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民族工矿企业的兴衰浮沉
——以保晋公司的经营为例

2018-11-26雷承锋

关键词:煤炭山西

雷承锋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06)

有关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发展,已有多篇学位论文和著作,如《晋煤开发史》[1]等,其中有的研究成果以保晋公司为专题,有的成果内容中涉及保晋公司。王智庆的《保晋公司研究》[2],利用阳泉市档案馆收藏的保晋公司原始档案,分析了保晋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性质、管理体制、历史作用。魏德卿对保晋公司的前身——山西保矿运动作为专题研究[3],对保晋公司的发展也进行了讨论。然而,现有的研究著作中,从民族资料主义企业的性质角度解读保晋公司兴衰沉浮的成果较少,本研究欲从民族企业的特点这一视角观察保晋公司经营的成败得失。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城市手工业的日趋发展,商业资本呈现出集聚与扩散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延展,客观上为自然经济的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封建社会内部经济的自我瓦解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即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有一部分商人、开明地主和官僚开始了新式工业的探究,尝试着办洋务、办企业,投资新式工业。随着探究的深入及客观因素的不断成熟,到十九世纪末,民族资本呈现出投资新式工业的强烈愿望,规模较大的近代工业陆续出现,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新式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100多家,上海、广州、天津、北京、福州、厦门等地开办了缫丝厂、纺纱厂、面粉厂、造纸厂、印刷厂和船舶制造厂等新式近代工厂。在这一时期,山西出现了太原火柴局、太原机器局等新式企业。1907年,随着山西反帝爱国保矿运动的胜利和山西矿权的收回,以及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工业风潮的影响下,山西近代工业中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民族煤炭企业——保晋矿务公司应运而生。

保晋矿务公司的全称是“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正式创建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司总部设在太原市海子边,在北京、天津、平定、晋城、大同、寿阳、保定、石家庄等八地设有分公司或分销处。其中,平定、寿阳、大同、晋城等分公司经营采煤兼运销业务,其余分公司只经营运销业务。首任总经理是山西祁县的著名票号商人渠本翘,他对保晋公司的成立过程记述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冬之交,福公司交涉正殷,晋人士团结亦愈固。瞬息千变,不可思议……一二老成者流,念此时倘别生枝节,则所失更多,自非亟谋自办,无以挽危局而平众愤。乃集绅学各界刘君懋赏、冯君济川等,联名禀恩艺堂中丞(时任山西巡抚恩寿),创设保晋矿务公司,开采全省各种矿产,并举鄙人(渠本翘)为总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复经晋省京官赵君国良等呈农工商部奏准立案,保晋公司于是成立”[4]。

从1907年至1937年,保晋公司一共持续了三十年,其经营业绩的好坏,既与保晋公司内部管理层的经营能力有关,也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大形势等因素息息相关。保晋公司的经营业绩是整个山西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受资料所限,本文仅选取保晋公司从成立(1907年)至1930年的经营数据,对保晋公司的经营状况包括产销额、收支盈亏等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保晋公司的产额与销额

保晋公司在开办之初,煤窑来源多为接收旧窑。开采方面仍然沿用土法开采,虽然有些矿区采用机器开采,然而苦于矿业人才紧缺和资金极度短缺,虽然花重金聘请了外国工程师和矿师,但保晋公司的机械化开采程度仍然很低。保晋公司每年将有限的资金大部分都用在生产方面,但煤炭产额有限,再加上销路尚未开拓,销售数量很少。1917年以后,保晋公司垫款部分逐渐收回,财务状况逐渐好转,开始拓展工厂面积,购置机械设备,引进并采用新式采煤方法,采煤效率有了较大提升,煤炭产量逐渐增加。仅平定一处,每年可产煤达3万余吨,销路也得到拓宽,甚至远及海外,每年的开采数量和销售数量大抵相同。1924年后,华北战事又起,交通运输陷入阻滞,矿厂经营周转不畅。保晋公司将矿工多数遣散,产量日渐减少,销路几乎陷入窒塞,销售额也大打折扣。现将历年各处产煤量列表,见表1。

表1 1907—1937年保晋公司各矿历年产煤量表[5]

从表1可以看出,平定、晋城的产煤量在1912年大约下降了50%,而大同在1912年的产煤量更是不及上年的10%,这是由于该年这三家分公司遭受严重水灾所致[注][日]《1899-1925支那矿山关系杂件》 山西省ノ部 山西省B04011199900,第86页。。晋城煤矿的产量一开始不高,一直到1923年,晋城煤矿的产量才急剧增加。这是由于“晋城硬煤,因无铁路之便,远处不能推销”[5]。平定煤矿在保晋公司各矿中的产量最高,这是因为平定(阳泉)地区的煤炭能够通过正太铁路向外运输,运费较没有铁路运输的地区低廉。大同煤矿的产量一开始较低,1916年至1924年间甚至完全停产,这是因为大同分公司的煤矿“距平绥路有数百里之遥,销路亦滞,因于民国五年(1916年)全行停工”[5]。大同煤矿的产煤量在1925年之后快速上升,这是由于运输条件改善,所产的煤可以通过平绥铁路运销。晋城煤矿和平定煤矿的采煤条件均比较有利,区别在于有无铁路运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铁路运输对保晋公司乃至山西煤炭开采的重要性。寿阳煤矿的产煤量始终较小,和晋城煤矿、平定煤矿的产煤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这一方面是由于该矿本身的产量就较小,另一方面是该矿距离铁路较远,即使能够开采较多的煤,也无法外运。李鸿章早在1880年就指出:“煤铁诸矿,去水远者,以火车运送,斯成本轻而销路畅,销路畅而矿务益兴……若铁路既有开办之资,可于此中腾出十分之一,仿用机器洋法,开采煤铁,即以所得供铁路之用。是矿务因铁路而益旺,铁路因矿务而益修,二者又相济为公矣。”[6]李鸿章关于铁路与矿产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见解,可以说道出了路矿业发展的本质。

影响保晋公司煤产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运输不畅及运费高昂。山西煤炭因为运费高昂而影响销售及煤炭开采的问题,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保晋公司为代表的山西煤炭,“惟以运费太高,不能尽量开采”[7]。1933年的文献记载说,运费高昂及运力有限严重影响了山西煤炭的开采,致使“阳泉大同各处所产之煤,囤积如山,无法销售”[7]。仅仅大同一地,每日出煤就能有五千吨,但因为运费高昂及运输能力极其有限,导致大同各煤矿被迫减少产量,每日只出煤三四百吨,尚不及煤炭开采能力的10%,运输能力远逊于煤炭开采能力。“阳泉硬煤,因该路车小轨窄,每家(采煤公司)每月未曾有运出六万吨以上者,且决无此希望也。”[7]正太铁路与平绥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山西的煤炭开采能力极度不匹配,已经成为以保晋公司为代表的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保晋公司各分公司历年销煤情况见表2。

表2 1907—1930年保晋公司各分公司历年销煤比较表[5]

从表2可以看出,北平和石家庄是保晋公司煤炭的主要销售地区。这是由于北平人口众多,石家庄是华北新兴的交通枢纽,故这两个地区的煤炭需求量较大。从1925年开始,大同地区的销煤量快速上升,这是由于从该年开始,大同地区的煤炭开采量有了大幅提高。尤其是在1928至1930年这三年间,大同地区的销煤量超过了北平和石家庄。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北伐战争和1930年4月开始的中原大战,导致铁路车辆被军队征用,经过娘子关外运的晋煤受阻。保晋公司的煤炭销售,还受日煤倾销及省内无序竞争的影响。山西省煤田分布极广,贮藏量也非常丰富。1932年,山西全省的产煤区分布在57个县,煤炭企业有1523家,矿工有3万余名[8]。山西省内众多的大小煤矿无序开采,尤其是小煤矿采用土法开采,一方面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煤在中国的大肆倾销,这给包括保晋公司在内的中国民族煤矿企业以沉重打击,煤价屡屡下降,国煤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中国的民族煤矿企业大多破产或在破产的边缘苦苦挣扎[9]。

二、保晋公司的收支盈亏

为了更加具体的量化保晋公司的经营业绩,我们将保晋公司历年的收支盈亏情况制作成表3。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只收集到保晋公司1906—1930年的收支盈亏数据。

表3保晋公司1906—1930年收支盈亏简明表元

时间范围收入总额支出总额盈余1906-08—1916-072 996 985.05 3 876 536.75 -879 551.701916-08—1917-071 179 886.81 965 895.36 213 991.451917-08—1918-071 106 169.42 1 014 724.05 91 445.371918-08—1919-071 669 845.82 1 579 483.00 90 362.821919-08—1920-071 887 861.50 1 768 854.76 119 006.751920-08—1921-071 584 253.03 1 536 760.73 47 492.301921-08—1922-071 732 187.94 1 705 208.76 26 979.181922-08—1923-071 101 701.96 903 710.98 197 990.981923-08—1924-121 525 957.78 1 397 892.34 128 065.441925-01—1925-12992 765.27 1 005 646.65 -12 881.381926-01—1926-12895 435.73 949 377.10 -53 941.371927-01—1927-12261 842.96 617 017.46 -355 174.501928-01—1928-12608 779.32 627 721.18 -18 941.861929-01—1929-12938 989.29 947 453.98 -8 464.691930-01—1930-121 833 716.22 1 858 584.48 -24 868.26

表3说明保晋公司从1906年至1923年,以每年8月至次年7月为会计年度。从1925年开始,改为每年1月至12月为以会计年度。盈余中的负值表示该年的亏损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906年至1916年,保晋公司陷入亏损。自1916年至1924年底,保晋公司每年都是盈利状态。从1925年到1930年底,公司开始逐年亏损,到1930年年底,保晋公司已经累计亏损额高达24 868.26余元。据此,我们将保晋公司的经营业绩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保晋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以及山西省内外的社会秩序,乃至华北甚至中国的社会大环境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与世界经济大趋势息息相关。根据表3,我们绘制出保晋公司1906—1930年的收支盈亏额情况,见图1。

图1 保晋公司1906—1930年收支盈亏简明图

根据图1并结合保晋公司沿革,可以看出保晋公司从创办到1930年的20多年间,根据盈亏状况,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段。

1906年至1916年大致为保晋公司的创办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公司借垫117万余两白银的赎矿款,这笔钱款原定由官方所收亩捐偿还。但辛亥革命后,社会急剧动荡,战事迭起,亩捐也被挪为他用,保晋公司的现金流遂呈现出异常拮据的局面。这一时期虽经渠本翘总经理和刘笃敬总经理竭力维系,奈何资金匮乏,经营困难。到1916年7月结账时,总营业收入为2 996 985.05元,支出总额为3 876 536.75元,亏损879 551.70元。后来阎锡山一共归还垫款15万两,对其余的垫款则采用发给保晋公司一张“见义勇为”的奖状了事。

在生产方式方面,保晋公司的高层虽然学贯中西,积极采用新式机械开采,但由于保晋公司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无力购买机器用以开采煤炭,致使采煤方式落后,仍然沿用过去的残柱高落式采煤法。该法沿着煤层用人工搬根、凿壕的办法来开凿巷道。巷道一般不加支护,只是在顶板破碎或片帮较大的地方才使用少数立柱来支撑。巷道将煤层分为大小不等的方块煤柱,再刷帮以扩大巷道,缩小煤柱,使得煤柱中上层的煤因自身的重量而塌落。这种采煤方式不仅效率十分低下,而且极不安全,还造成了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回收率不足30%.由于资金匮乏、机器奇缺,井下运输和提升设备屈指可数,工作面至运输巷道间,只得用人背、驴驮和小型绞车牵引等古老的方式来进行煤炭的运输。斜井的煤炭提升使用的是无极绳绞车和滚筒绞车,竖井的煤炭提升使用的是轱辘,矿井的通风则依赖最原始的自然通风[10]。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保晋公司在成立之初,在煤炭开采方面,与同时期的开滦、井陉等煤矿相去甚远。

在运输与运费方面,正太铁路运费高昂,正太铁路以北各矿厂都没有与铁路接轨,短途运输不得不使用人力、畜力,运费开支较大。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保晋公司实行全公司统一经济核算,导致各分公司相互依赖,形成了吃大锅饭的局面,不利于调动各分公司的积极性。在公司的士气人心方面,由于保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故公司的中高层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人心士气也不高涨。保晋公司首任总理(总经理)渠本翘对保矿运动的胜利和保晋公司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无法解决资金不足等难题,只得坚请辞职,众股东遂推举刘笃敬为坐办总理(相当于总经理),渠本翘为名誉总理[注]详见《政治官报》1911年第1191期,《折奏类二:山西巡抚丁宝铨奏公推刘笃敬为保晋矿务公司坐办总理等片》。。在刘笃敬任职期间,保晋公司的运营仍然起色不大。1916年,保晋公司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刘笃敬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去了总理职务。在人才使用方面,保晋公司在成立之初,一方面是由于矿业人才奇缺,一方面是由于公司高层多为票号商人,故公司的中高层以票号商人、票号的伙计为主,他们对于煤矿的开采、经销与运营不是非常熟悉,一度造成了瞎指挥的情形。

自1916年至1924年底,保晋公司每年都是盈利状态。逐年核算,有盈无亏,除将旧有的亏欠全数补清外,尚有盈余银洋35 782余元。保晋公司在此期间的经营状况良好,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在外因方面,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迫使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包括保晋公司在内的中国民族企业迎来了它们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内因方面,保晋公司第三任总经理崔廷献深得阎锡山的信任与赏识,他在担任保晋公司总经理的同时,还身兼多处要职。1917年阎锡山任山西省省长后,崔廷献被任命为山西六政考核处处长;1918年又被推为山西省议会会长,兼留日预备学校校长、育才馆教务主任;1922年又任山西政务厅厅长。崔廷献利用自己的权势,对保晋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来的全公司统一核算改为各分公司各自独立核算,有效地提高了各分公司的运行效率。1916年7月,崔廷献出任保晋公司第3任总经理。在上任后的第二个月, 崔廷献就将保晋公司总部从太原市海子边搬迁至阳泉火车站附近,取消平定分公司,将原平定分公司所辖各矿厂收为公司总部直接管理,各矿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鼓励竞争。崔廷献还整顿公司内部机构,聘用了一批精通矿业和商业的专门人才充实公司的中高层,把山西大学的一些矿业教员和留学生招聘到公司,作为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骨干人才,辞退了一批旧商号出身的员工。崔廷献当权期间,利用自己与阎锡山的良好关系,努力清理官府欠款,多次请准核减铁路运费,将免除保晋公司井口税的优惠政策一再申请展期并得到了批准,有效地削减了公司的运营成本。1917年11月,保晋公司投资成立了“保晋公司阳泉铁厂”,保晋铁厂的成立改变了保晋公司过去单一依赖煤炭运销的收入结构,减少了保晋公司的运营风险,同时也为保晋公司各分公司提供了各种采煤器械及零部件。在崔廷献担任保晋公司总经理期间,由于对公司的内部治理卓有成效,加之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保晋公司的煤炭得以畅通无阻地运销华北,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保晋公司在崔廷献的带领下,终于扭亏为盈,进入了繁荣时期。

从1925年到1930年底,公司开始逐年亏损,到1930年底,保晋公司已经累计亏损额高达24 868余元。这主要是由于从1925年开始,中国局势不宁,以保晋公司为代表的山西煤炭企业的外销量大为减少,存煤堆积如山所致。同时,从1925年开始,专门针对保晋公司减免了多年的井口税恢复征收,增加了保晋公司的运营成本[11]。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公司机构逐渐变得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渐渐凸显。特别是平定各矿厂的厂长,有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的矿厂厂长只拿工资,很少过问生产,导致矿厂经营陷入萧条。以前矿厂的生产采用的是把头制,直到白象锦出任保晋公司协理之后,才在保晋公司各矿不同程度地取消了把头制,在1925年至1930年期间,由于山西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以保晋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承担了不少的苛捐杂税,这也是保晋公司陷入亏损的原因之一。

三、小结

保晋公司是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保矿运动的风潮中建立起来的,它是山西近代民族工矿企业的缩影。保晋公司的产、销额受到正太铁路和平绥铁路的严重制约,从中可见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对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晋公司的产、销额还受到外煤、时局等因素的影响。保晋公司的收支盈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06年至1916年,这是保晋公司的创办时期。第二个时期自1916年至1924年底,这一时期为保晋公司的盈利时期。盈利原因一是正值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二是保晋公司的第三任总经理崔廷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三个时期从1925年到1930年底,保晋公司处于逐年亏损阶段。从保晋公司的经营可以略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内外交困的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历程。

作为北方最大的民族企业,保晋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内因方面,保晋公司在成立之初,资金奇缺,矿业人才极度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一些管理制度、规章也较为落后。但保晋公司的历任总经理对此均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不断地对保晋公司的各项制度进行变革,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矿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给以高位,许以重金,使整个公司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花重金购置采矿机械,并修筑了矿山至火车站的轻便铁轨,减少了运输成本。外因方面,保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被政府挪用数百万两白银资金的难题;为山西当局在需要筹措经费,导致盈余减少。铁路运费过重,铁道运输能力不足始终是保晋公司发展的瓶颈。作为山西近代最大的民族企业,保晋公司的发展是山西近代民族工业和山西近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言,从1906年至1930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时期。各类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通商口岸和租界内兴办了大量的新式企业,对煤炭的需求大为增加。虽然保晋公司的发展存在着资金严重不足、运输困难、人才匮乏、战争摊派等缺点,但在历任总理、协理的苦心经营之下,保晋公司逐渐扭亏为盈,取得了差强人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煤炭山西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绿色完全开采不再是梦
山西叹五更
第五章 红色警报——煤炭
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