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学科发展路径研究

2018-11-26潘道远吴宜涛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潘道远,吴宜涛

(安徽工程大学 a.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b.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地方院校学科发展瓶颈分析

多年来,国家通过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一批重点院校取得重大发展,推动了高等院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按学校隶属分为中央部委所属院校(部属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地方院校,其中地方院校占总数的93.8%,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但是,高教重点建设工程主要面向部属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导致地方院校学科发展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1 各类高等院校科技经费

第一,政府投入财力严重不足。国家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将主要财力集中投向少数重点院校,地方院校没有获得应有投入和扶持。根据2016年高等院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各类高等院校科技经费如图1所示。图1中,科研事业费指院校上级主管部门从科学事业费、教育事业费中通过切块和按项目“戴帽”下达,以及院校从教育事业费中安排的研究经费;主管部门专项费指院校上级主管部门从科技三项费、技术措施改造费中为院校安排的研究经费;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指院校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获得的研究经费[1]。

由图1可知,在科技经费的所有项目中,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科技经费最高,部属院校居中,地方院校最少。教育部直属院校在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达到了4.828亿,而地方院校只有0.132亿。在总科技经费方面,教育部直属院校是部属院校的1.7倍,教育部直属院校是地方院校的28.2倍。这种固化的身份秩序实质就是资源配置问题,也影响着社会对地方院校的评价。地方院校在学科发展方面面临各种身份约束,严重制约了地方院校主体积极性和高等教育体系的活力。

第二,学科设置同质化严重。根据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专业开设院校数大于250所的学科有48个,院校开设数最多的学科前5名分别为:环境设计547所、市场营销566所、视觉传达设计569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09所、英语735所。院校学科重复交叉设置的问题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在这场恶性竞争中,重点院校名气大、资源多,吸引人才能力强;地方院校由于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参与角逐,就连原有的优势学科也丧失殆尽。例如,安徽工程大学由安徽机电学院改建而成,在省内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学科为其优势学科,但在追求规模效应,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思潮的影响下,其学科优势已不明显,甚至成为了劣势。

第三,区域创新能力较弱。2016年,各类高等院校技术转让科技经费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教育部直属院校技术转让经费最高,部属院校经费次之,地方院校最低,其中地方院校的技术转让经费仅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的4.6%。地方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原因有:地方院校在职称评聘体系中,项目重数量、轻质量,具有产业化和实际经济价值的少;在科研项目立项上,地方院校的科技体系与地方经济脱节严重,出现了为项目而立项目的现象,缺乏市场需求论证;在思想观念上,地方院校缺乏对技术转移的认识,有的院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甚至出现少数行政人员认为技术转移是科研人员盗取国有资产,捞钱的偏门。这些因素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地方院校技术转移、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2]。

图2 各类高等学校技术转让经费

2 地方院校学科发展机遇分析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双一流”建设解除了院校身份等级束缚,强调统筹推进,有利于地方院校获取资源,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发展机会平等。“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鼓励公平竞争,院校拥有平等发展机会[3]。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可知,一流大学建设院校42所,增加3所原不是“985”高校的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和云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院校137所,增加了原不是“211”院校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5所院校。各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均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基于绩效、周期评估、有进有出的机制,打破高校身份固化限制。

第二,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双一流”建设强调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鼓励和支持学科差异化发展,这让地方院校不仅能够避免恶性竞争,还有可能获得创优创特的资源和扶持[4]。参照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建议部分院校自主确定一批建设学科。国家层面的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充分体现了促进特色发展,如北京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清华大学的统计学与运筹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同济大学的艺术与设计,上海交通大学的商业与管理等。“双一流”建设的概念已从中央政府传递到地方政府,激发了地方政府进行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地方院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江苏省出台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办法,支持所有本科高校彰显特色优势,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基础。如江苏大学的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及其医药转化,扬州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物联网技术与装备,南京工业大学的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南京邮电大学的有机电子学,南京财经大学的粮食食品与工程,南京审计学院的现代审计科学,南通大学的新能源及其装备,常州大学的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徐州医学院的医药生物学,苏州科技学院的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淮海工学院的海洋科学与技术。

第三,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造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学科,资金是关键。“双一流”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依赖于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外部支撑。院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地方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更大的财力支撑院校学科建设。近3年,城市GDP排名前20名中每年均有8所城市为非直辖市或省会城市:2015年有深圳市、苏州市、青岛市、无锡市、佛山市、宁波市、大连市、烟台市;2016年有深圳市、苏州市、青岛市、无锡市、佛山市、宁波市、大连市、烟台市;2017年有深圳市、苏州市、青岛市、无锡市、宁波市、佛山市、南通市、东莞市。选取经济最具活力的上海市为参照,部分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如3所示。2017年,宁波市国民生产总值为上海市的1/3,但宁波市的高等院校数目远少于上海市,宁波大学的力学专业在宁波市经济强力支持下进入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地处经济发展活力强劲的佛山市,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广东省财政2016年至2018年安排省市共建专项补助经费5亿,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平台搭建、教育教学的业务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等。佛山市政府2015年至2020年预计投入经费30亿,用于学院领军人才引进等工作,另外,佛山市还将投入25亿用于建设新校区。在广东省、佛山市的支持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走出了一条高水平应用型理工科大学的新路。

图3 部分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

3 地方院校学科发展路径探索

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地方院校应积极抓住国家“双一流”以及省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机遇,立足学科现有基础,抢抓区域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学科优势,增强学科应用特色,提高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度。考虑地方院校学科发展瓶颈和机遇,提出如下地方院校学科发展路径。

第一步,立足学科现有基础,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地方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的建设目标,在客观审视现有学科基础上,谋划顶层设计,明确长期办学定位和分段完成目标。

第二步,扎根地方新兴产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地方院校必须扎根地方产业,将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打造成地方经济驱动创新的策源地。

第三步,夯实学科应用基础,瞄准学科特色优势。地方院校办学实力较弱,短期建设一流大学不现实,应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应用,创新学科模式,努力在建设一流学科上实现特色突破。

第四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社会需求。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分析交叉学科的分类、模式和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产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原始创新,培育新的社会需求。

基于上述地方院校学科发展路径探索思路,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安徽工程大学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院校。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纺织工程、发酵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艺术学。上述重点学科对应的一级学科分别为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为发展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学校提出了“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芜湖市抢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契机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出重点打造九大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现代农业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构建动力电池、电驱动、电控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聚焦攻关机器人核心部件,努力在精密减速机、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等领域取得突破。

根据安徽工程大学优势学科与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构建了院校学科与地方产业交叉表,如表1所示。表1中,D1—D6分别表示6个省级重点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表示其所在行的产业需要和所在列的学科支撑。表1中的第1行、第2列的“√”表示芜湖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需要安徽工程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支撑。由表1可知,安徽工程大学的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是支撑芜湖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多的学科。

表1 院校学科与地方产业交叉表

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为传统学科,地方院校发展传统学科不具备竞争力。结合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点,在传统学科基础上构建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作用、交叉形成的理论体系,遵循科学规律,丰富学科内涵。学科交叉点往往是新的科学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发现。例如:根据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特点,在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上,构建出机器人科学与技术;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在机械工程、设计学学科基础上,构建出新能源汽车工程;根据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外延,在设计学学科基础上,构建出现代工业设计。同时,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安徽省内唯一的学科,具有特色,在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提下予以保留。因此,安徽工程大学以机器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现代工业设计、现代纺织科学与技术为一流学科进行建设具有可行性。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