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探讨
2018-11-26葛和香
葛和香
摘 要 拥有蓝天、绿地、净水的美好家园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基于此,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现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协调发展生态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生态经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46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要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环境的优化就是生产力的提高,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些都可以明确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及其关系
1.1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本质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各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它们按照一定数量和结构组合起来,并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为了达到经济不仅持续增长而且能够高质量、健康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的能力范围内[1]。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没有得到破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人民满意度增加。2)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的范围是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承受的,而且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是提高的;此两种都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协调的。
1.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大自然提供的劳动资料,如土地、林木、矿产等。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量、大量的劳动资料[2]。相反,如果生态环境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影响发展稳定和速度。因此,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能够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能促进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能否良性循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模式更是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水资源和大气的污染等。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又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环境的破坏
中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而人均自然资源数却非常有限,不均等的人口数量和自然资源导致了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造成生态环境和经济不能协调统一发展的主要原因[3]。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经济的转型期,环境污染仍不可避免
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比较落后,经济的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索取,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存续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经济的转型期仍将对环境造成污染,经济的结构转型需要时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3 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意识不足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修复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远大于环境保护的速度,再加上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够,环保机制不健全,环境破坏的处罚力度不足,这都制约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存在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费用太高、产权市场缺失、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难以真正有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激励机制。”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4]。
3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生态经济是今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要吸取国外发展经济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后果的深刻教训,我国的国情也不允许投入太多的资金去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同时,经济发展一旦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就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失去经济的支撑,更加不利于环境的治理。因此,可以从发展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及技术创新的角度来避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3.1 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信息经济为核心产业,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实现经济活动向知识化转变的经济。”当前,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托创新科技和高新技术,提高所需自然资源的生产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利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从而减少传统资源的损耗,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知识经济的首要素是人力资本,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员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点。目前,以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是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低消耗,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的保障。
3.2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大大提高自然资源的配置率,使废弃物的生产和排放最小化,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有害废弃物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形成资源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和可持续为一体的生态设计方案,从而达到自然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利用,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5]。因此,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3.3 鼓励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衡量经济持续发展的尺标,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制约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经济发展领域依然存在许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技术。因此,应该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大鼓励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鼓励扶持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制定资源与环境利用的技术标准和准则,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坚决摒弃技术落后、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最大负荷力,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翠.论我国经济发展與生态环境关系[J].商业经济,2011(8):25-26.
[2] 张栋,程晓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资源之维[J].中国发展,2013,13(4):20-23.
[3] 邵忍丽.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3-10-27.
[4] 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82-85.
[5] 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