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控制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体会
2018-11-26钱宇英
钱宇英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江阴 2144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治疗中相对比较常见的疾病,存在比较高的残疾概率和死亡概率,临床上多对此类患者实施取栓术治疗,同时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1]。本研究评定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实施于行取栓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其并发症控制和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作用。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入并实施取栓术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3±3.02)岁。根据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予以分组,各15例,参照组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2.2±3.05)岁;实验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2.4±3.01)岁。2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家属顺利签署知情同意书,得到医学伦理会准许。
1.2 方法
取栓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行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术后严密关注其病情,予以患者用药指导等。取栓术后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实行于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第一,术后制动干预。术后约束患者术肢,采取约束带进行固定,并对患者的腰背、骶尾等一些受压位置进行适宜按摩。第二,术后切口干预。将患者的动脉鞘管拔掉之后采取弹力绷带加压处置其术后切口,采取辅料和弹力绷带包扎其伤口,采取沙袋压迫穿刺口等。第三,术后并发症干预。对患者的伤口进行严密观察,如果出现皮肤破损、血肿等症状应立即处置,将绷带拆掉之后使患者进行下床运动,告知患者避免行大动作的活动,避免出现伤口出血等状况。
1.3 指标观察
(1)观察并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2)观察并统计2组干预前后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数值,采用FMA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开展评估,共100分,患者的分值高则其肢体功能康复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合计值
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合计值高于实验组,P<0.05。
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合计值研究和分析
2.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数值比较
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干预之后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数值和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计算值统计和比对后,P<0.05。
3 讨 论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数值比较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外科诊断及治疗中相对常见的疾病,多数是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堵塞其脑动脉相关血管而引发的,而且,大多数存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也存在一定的神经功能相关缺损症状,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2-3]。
DSA取栓术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能够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明显改善。然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血肿、脑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情况。所以,加强患者术后护理干预呈现必要性,而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通过术后制动干预、术后切口干预、术后并发症干预等措施减少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促使患者术后机体康复[5]。本文相关结果中,参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合计值相比于实验组患者计算值,展示数据分析和比较的统计学意义,参照组患者干预之后的FMA评分数值相比于实验组。体现针对性护理干预实施于行取栓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
综上,对行取栓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其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肢体功能康复存在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