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实的历史、发展与保护建议
2018-11-26吴颖
吴颖
摘 要 广东省肇庆市的农业历史悠久,肇实正是农作物代表之一。基于此,收集肇实在地方志中的记载,结合口头传说,辅之田野考察,走访了肇实的盛产地肇庆市沙浦镇,整理分析了肇实传统农具,从而填补了肇实研究中关于农具研究的空白,立足肇实农具消亡这一现况引出对肇实农业文化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 肇实;农具;肇庆市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56
肇实,与芡实同类,属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因肇庆市产的芡实颗粒更为饱满且营养价值更高,便专称为肇实。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为“肇实”颁发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代表着在肇庆区域种植的芡实才能叫肇实。
参考国内对芡实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芡实历史价值、生物价值与经济价值三方面价值展开研究。通过已有研究对芡实名称考证[1]及笔者统计,历史上芡实的名称共有28个:鸡头(米)、鸡豆(雍)、鸡头莲(嘴莲)、鸡流子、雁头(米、喙)、雁啄实、藙、乌头(金)、鸿头、卵菱、菱芡、蒍子、水流黄、珍珠、明珠、水底黄蜂、苏芡、肇实、刺芡、野芡、刺莲藕(莲蓬实)。芡实的功能主要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和祛湿止带[1]。
1 肇实的历史源流
1.1 口头传说
有关“肇实”这一名称,在肇庆地区有一个广为人知民间传说。相传,在明朝中叶,仙掌岩有一姓邵道士,他以芡实入药医治附近乡村的生病儿童,疗效显著。邵道士教村民们广为引种,村民们对邵道士无限感激,便以“邵”命名作物为“邵实”[2]。后来因粤语“邵”与“肇”同音,肇庆市郊盛产的“邵实”遂改称为“肇实”并一直沿用至今。
1.2 地方志记载
肇实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末的《广东新语》:“七星岩有仙掌,峰下有湖曰黄塘,相连数塘为一,广百余顷,野生荷花、菱、芡之属甚众。”[3]在地方志记载中,清道光《高要县志》中物产志的记载:“沥湖在县北五里,北山诸涧之水,汇为黄塘、上杬塘。春夏潦涨,极目浩淼,多蒲、鱼、菱、芡之利。”[4]
由此可得,广东地方志中多以“芡”统称芡实,清以来肇庆芡实以其优厚的生长条件及自身药用价值闻名于珠三角。这一时期的肇庆芡实以野生为主,并未开始批量生产,也并未开始启用“肇实”这一专称。笔者猜测,肇实这一名称是跟随肇实产量的增加而被当地居民认可。1985年出版的《广东风物志》是著作中首次提到了“肇实”[5]这一专称。
2 肇实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肇庆市中心的经济规划使市区迎来了产业升级。《广东土特产品》介绍,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肇实主产地为永利镇、沙浦镇”[6],从此肇实生产逐渐转移到肇庆市沙浦镇。这其中与沙浦镇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沙浦镇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宽阔,有着悠久的渔业养殖历史。《肇庆市鼎湖区志》记载了1988—2000年肇实的种植情况[7],详见表1。
只有天时地利还不足够,沙浦镇能成为肇实的主产区与一个关键人物密不可分——村民陈波。身为药店负责人的他,深知肇实的药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在陈波的主持下,将沙浦镇肇实从野生状态变成家种品种。
如今,肇实的种植固定在春节前后播种,6月底开花,果实内包种子。一般于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多次结籽。成熟后的肇实自落入水中,一直浸到处暑后才收获,俗称为“水浸”或“水下熟”。采集(收获)时用竹编的肇实铲把浸在水中的肇实铲起来。再带壳干燥,连续晒太阳一周,需要加工出售时,利用开边器、肇实剪加工破壳,筛选优品。
3 肇實的农具
肇实农具的产生彰显着当地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肇实协会的陈满洪会长介绍到,随着沙浦镇肇实产量的增加,肇实农具的样式也随之增加。肇实从生长到销售中间有5个环节——播种、水浸、采集、晾晒、加工。从肇实的采集与加工环节出发,选取了三种特色农具作为叙述。
3.1 采集农具——肇实铲
肇实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制材以竹为主。是一个用竹或藤制作的铲形工具,由竹筐、竹柄、支架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铲肇实是采集肇实的第一道工序,劳动强度最大。使用时,农民用人力将铲伸到肇实塘的浅泥里,推着往前行一定距离再捞起,接着从水中把漂泥清走,便能看到黑色壳的肇实,故当地人又称为“乌金”。肇实铲的制材并非如名字“铲”一样,用铁制构成。
《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划地除草。”相信“肇实铲”一名是借用“铲”的用处、功能,当地人也把肇实铲称为“肇实捞”。
3.2 加工农具——肇实开边器
把带壳肇实去壳是肇实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专用于给带壳的肇实去壳肇实开边器应运而生。其产生于1983年,制材为铁器与木板,由三部分组成:一块带槽的圆台铁砧,一把带长柄的铁棍,一片有支架的锋利铁片。铁棍的首部插入圆台铁砧的圆心里并与刀片接合,拉伸铁棍的同时可牵动铁片。
使用时只需一人操作:人坐在木板一端(或平放在地上),然后把带壳的肇实放进圆台槽中,最后握铁棍向圆台槽中用力一拉,肇实壳就被一分为二切开了。开边器支点在一边,运用了物理学的杠杠原理,使用起来省力。
3.3 加工农具——肇实剪
产量的增加刺激了肇实农具的改革,就加工农具形制大小而言,肇实农具从大件过渡到轻小件,农具成本也更低;就加工农具使用效率而言,肇实农具的使用效率也逐渐提高,操作更为便利。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肇实剪结合了以上优点,“肇实剪”制材为铁器,与传统的剪刀形制上大同小异,但其剪刀刀柄左右刀刃顶端有着半圆形状。
肇实剪的使用方法为:把带壳肇实置于刀刃圆弧形中,使用者稍微用力握刀柄,肇实的外壳即可一分为二脱落。
肇实农具的演进其实也是肇实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肇实农具的发展也映射出肇实的生产变革的轨迹。据陈会长与当地村民回忆道,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肇实农具使用的鼎盛期,几乎每家肇实种植户会购置、收藏肇实农具;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肇实生产步入机械化,农具由被广为运用到停用乃至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4 肇实农业文化的保护建议
肇实农业是沙浦镇的特色产业之一,保护肇实农业文化,是增强当地居民区域文化认同感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保护肇庆地区农业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当传统冷农具逐渐被农业机械所取代,农民对农具虽有认同感,但对于农具保护意识却严重滞后。特别是肇实铲此类大型农具已被人们所遗弃,肇实农具的保护情况堪忧。结合苑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所提出的观点,归纳出以下3点建议,1)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与经验实施重点保护。肇实生长有播种、水浸、采集三个环节,想要传承传统生产经验与智慧,就必须对从事肇实种植的老农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口述史调查方法,全面记录肇实的传统农业的生产实质。2)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肇实农具命名具有随意性,其命名与传统认知的农具有所偏差。因此,在收集农具时,应组织专家学者梳理肇实的农具其农业文化内涵,对调查所得有价值的农具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3)对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近年来,肇实生长环境——浅水塘面积的萎缩与水塘租金的上涨,导致肇实产业遭受“消亡之灾”,肇实产业也面临着要第三次生产地转移。在肇实生产出走的情况下,当地农民应该有意识的保留其种源,保证其肇实品种的长存。
5 结语
在论文撰写中,笔者一方面扎根文献考察肇实的历史,另一方面走进肇实盛产产地,采访了肇实协会的陈满洪会长。采访过程中,陈会长为笔者提供了论文大部分的配图,陈会长对肇实农业文化的热情打动了笔者。此外,肇实的农业文化缺乏保护这一现状对于肇庆地区其余的农业文化是否敲响了警钟。仅此献愚,请各界指点批评。
参考文献:
[1] 宋晶,吴启南.芡实的本草考证[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22-24.
[2] 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肇庆文化遗产[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3] 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97.
[4] 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道光高要县志肇庆府部(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46.
[5] 曾定夷.广东风物志[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12.
[6] 广东省供销合作经济研究会.广东土特产品[M].广州:广东省供销合作经济研究出版社,1991:298.
[7] 肇庆市鼎湖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肇庆市鼎湖区志[M].北京:中华書局,2012:202.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