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与各领域改革的深化

2018-11-26

共产党员·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正式确立

随着治理整顿的结束和“七五”计划的完成,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日益成熟起来,但当时中国仍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世界范围看,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陷入低潮;冷战结束,世界开始走向多极化。这种大变动、大改组,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是重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对我国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有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提出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

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放大一些,敢于试验。他精辟地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反复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但并未具体提出我国所要建立的经济体制究竟是怎样的目标和模式。这一问题在党的十四大得以解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抓住機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重大决策,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同时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加以具体化,在某些方面又有进一步发展,是指导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配套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1994年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及国有企业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主要是分税制改革和工商税制改革。在分税制改革方面,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二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三是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明确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分税制的实行,扭转了国家财力和财权过于分散的局面,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也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在工商税制改革方面,1993年1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工商税制改革。工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度。经过改革,工商税制的税制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实现了高效和简化。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1993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4年开始,逐步建立起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新组建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始投入运营。通过改革,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从1994年起,国家实行普遍的银行结汇售汇制,消除外汇双重汇率,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轨,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1995年3月,中央银行又对我国的结汇售汇体制进行了改进,即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周转金由1994年的上限管理调整为下限管理,让它们充分发挥“外汇蓄水池”的功能。自1996年12月起,实行外汇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沟通了国内外市场,改善了我国的对外经济环境,对吸引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推进外贸体制改革。1994年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中央外贸进口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进一步改进出口商品配额的管理办法,完善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赋予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提高其应变能力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继续调整关税税率结构,降低关税总水平;结合国际惯例健全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积极推行国际质量认证标准。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更多的有竞争力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适应了我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和各类建设项目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不同的投资方式,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在投资融资领域更多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为主,突出国家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把重点放在中长期计划上,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推进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有计划地调高粮食、棉花、石油、煤炭等基础产品价格,进一步理顺比价关系,大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由“双轨制”并轨为单一的市場价格,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价格调控体系。

除了上述配套体制改革外,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很大进展。党的十四大以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从1994年底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逐步在全国展开。参与试点的国有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同时,国务院还进行了“优化资本结构”的配套试点,以市场为依托,在整体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下,实行多种政策,通过破产、兼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在补充企业资本金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离社会服务功能、分流富余人员、资产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在企业破产、兼并和职工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上述改革,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明显增强,全国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为有效实行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化各领域改革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全国各族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中国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历史抉择。所有这些问题受到世人关注。

对于人们关注的问题,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党中央给予了积极回应。这次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对我国的跨世纪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明确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的十五大之后,各领域改革在神州大地深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面展开。1994年开始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但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局面仍在延续,经营管理不善、债务沉重、设备工艺老化、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社会包袱沉重等因素导致出现净亏损的局面。党的十五大重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提出把国企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面展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从1997年起大幅扩展,“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58个扩大到111个,参加试点的大型企业集团由57家扩大到120家。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特大型企业集团。这些大型企业按照市场要求运作,不再承担行政性职能,由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增强了自我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很多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改善了资产结构和经营状况,促进了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形成,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渠道。国有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了改革步伐。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从当时起到202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按照全会精神,国有企业展开了多层面、深层次的改革攻坚。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国有企业很多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和持续增盈,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对于国企改革中出现的下岗职工问题,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启动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管理体制、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方针,各地根据这一方针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农业和农村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会召开后,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农村改革的深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全国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在对内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再次迈上新台阶。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中国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热潮。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此后,中国开始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外资的领域逐步扩大到金融、贸易、商业、交通、旅游和其他第三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也大胆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针对经济特区建设上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明确提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按照这个要求,从1995年到2000年,各经济特区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保持特区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先后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推动实施以浦东开发区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发展战略,确定在21世纪初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到1997年,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到235个,二类口岸达到350个,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全国广大腹地扩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更趋完善。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