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之维与理路探析

2018-01-24张晓容范五三

关键词:价值文化

张晓容, 范五三,2

(1.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文化自信是指社会公众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自身文化传统、价值内涵及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将文化自信视为“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1]和“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因此,如何从学理和实践层面探讨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定位和实践归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定位

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如何将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定位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相联系,将文化主体对“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4]的渴望与美好生活的文化指标相结合,使其价值理念和道路模式在解决文化建设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时代进程中逐渐“被群体所接受”。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和运用,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其价值引领作用影响社会形态选择时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判断。中华优秀文化承载了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及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立足时代和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深受文化自信的感召,将其融入革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为破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充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自信。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5],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坐标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坚定文化的首要目标定位,应当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要求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3]进行视野观照和规划发展。当代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各种价值观渗透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如何充分挖掘自身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阵地和建构强有力的话语体系,更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凝聚起的磅礴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应当在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使之成为凝聚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和贡献中国智慧的理论先导与价值标杆,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精神力量。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40年来,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坚实的道路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进程中,对文化自信的把握要避免从单纯的文化形态予以认知,而应当将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物质成就中加以定位”[6]。要重视挖掘和彰显文化自信的思想花朵和精神果实,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建构价值观自信中的功能,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作用,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动力”、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有利于突破盲目西化而导致的全球文化的同质性和一元性,在多元文化交融和争锋中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主体性。将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定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中,有利于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凝聚力、向心力、导向力、感染力和包容力等方面的作用,能够为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汇聚价值共识,为文化交往营造良好的土壤氛围。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必须从“四个伟大”及中国共产党人使命的高度来理解和坚定文化自信,对整体把握“四个伟大”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要求提供力量支撑。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基础

从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论断中可以看出,美好生活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保障,更需要精准把握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诉求。新时代下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与日俱增,如何判断文化建构功能能否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解决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衡量标准。美好的生活需要是全方位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了,而且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7]。然而,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文化产业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壁垒。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各个领域其整体性、渗透性和主导性的协同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要。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应当聚焦文化发展和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之间的极端重要性,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双创”之路的基础上,延伸扩展文化自信的受众范围与认同程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8]的基础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使之成为科学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基础。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构建新型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关系的思想共识

中华文化有同化力、吸引力、感召力等独特优势,这种“来源于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9]的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和表达中国态度的重要资源。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与核心,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大势,增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与信心,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国家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3]。站在中国与世界命运的交汇点上,应如何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我们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决世界共同难题贡献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0],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的自信。“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所展现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包容互鉴”和“合作共赢”等中华民族文化理念,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润滑剂”和“助推剂”,逐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文化自信的价值定位,以更加自信的文化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态度,正确处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将中华文化所富有的“引领世界方向的基因,蕴含解决世界问题的密码,包含解决人类问题的智慧”彻底激发和展现出来,为建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和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境遇

根据《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认同状况的指数平均值为75.63,当前公众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公众能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热爱和认同自身文化[11]。可以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使得“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12]。然而,面对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多样化的价值理念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准确分析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存在的现实境遇,为增强社会公众对主流文化的信效度、认同度和践行力提供重要的价值依据。

(一)主流文化价值理念提升与民众文化自信理念缺失的矛盾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多样化、多层化的趋势发展,所引发的主流文化价值理念话语权和主导权缺失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掣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传统文化的牵扯羁绊及敌对文化的否定拆解,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对民众文化自信心态的培育和塑造工作带来挑战。身处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强心剂”和“晴雨表”,有效避免精神上“魂不守舍”和文化上“边际人格”等现象的出现。如部分民众存在唯西方价值观是从的错误理念,盲目迷信、膜拜西方模式理论制度的“自卑”和“盲从”心理,导致对自身文化自信的态度淡漠和缺失,与当前国家提倡的主流价值理念背道而驰;或者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和坚定仍停留在观望或怀疑的态度,认为文化自信的形成缺少工作的时效性和持续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人们文化结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存在差异,容易产生文化焦虑、思想困惑和精神危机等错误倾向。因此,主流文化价值理念提升与民众文化自信理念缺失的矛盾不利于文化自信土壤和氛围的培育,容易导致文化自信知行成效缺乏持续性和稳固性,使得主流文化价值理念的“化”人和育人作用不能得以真正凸显,这就为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分化与主流价值理念一元主导的碰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3],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将使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和引领焕发出新的思想活力。然而,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两极对立中,多样分化的社会思想意识使人们在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上缺乏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现实境遇。一是呈现极端思潮的倾向,文化渗透力度愈来愈强。不同的文化基因及其对文明的涵载与认知在方向、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容易导致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出现“无根性”的价值混乱或价值空场,为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地位带来了严峻挑战。二是传播方式的隐蔽性和交互性存在虚无化和边缘化危机。非主流意识形态常常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错误解读”甚至“深度解读”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政策等为手段,传播和渗透其思想主张,具有很强的蛊惑性和危害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低估。三是多样分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当代社会主流文化阵地,使得一部分人狭隘化、功利化地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忽视、误释、错评乃至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身份的模糊导致人们对文化的迷茫,使得部分人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去政治化”和“意识形态终结”等错误思潮缺乏判断力和鉴别力,力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从现实状况看,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分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碰撞,对社会意识多样化辨识和引导带来了不利影响,需要在求同存异的文化价值认同过程中正确看待文化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构筑起对社会主流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础。

(三)“他者”的形象再造与“自我”的生存定位之间的差异

中国转型期的文化冲突和各种文化精神之间的相互碰撞,既表现在文化精神的理论争论中,也表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以大杂烩的方式构成了中国精神文化家园的“交响乐”。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发展优势”向“话语优势”的转变,然而二者在对待文化认同时呈现出共识性努力的差异,所引发的文化焦虑、文化冲突和文化困惑等思想意识问题成为影响文化自信是否得以正向引导和传播的制约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逻辑和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欠缺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难以产生统一性的思想共识。理论化、政令化和抽象化等话语表达方式,难以使民众对文化自信产生内在的理解与认同。主流文化现实解释力的欠缺,使文化在“他者”的形象再造中迷失了价值坐标,由此产生的“生搬硬套”“望文生义”和“以偏概全”等做法,为“自我”生存定位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引发的文化“物化”和“异化”现象,缺乏对社会现实自觉的回应和关注。知识精英所关注的理论自觉与人民大众对解决社会问题之间的张力愈发明显,存在着理论与现实脱节、传统与创新隔阂及总体与实践失调等问题,使得主流价值文化难以为当前社会问题提供深度阐释和理性说明,这也使文化自信所蕴含的主体性“风骨”和示范性“资质”之间出现藩篱。三是主流文化传播内容与新兴传播方式运用之间存在张力。当前我国在文化传播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主流文化价值传播中,实践经验与多元传播渠道之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引发了传播能力不强、传播力度不够、传播广度有限及传播程度不深等现实困境,使主流文化在“自我”生存定位与“他者”的认识中难以达到对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归旨

在当代“中西古今”文化格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坚定文化自信,应着力从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尊重个体情感需求、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和强化世界认同等多个维度来建构实现文化自信的路径,在不断的实践创新中彰显文化自信的实践价值。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点是增强文化领导力,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当代中国,研究文化自信问题,绝不能忽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坚定的文化担当和文化作为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倡导者和践行者为己任,使中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转变。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首要任务就是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密结合“四个伟大”的实践需要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避免“袖手论道”“空谈心性”等文化认知误区,以一种健康的文化生活态度推进时代精神的建构。面对新的文化挑战和文化任务,在强化党对文化领导的正义性和引领力的同时,提升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水平,克服“本领恐慌”,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和精神高地。一是要增强理论创新的本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方略和营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将理论创造与现时代精神相结合并赋予文化自信新的生命力。二是要增强文化惠民的本领。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建构惠及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提升文化惠民的供给能力和民众对文化满意度作为检验文化惠民本领的重要“标尺”。三是增强协调各方的本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做好顶层设计和创新机制保障中,充分发挥党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市场机制等领域的统筹协调作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让文化工作成为凝聚各方力量的“大合唱”。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起点是增强文化凝聚力,激发和尊重个体情感需求

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主体的一种稳定心理状态、情感认同和“生存的样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激发社会公众对文化自信的主体情感赋予了新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3]当前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就要在发挥文化凝聚力和把握个体情感等现实样态的基础上,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起点及培育过程中的结构和机理,把握个体对文化的价值诉求和利益关切,以此来塑造文化自信所呈现的“获得感”及其实现方式。首先,从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来看,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并以此为起点激发和尊重主体情感显得格外重要。然而,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自信认同现状来看,对内在情感的激发是欠缺的。个体情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源,文化自信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本性,并升华为人们的精神理念、情感意志和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源泉。坚定文化自信的起点是要增强文化凝聚力,就需要建立在尊重社会个体的文化情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之上,从社会公众的文化情感需求出发,才能有效地发挥文化的群体规范效用,为凝聚文化自信的思想共识提供价值遵循和道德情感基础。其次,增强文化凝聚力,要增强文化主体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文化自信关注“人的内心”,注重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内修与外化。在这个意义上,就需要在激发和尊重个体情感的基础上,充分肯定文化对人自身无限创造性的开发和肯定,将文化所赋予的“人的超越性和文化的创造性”的内涵转化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道德情感。再次,引导网络文化舆论,凝聚网络正向文化的情感认同。当前网络中存在的各种负面情感体验和信息优化功能的“缺位”,影响了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和认知。要强化网络文化舆论治理和网络传播载体运用,在激发和尊重个体对网络文化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人们的文化甄别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在实现从“外在管网”向“内在治网”转变的同时,注重在网上传播中华文化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和激发精神生活主体价值,将文化自信所“编织的意义之网”转化为凝聚广泛网络民意和崇高理想信念的“思想同心圆”。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焦点是强化文化防御力,牢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文化自信承载意识形态,通过加强文化防御力维护意识形态阵地的文化安全,占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需要在加强文化引领力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西方敌对势力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加以割裂,试图通过文化价值观渗透等方式来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制造了不小的思想混乱。强化文化防御力来确保坚定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建构,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点方向,使之成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价值基础和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进文化自信,以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期待。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在意识形态上坚定马克思主义自信,通过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来加强对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应对“文化自卑”“文化自迷”和“文化自贬”等文化负面心态,使人们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这就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进程中,赋予文化自信的现实存在意义和现代表现形式,寻找到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和共同点,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话语根基和精神支柱。

(四)坚定文化自信的难点是提高文化包容力,从回归生活实践向融通中外的转变

坚定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结构和价值观的形而上的层面,更应当“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13]赋予其在“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14]。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资源,才能使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更好地转化为人的生活方式,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要实现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理念,用高尚的文化元素和优质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社会发展的觉悟。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要突出实践的第一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文化立身、身体力行”的理念回归生活实践,实现从回归生活实践向强化世界认同的转变。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一是要坚定“走出去”的立场,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力量。因此,在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走出去”的过程中,需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实现文化“互惠输出”,将“独白”与“对话”、“陈情”与“说理”、“自己讲”和“别人讲”等结合起来,让各世界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价值观成为人类共识。二是要拓展“走出去”的方式和渠道,为提升文化自信注入活力。要把握全球化中文化互动的机遇,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通过开拓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民间渠道,发挥社会力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以期能使我国在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中实现“弯道超越”的同时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文化交流机制,将文化传播由“送出去”向“走出去”改变。三是要创新“走出去”的成果传播方式,为提升文化自信注入动力。要解决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能力不足和“不相称性”等问题,需要在运用别国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的同时,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各种方式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3],更好实现“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价值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谁远谁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