线下对嫩江流域非遗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该平台的注册可以免费提供,但是关于增值服务与线下交易,则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实现盈利。

③电子商务模式。如今,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模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纳。可以将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内容的相关产品放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电子商务的模式,让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挑选自己喜爱的产品,并进行网络交易。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与非遗相关的广告,增加信息咨询等服务,提高产品盈利。

4.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完善非遗文化体系

①提升非遗传承商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拥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非遗所透露出的宝贵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一个让现代人洗涤心灵、提升精神文化境界的良好契机。建立具有嫩江流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组织相关节日活动,加强嫩江流域非遗传播,向旅客们介绍嫩江流域的由来与发展的历史,让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接受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在有效地传播嫩江流域非遗的同时又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发展。

②创新非遗传承形式。创新非遗传承形式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嫩江流域非遗进行传播,同时附上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料,予以广大公眾新的用户体验,扩大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增强非遗传播效果。

③建立非遗传承网络课堂。增设嫩江流域非遗传承网络课堂,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远程授课等活动,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了解非遗文化,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非遗的相关知识,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提高非遗的传播影响力。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非遗传播水平

①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专业素养。人才是先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传播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更是需要专门人才的支撑。传承嫩江流域非遗,需要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促进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利于该类人才的培养,为嫩江流域非遗保护和传承建立稳固的人才基础。

②整合非遗课程资源,完善非遗教育体系。对相关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积极借鉴国内外对于非遗的保护经验。在中、小学以及各类高校开展有关非遗的相关课程,逐步完善非遗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

③培养特色学术梯队,实现人力资源互补。嫩江流域非遗的传播不仅需要有关专家的积极投入与研究,还需要后继人才作为强大的后备军,在必要时刻给予帮助。要培养稳定的专业性特色学术梯队,加强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资源互补。

④重视交流合作,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实现嫩江流域非遗的有效传播,在相关组织单位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亦少不了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因此,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嫩江流域非遗的保护与传播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彰威,孙宁梅,郭胜,左博文.新媒体环境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6 (18);[2]黎林红.新媒体环境下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5209607)、2017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文化传播背景下讲好龙江故事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7XWH44)、2017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71023204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